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习目标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说明地球结构特点。 学习目标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学习目标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业,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
重难点 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师活动1 1.展示一根细树枝在折断时会释放能量,让学生思考地下深处,岩石断裂在短时间内也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 2.引导学生回想物理课中学过的关于纵波和横波的知识,重点讲解纵波和横波的区别,并用图解说明。 3.指导学生读教材中图1.34,对比地震波波速在地下不同深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纵波和横波速度变化有什么不同 (2)什么叫不连续面 (3)主要不连续面出现在哪里 依据是什么 (4)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随后总结,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因为传播介质发生了改变。在地下(大陆部分)约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突然加大,出现波速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在 成分或状态上有改变。在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也出现波速的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说明此深度处地球的内部物质组成、状态差异明显。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纵波波速在地下5 100千米处也有变化,称为次级不连续面,该不连续面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4.先用图1.34右下角图,让学生尝试划分内部圈层结构,而后将划分结果与图1.34右上角图进行对比。 5.结合教材图1.34,引导学生主要从厚度、温度、物质组成和状态变化角度阐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对于地壳,主要是把握其位置、厚度以及陆壳和洋壳厚度的差异。地幔部分要厘清软流层和岩石圈的概念。学生活动1 1.观察理解 2.回忆理解 3.读图思考 4.读图划分圈层结构 5.阅读教材,梳理总结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活动意图说明: 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检测目标1) 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说明地球结构特点。(检测目标2)环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教师活动2 1.展示景观图,引导学生识别图中的地理事物并分类。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在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学生活动2 1.读图识别地理事物并分类 2.阅读教材,从宏观角度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在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结合实际案例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活动意图说明 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检测目标3) 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检测目标4)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位于菲律宾首都以南30km处的塔尔火山发生大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碎屑弥漫在空中,并且引发了将近50次的小地震,造成约20万人饮水困难及居住地安全受影响,菲律宾政府启动应急措施,紧急疏散当地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火山喷发的物质来自( ) A.地壳下部 B.上地幔的软流层 C.地球内核 D.下地幔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 ) A.寻找地震中的幸存者 B.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C.准确预报地震 D.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 3.塔尔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凝固后位于( ) A.软流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岩石圈 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中紧密集合阿坝州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用身边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从现象中得出地理基础结论。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