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窦娥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戏剧与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二.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三.把握戏剧冲突,理解窦娥悲剧的社会必然性。【教材分析】《窦娥冤》课文所属的单元是必修下第二单元,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 作 ”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 良知与怜悯 ”。作为戏剧体裁,戏剧冲突(情节 与主题),人物性格(个性与形象),戏剧语言(本色)三者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师需要通过对戏剧文本的鉴赏上升到文化和审美的涵养,即从语言和思维的维 度到文化和审美的维度。正如悲剧的内涵——“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 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 ”——能够有力指引学生对社会现实进行披露, 引起对“英雄人物 ”的同情与怜悯,而自身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意志的振奋,进而 提升人生境界,以此达到对德育和美育的实现。《窦娥冤》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选入教材的《窦娥冤》 文本是第三折,属于节选,《窦娥冤》全文有四折。《窦娥冤》是关汉卿所写, 属于元杂剧。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元朝统治者对汉族文人的压迫,关汉卿所写 的大部分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目的在于揭露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窦娥冤》 以塑造具有女性反抗意识的窦娥人物来实现这一主题。《窦娥冤》第三折作为全剧的高潮部分,由指斥天地,鸣冤叫屈;后街相叫, 诉说冤情;怨气冲天,冤情昭然此三部分组成,是前两折情节的升华。教学中, 可通过分析窦娥之冤的原因剖析出《窦娥冤》的文本主题,即窦娥冤屈的根本原 因在于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这也体现了悲剧的社会必然性。同时,要着重品味 窦娥人物的语言,感受窦娥在黑暗势力面前坚持抗争的英雄气概以及临死三桩誓 愿所表现的精神自由。最后,通过感知悲剧美感的三层结构“怜悯,恐惧和振奋 ”, 结合《窦娥冤》文本,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做具有窦娥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戏剧: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艺 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剧本,戏剧文学。剧本是由人物的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是戏剧排练、演出 的依据。戏曲: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 为主要表演手段。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 20 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 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代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 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三.元杂剧介绍元杂剧是以诸宫调、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多 种艺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形式。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体制。第一,结构上,元杂剧的典型结构是四折(或加 一“楔子 ”)。也就说一般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二,曲调。在音乐上, 元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若干支组成一套曲子。第三,角色。在角色分工 上,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第四,剧本。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 词、宾白、科介三部分构成。四.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一)字正腔圆读字音1.单音字 2.多音字(二)方方正正写汉字(三)词语辨析(四)成语五.梳理情节,握戏剧冲突(一)整体把握全剧梗概《窦娥冤》这部剧共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的是第三折,请学生结合注释① 的情节介绍,用章回体小说的标题形式简要概括每一折的大意。《感天动地窦娥冤》楔子(序幕): 苦命女偿父债卖蔡家,无奈父抛孤女应京试 第一折(开端): 蔡婆婆索债险遭害,张驴儿救人生歹念第二折(发展): 张驴儿弄巧成拙毒己父,昏县官屈打成招判冤案 第三折(高潮): 良善女刑场路上别婆婆,冤窦娥临刑发誓证清白 第四折(结局): 窦娥冤魂托梦诉实情,窦父巡查昭雪千古冤(二)整体把握第三折情节内容1.上路指斥天地鬼神 不分好歹 错勘贤愚 怨(认识觉醒)2.途中饮恨告别婆婆 怕见婆婆 负屈衔冤 悲(善良孝顺)3.法场发下三桩誓言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抗旱三年 恨(强烈的反抗)(三)分析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及其表现矛盾冲突 表现内容张驴儿误毒死父亲,却诬陷窦娥 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窦娥欲洗清冤屈,反而被判死罪 吏治黑暗,贪赃枉法窦娥本来无罪,但是怕连累婆婆,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窦娥的孝顺和善良(四)剖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1.高利贷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 3.吏治的腐败,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4.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 窦娥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五)知人论世1.创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 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 ”政策,以利于巩 固统治地位。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2.作者介绍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 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 为“元曲四大家 ”。一生“不屑仕进 ”,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课题名称 窦娥冤 课时 2 课时学习目标 1.品读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探究这些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2.把握《窦娥冤》其悲剧意蕴,激发学生的良知和悲悯情怀。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戏剧冲突,分析窦娥形象。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节课,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经典戏剧形象,感受悲剧的魅力。 鲁迅名言导入,激 发 学 生 的阅 读 兴 趣 , 明确学习重 点。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内容,重温情节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 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 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 回家后遭到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 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 己为妻,被窦娥断 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 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 下三桩誓愿。 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京试高中, 出任朝廷廉使,得女儿托梦,知窦娥冤死, 决心铲除贪官,为女儿昭雪。 其中第三折分为三层:痛斥天地鬼神,与婆婆诀别,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一、三桩誓愿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一)三桩誓愿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1.流氓张驴儿误把自己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被判以死刑; 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怕连累婆婆, 自 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教师引导:上节课 我们已经对文章 一楔四折内容进 行了初步的梳理, 接下来走进戏剧, 感受形象魅力,谈 文本戏曲主题。窦娥的冤情窦娥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 清白,无奈之下,发出了这三桩誓愿。 (二)三桩誓愿是什么?结果如何? 请同学们阅读第 3 层,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信息,用简明词语概括窦娥临刑时发出 的三桩誓愿。 1.第一桩血溅白练: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 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第二桩六月飞雪: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第三桩亢旱三年: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2.三桩誓愿一一应验 二、这三桩誓愿真的会实现?理由是? 这三桩誓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它们违背了运动规律和自然规律,它是 超现实情节. 三、关汉卿为什么要让窦娥临死前发出这三桩誓愿? 1.与现实形成对比 2.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3.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 4.富有奇异的浪漫色彩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手法,设计了三桩誓愿应验的超现实情节, 显示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 邪恶的愿望。这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 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作者利用 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良知和悲悯情怀。 四、从这三桩誓愿来看窦娥形象,探究创作主旨 (一)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请从文章中找到相关信息思考回答。 1. 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2. 让纯洁的雪覆盖她纯洁的身躯,以表明她的清白,她希望自 己的冤屈在上天得到 反应。 3.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 桩更广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她 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 (二)结合课文内容从戏剧冲突入手概括分析窦娥人物形象 教师过渡:没有冲 突,就没有戏剧, 更没有高潮。本文 的 戏 剧 冲 突 可以 从社会层面、道德 层面、人物内心这 三个方面进行分 析,课上我们主要 分析社会层面的 矛盾冲突。 教师过渡:通过上 述内容的分析,窦 娥形象已跃然纸 上。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 轻妇女的典型形象。 坚贞的窦娥:窦娥一生命苦,三岁丧母,七岁父亲离去,十七岁成婚,不久丧 夫,但她坚决不改嫁,对婆婆的同意改嫁很是不满,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更是深恶 痛绝,表现出无比的坚贞。 反抗的窦娥:窦娥受神权思想的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老爷能主持正义,惩恶 扬善。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 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对天地不满的痛斥愤激之词,反映了她的觉醒 意识和反抗精神。 善良的窦娥: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 自 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 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 不屈的窦娥:她在刑场发的三桩誓愿,是她宁折不弯、刚强不屈性格的集中体 现。 (三)探究创作主旨 窦娥形象的意义:善良刚毅、至死不屈。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 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申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 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窦娥冤》 的核心问题是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从戏剧情节 中可以得知,冤在丑恶势力的狡诈,冤在法律的颠倒黑白,这一切使她有冤无处申, 只有凭借天地鬼神之力为之申冤。 悲剧的意义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在悲剧中揭示出来的正是人类高尚的精神。 ——博克 悲剧必然是伟大的行为。 ——德莱登 悲剧感总是崇高感。 ——朱光潜 答疑 问题一: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这样改好不好, 为什么?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 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 教师过渡:同一个 故事有不同的结 局,接下来看看两 种不同的故事结 局。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 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 相会 ”。(摘自《金锁记》) 明确: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 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 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 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吏治的庸俗喜剧。 问题二:阅读《窦娥冤》第四折,你如何看待看似寻常俗套的《窦娥冤》 结尾(窦娥沉冤昭雪)?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 中指出中国戏曲小说普遍存在“始于悲者终于欢, 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的倾向, 他认为能够从中摆脱出来的有《红 楼梦》和《桃花扇》。他曾在晚几年写成的《宋元戏曲史》 中说“《窦娥冤》即列之 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 明确: 既抚慰了扬善惩恶的良好愿望,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 鲜血的气度,既以正义力量得以张扬的归结赢得了广泛的观众接纳,又以巧妙的情 节处理避免了作品深刻性的流失。 首先,冤情的昭雪并不等于冤案的避免,在《窦娥冤》 中,待到父女重逢、冤情大 白时,窦娥早已成了刀下之鬼。 其次,窦天章远不是什么“清官”,根本不能“秉鉴持衡 ”,相反恰恰是相当昏庸的。 他凭想当然,认为罪名“十恶不赦 ”的又是“ 问结了的 ”案卷,便不须再看,待窦娥的 鬼魂两次翻上自己的案卷,他仍不看。见到离散了十六年且已经成死鬼的女儿,劈头 就是一大通“三从四德 ”的训话。当窦娥将案情的原委清清楚楚地对他讲说明白之 后,他还是在大堂上被张驴儿问住, 只得请出窦娥的鬼魂出来与张驴折辩,才终于使冤 案大白。 再次, 即便只是“追认”式的冤情昭雪,关汉卿仍在这个过程中设置了层层的“障 碍 ” 1.三桩誓愿奇异地应验; 2.来楚州“审囚刷卷 ”的恰巧是窦娥的父亲; 3.窦娥的魂灵要数次翻上自己的案卷,并且亲口讲明案情的真相; 4.鬼魂要在大白日与案犯当堂对质(而在中国的传统鬼神观念中,鬼魂总是夜出昼隐 的,任有什么急事,鸡一叫,鬼魂便悄然隐没)。只有这么一层又一层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这么一层又一层的虚幻变为现实之后,才使得窦娥的冤情得到追加的昭雪。 所以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课堂小结 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善良刚毅、至死不屈的感人形 象,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 曲。我们也由此可知:人物的塑造离不开艺术的再创造,离不开深厚 的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更离不开作者本身的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第一课时)-教案.docx 4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第二课时)-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