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课题:习作:写读后感
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读后感”,意在让学生学习清楚地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想。写读后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获得更深人的理解,从而实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双重提升。 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了什么是读后感。教材结合学生学过的课文,列举了阅读中常有的感想--对人物印象深刻、被内容所触动、从道理中获得启发,意在唤起学生的阅读记忆,引发学生的共鸣,为选材提供思路。接着,教材总结了读后感的大致定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读后感。 教材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并提示了写读后感的方法。教材首先提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先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两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简单介绍是要求学生概括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逐渐形成的能力;而“写出自己的感想”是新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材针对这一情况,提示了具体要求:感想一定要真实、具体;既可以联系已有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成文后的要求。首先,教材列举了两种为读后感拟题目的方法:一是只列一个正标题;二是“正标题+副标题”,其中“正标题”是习作中心意思的提炼,“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说明。这种“正标题+副标题”的题目形式,在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拟题方法。接着,教材提出了自评与交流的要求:先自己读一读,看有没有把感想表达清楚,再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自评和互评,有助于学生发现习作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使表达更清晰。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②语言运用: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③思维能力: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1.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难点: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情境导入:欢迎各位,我们课本剧会场马上开始啦!接下来,请同学们进入会场评论环节。 活动流程: 活动一:细品名著点滴 活动二:明确要求悟重点 活动三:学会拟题,明确结构 活动四:完成初稿,赏析例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细品名著点滴
一、激趣导入聊体会 1.引导回忆: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者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有人读《冬阳 童年 骆驼队》会被深深感动,有人读《红楼梦》会潸然泪下,有人读《武松打虎》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些都是同学们真实感情的流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读后感,把这“动人心的呼喊”写成一篇感想之花,让它绚烂绽放!板书习作主题,齐读习作主题。(板书:写读后感) 二、畅所欲言知内容 1. 教师提问: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内容呢 2.课堂互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预 设: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写作方法等。 3. 教师小结: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不但可以知道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 写作方法等,而且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且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4.初识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 (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小结: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示等内容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头脑风暴,根据图示,交流习作素材。 齐读课题 小组交流发言: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内容呢 学生了解什么是读后感
活动意图:本环节我利用谈话导入本单元习作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读后感,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的方法是先读后感,以感为主。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为写读后感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明确要求悟重点
出示出示习作要求,明确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重要事情、讲述的道理” 等几个方面完成习作。 习作要求: ①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②选择一两处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2.教师小结:习作要求告诉我们,读后感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介绍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写感想。 3.明确写读后感的侧重点:读后感侧重在“感”上。 4.读习作提示,找感悟点: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中习作提示的第一自然段,学生结合示例谈读后感的感悟点,教师适时点拨。 课件出示: 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有自己的感想。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小人鱼;有时一些情形会让你受到触动,如《祖父的园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情景;有时文字中蕴含的道理会让你深受启发,如《铁杵成针》揭示的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把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预设: ①写《海的女儿》读后感时,善良、无私、勇敢、执着的小人鱼形象让我有所感悟。 ②写《祖父的园子》读后感时,“我”跟着祖父学习种菜的情形让我有所感悟。 ③写《铁杵成针》读后感时,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让我有所感悟。 5. 教师小结:读后感的“读”是前提,“感”是重点。关于提炼感悟点的角度,一般可以侧重这几个方面:人物形象、重要事情、精彩情节、讲述的道理等。 6. 找找感悟点:教师分享典型的习作片段,学生找感悟点。 课件出示: ①我特别喜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在短短三天时间内,他就借到了十万支箭,还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这让我特别佩服。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②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是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时间是公正无私的,它对任何人都一样,不会多给这个人几秒,也不会少给那个人几秒。谁想让时间过得快点,谁想让时间过得慢点,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应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讲述的道理) 阅读书中习作要求,让同学们明白可以从哪几方面完成习作。 明确写作重点,找感悟点,结合示例谈一谈。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读后感,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的方法是先读后感,以感为主。再用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学会抓感悟点。
活动三:学会拟题,明确结构
1.教师引导:你想要写什么样的读后感呢?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写作提纲。 2.全班交流习作提纲要求。 3.教师相机出示: (1)选择的文章或书是什么? (2)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4)怎样把自己的感想写得真实、具体? (5)打算拟什么题目?构思题目:教师提示学生,题目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将它作为副标题,再拟主标题。 4.提纲范例指导 5.怎样才能把“感受”表达得具体而真实呢 预设: ①在写好主要内容后,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或受到的启发等。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写,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谈谈今后在现实生活中该怎样去做。这也是读后感的总结部分。 5. 教师小结:写读后感的时候,要根据自己定好的材料选择合适的 写法,无论怎么写,目的都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想,并将其写具体。只有具备真情实感,文章才能打动读者。 孩子们通过习作指引,了解可以从哪几方面完成习作。 根据要求梳理习作内容,降低习作难度。 同学们根据习作例子来填写各部分的内容,让孩子们有样例可参照,降低习作的难度。
活动意图:通过对范例提纲的理解与分析,掌握写读后感提纲的方法,明确习作内容,创造安静的环境,引导学生专心习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活动四:完成初稿,赏析例文
1.明确注意事项 (出示课件) 注意事项: ①介绍内容时不能过多地照搬原文。 ②围绕书或文章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写具体。 2.学以致用:赶快拿起笔,把自己最想写的读后感写出来吧! (学生自主写作,教师相机指导。) 小组交流:明确写作注意事项 自主写作。
活动意图: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书写。
作业:完善自己的读后感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