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5)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A A C C B B D D B B C D B A D C11.(1)特点:以城市为中心;阶层分化明显;文化辉煌灿烂。(6分)(2)原因:外来疾病的传入;西方殖民者的征服;美洲文明自身的滞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6分)18.理解:古代印第安文明下,农业发展落后,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盛行。各文明间交往极度贫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美洲与其他地区也处于基本隔绝状态,印第安文明的发祥地大多起源于高原峡谷盆地一带,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文明发展“孤立性”下,不利于文明的交流,也不利于文明的长足发展。对于西方殖民者毁灭印第安文明的粗暴行为,我们应表示极大地谴责。(12分)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非的班图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乌干达……同津巴布韦……相似处非常惊人”,最有可能是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的结果,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并没有阿拉伯人进行活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欧洲尚未开始殖民活动,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干达属于内陆地区,海上丝绸之路不能到达乌干达,排除D项。]2.A [根据材料“强悍的商人”“远销埃及等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商品贸易比较发达,故选A项;摩加迪沙虽处于东非沿海,但非洲有沙漠阻隔,交通达不到“四通八达”,并且材料并没有反映摩加迪沙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摩加迪沙的对外贸易情况,并没有涉及城市功能,“极大的城池”反映的是城市规模而非功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摩加迪沙的对外贸易情况,并没有涉及摩加迪沙的建筑风格,排除D项。]3.C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东非国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说明其经济结构多元化,故选C项;“阿拉伯商人从印度……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只能说明存在商业网络,不能判断是否成熟,排除A项;“直接联系”说法错误,通过阿拉伯商人与中国建立间接联系,排除B项;没有科技水平的对比,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4.C [根据材料“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连通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与西非国家之间的商路是撒哈拉商路,故选C项。]5.B [根据材料可知,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因此《黄金草原》中对苏法拉黄金交易情况的记述,可以用来研究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情况,故选B项;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地理位置不属于东非,排除A项;苏法拉是非洲南部的港口城市,排除C项;材料提供的信息是阿拉伯历史学家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古代津巴布韦重要港口城市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并未说明当时津巴布韦被阿拉伯侵略、征服,故无法得出“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这一结论,排除D项。]6.B [根据材料“玛雅的统治者模仿各种神灵的装扮”“有时不能确定这些形象到底是神还是统治者”可知,玛雅社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玛雅社会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而非宗教信仰混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玛雅社会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社会环境是否宽松无从体现,排除C项;玛雅统治者模仿各种神灵装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生活,不能表明当时文化生活的丰富,排除D项。]7.D [根据材料可知,玛雅文字和苏美尔文字的组成原则基本类似,玛雅文字的语音符号和日语的假名符号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文字有相同之处,这些反映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相似性,说明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故选D项;材料中仅提供了不同文字之间的相似性,并未说明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故无法得出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中呈现的统一性、普遍性,不是多元性,排除B项;材料提供的是玛雅文字与其他地区文字之间的相似性,但对于玛雅文字的符号意义并未解读,故不能得出其被释读成功这一结论,排除C项。]8.D [根据材料中在固定于湖中的木排上“形成一块块人造小岛,在上面种植庄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淤泥非常肥沃,庄稼收成高,故选D项;“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在(‘浮动园地’)上面种植庄稼”相悖,排除A项;“水利设施系统完备”“道路交通方便快捷”不符合题意,与“浮动园地”与农业生产相悖,排除B、C两项。]9.B [根据材料“只崇拜自然神”“金字塔呈截面形”“没有发明轮子和车”可知相比于其他文明来说,拉丁美洲培育了独有的农作物,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崇拜,在建筑上类似于埃及金字塔,但是在形状和结构上又有不同,也没有驯服大型动物和出现马车,体现了拉丁美洲文明的独特性,故选B项;拉丁美洲的整体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于其他大陆的文明发展程度较低,材料只是突出拉丁美洲文明的独特性,排除A项;不同文明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不存在局限性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中拉丁美洲文明始终在缓慢向前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这是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不是文明保守性的体现,排除D项。]10.B [16世纪末美洲的三大古文明都湮灭了,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的入侵和掠夺,故选B项;美洲古代三大文明在缺乏交流的时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是其被湮灭则是由于西欧殖民者的入侵,并不是文明间缺乏交流,排除A项;美洲文明主要是在16世纪末西欧殖民者入侵下灭亡的,而不是其自身的不断衰落,排除C项;自然灾害的破坏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生产力的进步而相对减小,所以古代都没有因此而湮灭的文明,排除D项。]11.第(1)问,根据材料“而这些中心都是以早期城市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可知,以城市为中心;根据材料“在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可知,阶层分化明显;根据材料“这些都证实玛雅僧侣和圣贤具有极其深奥莫测的高度文化”可知,文化辉煌灿烂。第(2)问,根据材料“天花、麻疹、白喉等在美洲的传播使美洲的土著人口锐减”可知,外来疾病的传入;根据材料“当西班牙征服者在墨西哥确立统治时”可知,西方殖民者的征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文明自身的滞后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12.C [根据题意可知,在非洲的不同地区,不同地区的非洲国家的发展特色不同,说明非洲文明地域性差异明显,故选C项;材料表明中国主要是与东非国家存在贸易往来,并不能说明与非洲交往源远流长,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非洲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无比较的信息,无法得出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13.D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古代的加纳首都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繁荣,故选D项;根据题干“77块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的彩石”可知古代加纳首都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并不能扩大为“被古今加纳人追捧”,排除A项;对古代加纳首都遗址多次挖掘所出土的文物中,并没有“与欧洲贸易”的相关物品,排除B项;题干能够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化对加纳首都的影响,但是并没有述及其他外来文明,排除C项。]14.B [根据材料“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掌握了冶铁技术”可知,非洲冶铁技术起源较早,是冶铁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故选B项;冶铁技术在非洲内部的传播,并未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冶铁技术领先世界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非洲冶铁技术的出现,这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与资源是否丰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冶铁技术的出现不能直接说明非洲已经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D项。]1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印加帝国时期,私有交换规模有限,以物物交换为主,传递方式落后,这说明印加帝国时期商品经济较为落后,故选A项;材料强调印加帝国的经济状况,并无有关政治情况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说印加帝国商品交换的方式较落后,与道路交通状况无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的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排除C项;材料强调印加帝国的商业情况,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16.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学者认为玛雅人认为天上的星辰是神灵的化身,正是由于他们需要依照神的指示来确定播种等重大事件的时间,才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这说明天文历法成就深受宗教动机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宗教动机的影响,未体现玛雅人崇尚理性生活方式,排除A项;服务农业只是天文历法的功能之一,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天体运行周期的测定,没有体现玛雅人在多个领域的文明成就,排除C项。]17.C [材料提及印第安人、西亚居民、中国分别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中,独立培育出了各自的农作物,可知地理环境与区域物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选C项。]18.根据材料一“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印第安农业生产力落后;根据材料一“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可知,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盛行;各文明间交往极度贫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较低。根据材料二“印第安人在新来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带来的疾病面前,毫无免疫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殖民者毁灭印第安文明的粗暴行为,给其带来了灾难。而正是自身的发展具有局限性以及外来事物对美洲所带来的冲击,使得美洲文明的发展既没有得到对外传播也没有根本上的发生质的飞跃。课时分层作业(5) 古代非洲与美洲1.20世纪的考古学家发现,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遗址同津巴布韦的铁器时代遗址的相似处非常惊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偶合,而且可以说(两地的古代文化)是在同一个树干上长出来的。导致两地古代遗址惊人相似的因素最可能是( )A.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B.阿拉伯人的传教活动C.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2.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它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摩加迪沙布远销埃及等地。”这主要表明,当时摩加迪沙( )A.商品贸易发达 B.交通四通八达C.城市功能完善 D.建筑风格独特3.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的一系列国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这反映了古代东非国家( )A.已形成成熟的商业网络B.与中国建立直接联系C.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D.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4.“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A.地中海商路 B.大西洋商路C.撒哈拉商路 D.丝绸之路5.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木·马苏迪在其《黄金草原》中,记述了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这可用来研究( )A.阿拉伯帝国对东非经济掠夺B.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C.西部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状况D.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6.玛雅的统治者模仿各种神灵的装扮,将自己打扮成玉米神、鸟神、美洲虎神等,在陶器中(下图)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以至于有时不能确定这些形象到底是神还是统治者。据此可知,玛雅社会( )A.宗教信仰混乱 B.神权与王权结合C.社会环境宽松 D.文化生活较丰富7.玛雅文字的组成原则和苏美尔文字的组成原则基本类似,都利用了语标和语言符号。玛雅文字的语音符号多半是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构成,这同日语的假名符号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B类线性文字音节表一样。这说明( )A.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B.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C.玛雅文字已经被释读成功D.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8.为解决地少人多的问题,阿兹特克人学会了一种水上栽培法,用特斯科科湖边的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湖中的木排上,形成一块块人造小岛,在上面种植庄稼。这种被称为“浮动园地”的发明反映阿兹特克文明( )A.城市生活丰富多彩B.水利设施系统完备C.道路交通方便快捷D.农业经济有所发展9.下表是某学者对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内容的节选。据此判断,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拉丁美洲( )农业 他们修筑的梯田和灌溉工程是举世无双的;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如玉米、花生、烟草等;没有马、牛等大牲畜,驯养了小型牲畜骆马,羊驼宗教 信仰 没有佛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印记,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等建筑 金字塔呈截面形,其上建有庙宇交通 没有发明轮子和车,驮运物品使用人力或小型牲畜A.文明的先进性 B.文明的独特性C.文明的局限性 D.文明的保守性10.玛雅人创造了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其艺术和科学闻名于世;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印加帝国建立了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然而,16世纪末这些文明都湮灭了。其主要原因是( )A.各文明间缺乏交流 B.殖民者的入侵C.美洲文明不断衰落 D.自然灾害频繁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玛雅人居住在尤卡坦半岛。从考古中我们得知:在整个古典文明时期,50余处相当重要的玛雅中心都有人居住,而这些中心都是以早期城市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从政治角度来看,有些城市中心似乎结成了各种“联盟”或“王国”。在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普通百姓或平民(大都专门务农和从事种种个人劳务);统治集团由统治者、僧侣和高级武士组成。非凡的艺术品应归功于僧侣和圣人,如梁托拱顶、雕像,特别是以浮雕与壁画为特色的建筑,以及写在石碑、楼梯、横梁、绘画、陶器和书籍上的象形经文,或古抄本等,这些都证实玛雅僧侣和圣贤具有极其深奥莫测的高度文化。我们也知道古典时期的玛雅人能使用各种极为精确的历法,他们还有“0”的概念和符号,比印度人早了数百年。——摘编自[英]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一卷材料二 16世纪伊始,天花、麻疹、白喉等在美洲的传播使美洲的土著人口锐减,而16世纪以前这些疾病从来没有到达过西半球。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人口就减少了90%之多,由1700万锐减到不到130万。当西班牙征服者在墨西哥确立统治时,土著民族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传统或是消失殆尽,或是为西班牙所同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典时期玛雅文明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阿兹特克帝国为代表的美洲文明消失的原因。(6分)12.9—11世纪,西非人掌握了铁器和青铜器的冶炼技术;东非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南部非洲的大津巴布韦都城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这表明( )A.中国与非洲交往源远流长B.古代非洲文明发展程度较高C.非洲文明地域性差异明显D.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13.20世纪上半期,经过对古代加纳首都遗址的多次挖掘,发现了大量铁器、各种农具、玻璃锤,以及77块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的彩石。这座古城约2.5平方公里,估计有3万居民。据此可知( )A.阿拉伯文化被古今加纳人追捧B.非洲与欧洲贸易历史悠久C.古代加纳汇聚了多种外来文明D.古代加纳首都曾经繁荣14.考古研究表明,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掌握了冶铁技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冶铁技术通过已经学会使用铁的班图农民传到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材料可用于说明古代非洲( )A.冶铁技术领先世界B.是冶铁技术的重要发源地C.铁矿资源十分丰富D.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5.有学者指出,在印加帝国时期,私人交换规模有限,交换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有些物品虽能传到较远地方,但传递方式是一个又一个相邻部落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商人渠道。这可用于说明,在印加帝国时期( )A.商品经济较为落后B.内部统治秩序紊乱C.道路交通遭到破坏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16.有学者指出,玛雅人认为天上的星辰如太阳、金星等都是神灵的化身……正是因为他们需要依照神的指示来确定播种、祭祀、战争等重大事情的时间,他们才测定出极为准确的太阳视运动周期和金星视运动周期。该学者说明这些天文历法成就( )A.缘于玛雅人崇尚理性生活方式B.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C.可印证美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D.深受宗教动机的影响17.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等农作物;中国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等农作物,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A.美洲文明水平领先世界B.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物产D.各洲之间的文明交流频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据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材料二 一小撮西班牙征服者,便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这三大文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千百年来的孤立隔绝所造成的恶果,它意味着,最重要的一点是,印第安人在新来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带来的疾病面前,毫无免疫能力,这比欧洲人野蛮的剥削还要严重得多。数千年来的孤立使印第安人在军事上与在生理上一样不堪一击。他们从未发展过耕作技术,还不能熔炼矿石,因此也就没有西班牙人那样的刀剑和火器。——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材料三 古代美洲文明发展的孤立性特别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据孙兴杰、刘德斌《巴西:翩翩起舞的桑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美洲文明发展“孤立性”特征的理解。(共73张PPT)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1.知道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2.知道古代非洲与美洲国家、民族、宗教的基本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本课包括二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古代非洲文明”,第二个子目是“古代美洲文明”,两个子目之间的文明空间间隔遥远,但是文明发展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加深了对文明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 1.两个特性:古代非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独特性2.两大启示: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文明交流能够促进文明发展任务一 古代非洲文明西非 (1)班图人①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②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③掌握了____技术(2)马里①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②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3)________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4)桑海①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②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③教育: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④衰落: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冶铁廷巴克图尼罗河上游地区(今埃塞俄比亚地区) ____________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东非沿海地区 (1)原因: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2)文明成就①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②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③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南部非洲 (1)国家形成: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________国家(2)鼎盛时期: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阿克苏姆王国津巴布韦概念阐释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王国是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的一个贸易国家,首都为阿克苏姆城,它存在于约公元100—940年,由于非洲之角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限制进出红海的船只的门户通道。阿克苏姆信奉基督教。最盛时版图包括红海两岸的大片地区。教材隐性知识1.阅读P27“《沙漠商队》”及文字信息,思考:东非和西非国家各有哪些主要特点?提示:东非国家多是城市国家,对外贸易发达,主要环印度洋进行贸易,贸易品主要是手工业品;西非国家交替兴衰,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西非对外贸易发达,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2.阅读P29《大津巴布韦》图片及文字说明,从中得到什么信息?提示: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大津巴布韦全部用石块垒砌而成,且不使用灰浆,说明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掌握了建筑学、几何学和力学等方面的复杂知识。史料 非洲传统文明是丰富多彩、斑驳陆离的。对于非洲传统文明的特点有以下两种认识:观点一: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对古代非洲文明的认识观点二: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以上两种观点,并阐述理由。提示:观点一:非洲文明封闭、与世隔绝。理由:撒哈拉沙漠和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联系较少,而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与其他大陆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陆的影响,保持了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非洲受到殖民侵略以及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的近代化进程慢于美洲。观点二:非洲文明开放、与外界联系密切。理由:(1)外部联系:①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非洲;②东非国家的环印度洋贸易;③西非国家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④曼萨·穆萨带领商队前往麦加朝觐。(2)内部联系:班图人的迁移。素养阐释 古代非洲文明的多元性 特点 原因北非 以埃及为代表的北非地区,发展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文明程度高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濒临地中海,居于有利的地理位置 特点 原因东北非 以阿克苏姆王国为代表,相对发展较快,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 环境闭塞,仅在非洲东北区域,通过尼罗河或红海与外界有所联系;东北非文明因为生产环境较好,离古代西亚文明、古埃及文明较近,联系密切,所以发展程度较高西非 以加纳、马里、桑海为代表,城市和文化繁荣 位于西非的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地区;黄金资源丰富;对外贸易发达南非 以津巴布韦为代表的南部非洲文明 位于赞比西河流域任务二 古代美洲文明 中美洲 南美洲文明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时间 公元前1500年至15世纪中期 14—16世纪 12—16世纪国家形态 众多城市国家 部落联盟 中央集权国家发展表现 种植玉米;氏族分级;______庙宇;精美的陶器;独特文字;复杂历法纪年;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部落自治;发明________;颇具特色的都城建设 国王集权;土地国有;四大政区;人口调查;道路系统;迁移居民金字塔浮动园地概念阐释浮动园地印第安人从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每次播种之前,农民们都要挖些新的湖土,铺在“浮动园地”上,因此其表面随着一次次耕种而不断增高。教材隐性知识阅读教材P31“墨西哥浮动园地”图文材料,你能得出什么信息?提示:浮动园地的发明反映了阿兹特克人的智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阿兹特克人国家财富和人口的增加。比较辨析埃及金字塔与玛雅金字塔(1)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2)玛雅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塔呈阶梯形,塔顶有庙宇。玛雅金字塔被视为神降临人世的地方。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会聚集在台基四周举行仪式。史料一 玛雅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了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玛雅文明的成就及衰落史料二 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神权政治所能寻求的,不可能是科学的解决办法,而是更虔诚地膜拜神灵。于是,更多的神庙出现在玛雅的土地上,更多耗费民力的宗教仪式频繁地举行。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玛雅的辉煌成为历史的陈迹。——摘编自杭侃《玛雅文明:文明的另一种模式》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2)史料二对玛雅文明的衰落作出何种解释?提示:(1)成就: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发明了独特的文字;修筑壮观的金字塔庙宇;等等。(2)解释:人口膨胀突破农业保障的极限;频繁的宗教活动严重耗费民力。素养阐释 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1)特点①美洲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较早发展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②古代美洲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三大文明之间也少有交流,因此文明发展相对缓慢。(2)原因①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②美洲三大文明中心大多处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高原地带,交通不便。1.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西非的马里和桑海一度强大。2.中美洲、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并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统治。3.古代非洲文明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古代美洲地区,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未能与亚欧大陆文明建立直接联系,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1.有学者认为,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尼罗河上游的沼泽地是一个可怕的障碍,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有助于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该观点重在阐述( )A.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B.非洲大陆生存条件恶劣C.欧洲国家率先入侵美洲D.各个地区发展方式不同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243题号156√A [根据材料可知,非洲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欧洲人侵入非洲比其侵入美洲要晚的原因,重在强调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的原因,并非强调非洲大陆生存条件恶劣、欧洲国家率先入侵美洲,排除B、C两项;材料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的原因,并非阐述各个地区发展方式不同,排除D项。]243题号1562.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作物的是西非居民( )A.班图人 B.玛雅人C.印加人 D.日耳曼人√243题号156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A.马里文明 B.加纳文明C.玛雅文明 D.桑海文明3.下面为某同学的“笔记卡片”,其内容如下,据此可详细了解( )√243题号156◎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民族◎建立奴隶制城邦◎建造高大的砖石金字塔,崇拜美洲虎◎创造太阳历,采用20进制◎发明美洲唯一完整的音义结合的象形文字体系C [根据材料“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民族”“建立奴隶制城邦”“创造太阳历,采用20进制”及所学知识可知,叙述的是古代美洲玛雅文明的历史信息,C项正确;马里文明属于古代非洲文明的范畴,排除A项;加纳文明属于古代非洲文明的范畴,排除B项;桑海文明属于古代非洲文明的范畴,排除D项。]243题号1564.(2023·广西学业水平考试)16世纪初,抵达美洲阿兹特克都城的西方殖民者记载:“(有些兵士)到过君士坦丁堡,走遍意大利和罗马;他们说,面积如此宽广、布局如此合理、民众如此之多、管理得如此井然有序的市场,他们尚未见到过。”西方殖民者认为( )A.欧洲兵士孤陋寡闻B.阿兹特克农业技术先进C.欧洲文明发展落后D.阿兹特克都城非常繁荣243题号156√D [从题干中可知,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后,对阿兹特克都城发出惊叹,体现的是都城的繁荣,故选D项;题干并未涉及农业技术,排除B项;A项与C项和题意无关,排除。]243题号1565.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他们发明了( )A.历法纪年 B.“浮动园地”C.冶铁技术 D.炼铜术243题号156√B [根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文明于14世纪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达到鼎盛时期。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为扩大耕地面积,发明了“浮动园地”,B项正确。]6.(2023·辽宁学业水平考试)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下列农作物原产地在美洲的是( )A.小麦 B.玉米C.大麦 D.水稻243题号156√B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故选B项。]1.20世纪的考古学家发现,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遗址同津巴布韦的铁器时代遗址的相似处非常惊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偶合,而且可以说(两地的古代文化)是在同一个树干上长出来的。导致两地古代遗址惊人相似的因素最可能是( )A.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B.阿拉伯人的传教活动C.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课时分层作业(5) 古代非洲与美洲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非的班图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乌干达……同津巴布韦……相似处非常惊人”,最有可能是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的结果,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并没有阿拉伯人进行活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欧洲尚未开始殖民活动,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干达属于内陆地区,海上丝绸之路不能到达乌干达,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2.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它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摩加迪沙布远销埃及等地。”这主要表明,当时摩加迪沙( )A.商品贸易发达 B.交通四通八达C.城市功能完善 D.建筑风格独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强悍的商人”“远销埃及等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商品贸易比较发达,故选A项;摩加迪沙虽处于东非沿海,但非洲有沙漠阻隔,交通达不到“四通八达”,并且材料并没有反映摩加迪沙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摩加迪沙的对外贸易情况,并没有涉及城市功能,“极大的城池”反映的是城市规模而非功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摩加迪沙的对外贸易情况,并没有涉及摩加迪沙的建筑风格,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3.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的一系列国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这反映了古代东非国家( )A.已形成成熟的商业网络B.与中国建立直接联系C.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D.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东非国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说明其经济结构多元化,故选C项;“阿拉伯商人从印度……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只能说明存在商业网络,不能判断是否成熟,排除A项;“直接联系”说法错误,通过阿拉伯商人与中国建立间接联系,排除B项;没有科技水平的对比,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4.“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A.地中海商路 B.大西洋商路C.撒哈拉商路 D.丝绸之路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根据材料“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连通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与西非国家之间的商路是撒哈拉商路,故选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5.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木·马苏迪在其《黄金草原》中,记述了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这可用来研究( )A.阿拉伯帝国对东非经济掠夺B.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C.西部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状况D.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根据材料可知,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因此《黄金草原》中对苏法拉黄金交易情况的记述,可以用来研究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情况,故选B项;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地理位置不属于东非,排除A项;苏法拉是非洲南部的港口城市,排除C项;材料提供的信息是阿拉伯历史学家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古代津巴布韦重要港口城市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并未说明当时津巴布韦被阿拉伯侵略、征服,故无法得出“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这一结论,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6.玛雅的统治者模仿各种神灵的装扮,将自己打扮成玉米神、鸟神、美洲虎神等,在陶器中(下图)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以至于有时不能确定这些形象到底是神还是统治者。据此可知,玛雅社会( )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宗教信仰混乱 B.神权与王权结合C.社会环境宽松 D.文化生活较丰富√B [根据材料“玛雅的统治者模仿各种神灵的装扮”“有时不能确定这些形象到底是神还是统治者”可知,玛雅社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玛雅社会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而非宗教信仰混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玛雅社会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社会环境是否宽松无从体现,排除C项;玛雅统治者模仿各种神灵装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生活,不能表明当时文化生活的丰富,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7.玛雅文字的组成原则和苏美尔文字的组成原则基本类似,都利用了语标和语言符号。玛雅文字的语音符号多半是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构成,这同日语的假名符号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B类线性文字音节表一样。这说明( )A.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B.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C.玛雅文字已经被释读成功D.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根据材料可知,玛雅文字和苏美尔文字的组成原则基本类似,玛雅文字的语音符号和日语的假名符号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文字有相同之处,这些反映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相似性,说明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故选D项;材料中仅提供了不同文字之间的相似性,并未说明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故无法得出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中呈现的统一性、普遍性,不是多元性,排除B项;材料提供的是玛雅文字与其他地区文字之间的相似性,但对于玛雅文字的符号意义并未解读,故不能得出其被释读成功这一结论,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8.为解决地少人多的问题,阿兹特克人学会了一种水上栽培法,用特斯科科湖边的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湖中的木排上,形成一块块人造小岛,在上面种植庄稼。这种被称为“浮动园地”的发明反映阿兹特克文明( )A.城市生活丰富多彩B.水利设施系统完备C.道路交通方便快捷D.农业经济有所发展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根据材料中在固定于湖中的木排上“形成一块块人造小岛,在上面种植庄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淤泥非常肥沃,庄稼收成高,故选D项;“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在(‘浮动园地’)上面种植庄稼”相悖,排除A项;“水利设施系统完备”“道路交通方便快捷”不符合题意,与“浮动园地”与农业生产相悖,排除B、C两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9.下表是某学者对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内容的节选。据此判断,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拉丁美洲( )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农业 他们修筑的梯田和灌溉工程是举世无双的;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如玉米、花生、烟草等;没有马、牛等大牲畜,驯养了小型牲畜骆马,羊驼宗教信仰 没有佛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印记,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等建筑 金字塔呈截面形,其上建有庙宇交通 没有发明轮子和车,驮运物品使用人力或小型牲畜A.文明的先进性 B.文明的独特性C.文明的局限性 D.文明的保守性√B [根据材料“只崇拜自然神”“金字塔呈截面形”“没有发明轮子和车”可知相比于其他文明来说,拉丁美洲培育了独有的农作物,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崇拜,在建筑上类似于埃及金字塔,但是在形状和结构上又有不同,也没有驯服大型动物和出现马车,体现了拉丁美洲文明的独特性,故选B项;拉丁美洲的整体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于其他大陆的文明发展程度较低,材料只是突出拉丁美洲文明的独特性,排除A项;不同文明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不存在局限性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中拉丁美洲文明始终在缓慢向前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这是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不是文明保守性的体现,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0.玛雅人创造了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其艺术和科学闻名于世;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印加帝国建立了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然而,16世纪末这些文明都湮灭了。其主要原因是( )A.各文明间缺乏交流 B.殖民者的入侵C.美洲文明不断衰落 D.自然灾害频繁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16世纪末美洲的三大古文明都湮灭了,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的入侵和掠夺,故选B项;美洲古代三大文明在缺乏交流的时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是其被湮灭则是由于西欧殖民者的入侵,并不是文明间缺乏交流,排除A项;美洲文明主要是在16世纪末西欧殖民者入侵下灭亡的,而不是其自身的不断衰落,排除C项;自然灾害的破坏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生产力的进步而相对减小,所以古代都没有因此而湮灭的文明,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玛雅人居住在尤卡坦半岛。从考古中我们得知:在整个古典文明时期,50余处相当重要的玛雅中心都有人居住,而这些中心都是以早期城市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从政治角度来看,有些城市中心似乎结成了各种“联盟”或“王国”。在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普通百姓或平民(大都专门务农和从事种种个人劳务);统治集团由统治者、僧侣和高级武士组成。非凡的艺术品应归功于僧侣和圣人,如梁托拱顶、雕像,特别是以浮雕与壁画为特色的建筑,以及写在石碑、楼梯、横梁、绘画、陶器和书籍上的象形经文,或古抄本等,这些都证实玛雅僧侣和圣贤具有极其深奥莫测的高度文化。我们也知道古典时期的玛雅人能使用各种极为精确的历法,他们还有“0”的概念和符号,比印度人早了数百年。——摘编自[英]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一卷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材料二 16世纪伊始,天花、麻疹、白喉等在美洲的传播使美洲的土著人口锐减,而16世纪以前这些疾病从来没有到达过西半球。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人口就减少了90%之多,由1700万锐减到不到130万。当西班牙征服者在墨西哥确立统治时,土著民族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传统或是消失殆尽,或是为西班牙所同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典时期玛雅文明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阿兹特克帝国为代表的美洲文明消失的原因。(6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而这些中心都是以早期城市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可知,以城市为中心;根据材料“在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可知,阶层分化明显;根据材料“这些都证实玛雅僧侣和圣贤具有极其深奥莫测的高度文化”可知,文化辉煌灿烂。第(2)问,根据材料“天花、麻疹、白喉等在美洲的传播使美洲的土著人口锐减”可知,外来疾病的传入;根据材料“当西班牙征服者在墨西哥确立统治时”可知,西方殖民者的征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文明自身的滞后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 (1)特点:以城市为中心;阶层分化明显;文化辉煌灿烂。(6分)(2)原因:外来疾病的传入;西方殖民者的征服;美洲文明自身的滞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6分)12.9—11世纪,西非人掌握了铁器和青铜器的冶炼技术;东非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南部非洲的大津巴布韦都城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这表明( )A.中国与非洲交往源远流长B.古代非洲文明发展程度较高C.非洲文明地域性差异明显D.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根据题意可知,在非洲的不同地区,不同地区的非洲国家的发展特色不同,说明非洲文明地域性差异明显,故选C项;材料表明中国主要是与东非国家存在贸易往来,并不能说明与非洲交往源远流长,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非洲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无比较的信息,无法得出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3.20世纪上半期,经过对古代加纳首都遗址的多次挖掘,发现了大量铁器、各种农具、玻璃锤,以及77块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的彩石。这座古城约2.5平方公里,估计有3万居民。据此可知( )A.阿拉伯文化被古今加纳人追捧B.非洲与欧洲贸易历史悠久C.古代加纳汇聚了多种外来文明D.古代加纳首都曾经繁荣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古代的加纳首都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繁荣,故选D项;根据题干“77块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的彩石”可知古代加纳首都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并不能扩大为“被古今加纳人追捧”,排除A项;对古代加纳首都遗址多次挖掘所出土的文物中,并没有“与欧洲贸易”的相关物品,排除B项;题干能够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化对加纳首都的影响,但是并没有述及其他外来文明,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4.考古研究表明,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掌握了冶铁技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冶铁技术通过已经学会使用铁的班图农民传到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材料可用于说明古代非洲( )A.冶铁技术领先世界B.是冶铁技术的重要发源地C.铁矿资源十分丰富D.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根据材料“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掌握了冶铁技术”可知,非洲冶铁技术起源较早,是冶铁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故选B项;冶铁技术在非洲内部的传播,并未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冶铁技术领先世界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非洲冶铁技术的出现,这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与资源是否丰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冶铁技术的出现不能直接说明非洲已经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5.有学者指出,在印加帝国时期,私人交换规模有限,交换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有些物品虽能传到较远地方,但传递方式是一个又一个相邻部落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商人渠道。这可用于说明,在印加帝国时期( )A.商品经济较为落后 B.内部统治秩序紊乱C.道路交通遭到破坏 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印加帝国时期,私有交换规模有限,以物物交换为主,传递方式落后,这说明印加帝国时期商品经济较为落后,故选A项;材料强调印加帝国的经济状况,并无有关政治情况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说印加帝国商品交换的方式较落后,与道路交通状况无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的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排除C项;材料强调印加帝国的商业情况,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6.有学者指出,玛雅人认为天上的星辰如太阳、金星等都是神灵的化身……正是因为他们需要依照神的指示来确定播种、祭祀、战争等重大事情的时间,他们才测定出极为准确的太阳视运动周期和金星视运动周期。该学者说明这些天文历法成就( )A.缘于玛雅人崇尚理性生活方式B.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C.可印证美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D.深受宗教动机的影响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学者认为玛雅人认为天上的星辰是神灵的化身,正是由于他们需要依照神的指示来确定播种等重大事件的时间,才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这说明天文历法成就深受宗教动机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宗教动机的影响,未体现玛雅人崇尚理性生活方式,排除A项;服务农业只是天文历法的功能之一,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天体运行周期的测定,没有体现玛雅人在多个领域的文明成就,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7.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等农作物;中国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等农作物,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A.美洲文明水平领先世界B.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物产D.各洲之间的文明交流频繁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材料提及印第安人、西亚居民、中国分别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中,独立培育出了各自的农作物,可知地理环境与区域物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选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据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材料二 一小撮西班牙征服者,便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这三大文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千百年来的孤立隔绝所造成的恶果,它意味着,最重要的一点是,印第安人在新来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带来的疾病面前,毫无免疫能力,这比欧洲人野蛮的剥削还要严重得多。数千年来的孤立使印第安人在军事上与在生理上一样不堪一击。他们从未发展过耕作技术,还不能熔炼矿石,因此也就没有西班牙人那样的刀剑和火器。——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材料三 古代美洲文明发展的孤立性特别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据孙兴杰、刘德斌《巴西:翩翩起舞的桑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美洲文明发展“孤立性”特征的理解。[解析] 根据材料一“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印第安农业生产力落后;根据材料一“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可知,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盛行;各文明间交往极度贫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较低。根据材料二“印第安人在新来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带来的疾病面前,毫无免疫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殖民者毁灭印第安文明的粗暴行为,给其带来了灾难。而正是自身的发展具有局限性以及外来事物对美洲所带来的冲击,使得美洲文明的发展既没有得到对外传播也没有根本上的发生质的飞跃。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 理解:古代印第安文明下,农业发展落后,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盛行。各文明间交往极度贫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美洲与其他地区也处于基本隔绝状态,印第安文明的发祥地大多起源于高原峡谷盆地一带,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文明发展“孤立性”下,不利于文明的交流,也不利于文明的长足发展。对于西方殖民者毁灭印第安文明的粗暴行为,我们应表示极大地谴责。(12分)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1.知道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2.知道古代非洲与美洲国家、民族、宗教的基本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本课包括二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古代非洲文明”,第二个子目是“古代美洲文明”,两个子目之间的文明空间间隔遥远,但是文明发展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加深了对文明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 1.两个特性:古代非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独特性 2.两大启示: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文明交流能够促进文明发展任务一 古代非洲文明西非 (1)班图人 ①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②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③掌握了冶铁技术 (2)马里 ①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②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 (3)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4)桑海 ①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②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③教育: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④衰落: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尼罗河上游地区(今埃塞俄比亚地区) 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东非沿 海地区 (1)原因: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 (2)文明成就 ①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②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③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南部非洲 (1)国家形成: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国家 (2)鼎盛时期: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王国是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的一个贸易国家,首都为阿克苏姆城,它存在于约公元100—940年,由于非洲之角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限制进出红海的船只的门户通道。阿克苏姆信奉基督教。最盛时版图包括红海两岸的大片地区。1.阅读P27“《沙漠商队》”及文字信息,思考:东非和西非国家各有哪些主要特点?提示:东非国家多是城市国家,对外贸易发达,主要环印度洋进行贸易,贸易品主要是手工业品;西非国家交替兴衰,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西非对外贸易发达,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2.阅读P29《大津巴布韦》图片及文字说明,从中得到什么信息?提示: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大津巴布韦全部用石块垒砌而成,且不使用灰浆,说明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掌握了建筑学、几何学和力学等方面的复杂知识。——对古代非洲文明的认识史料 非洲传统文明是丰富多彩、斑驳陆离的。对于非洲传统文明的特点有以下两种认识:观点一: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观点二: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以上两种观点,并阐述理由。提示:观点一:非洲文明封闭、与世隔绝。理由:撒哈拉沙漠和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联系较少,而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与其他大陆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陆的影响,保持了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非洲受到殖民侵略以及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的近代化进程慢于美洲。观点二:非洲文明开放、与外界联系密切。理由:(1)外部联系:①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非洲;②东非国家的环印度洋贸易;③西非国家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④曼萨·穆萨带领商队前往麦加朝觐。(2)内部联系:班图人的迁移。古代非洲文明的多元性特点 原因北非 以埃及为代表的北非地区,发展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文明程度高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濒临地中海,居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东北非 以阿克苏姆王国为代表,相对发展较快,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 环境闭塞,仅在非洲东北区域,通过尼罗河或红海与外界有所联系;东北非文明因为生产环境较好,离古代西亚文明、古埃及文明较近,联系密切,所以发展程度较高西非 以加纳、马里、桑海为代表,城市和文化繁荣 位于西非的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地区;黄金资源丰富;对外贸易发达南非 以津巴布韦为代表的南部非洲文明 位于赞比西河流域任务二 古代美洲文明中美洲 南美洲文明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时间 公元前1500年至15世纪中期 14—16世纪 12—16世纪国家形态 众多城市国家 部落联盟 中央集权国家发展表现 种植玉米;氏族分级;金字塔庙宇;精美的陶器;独特文字;复杂历法纪年;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部落自治;发明浮动园地;颇具特色的都城建设 国王集权;土地国有;四大政区;人口调查;道路系统;迁移居民浮动园地印第安人从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每次播种之前,农民们都要挖些新的湖土,铺在“浮动园地”上,因此其表面随着一次次耕种而不断增高。阅读教材P31“墨西哥浮动园地”图文材料,你能得出什么信息?提示:浮动园地的发明反映了阿兹特克人的智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阿兹特克人国家财富和人口的增加。埃及金字塔与玛雅金字塔(1)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2)玛雅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塔呈阶梯形,塔顶有庙宇。玛雅金字塔被视为神降临人世的地方。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会聚集在台基四周举行仪式。——玛雅文明的成就及衰落史料一 玛雅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了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史料二 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神权政治所能寻求的,不可能是科学的解决办法,而是更虔诚地膜拜神灵。于是,更多的神庙出现在玛雅的土地上,更多耗费民力的宗教仪式频繁地举行。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玛雅的辉煌成为历史的陈迹。——摘编自杭侃《玛雅文明:文明的另一种模式》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2)史料二对玛雅文明的衰落作出何种解释?提示:(1)成就: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发明了独特的文字;修筑壮观的金字塔庙宇;等等。(2)解释:人口膨胀突破农业保障的极限;频繁的宗教活动严重耗费民力。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1)特点①美洲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较早发展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②古代美洲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三大文明之间也少有交流,因此文明发展相对缓慢。(2)原因①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②美洲三大文明中心大多处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高原地带,交通不便。1.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西非的马里和桑海一度强大。 2.中美洲、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并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3.古代非洲文明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古代美洲地区,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未能与亚欧大陆文明建立直接联系,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1.有学者认为,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尼罗河上游的沼泽地是一个可怕的障碍,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有助于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该观点重在阐述( )A.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B.非洲大陆生存条件恶劣C.欧洲国家率先入侵美洲D.各个地区发展方式不同A [根据材料可知,非洲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欧洲人侵入非洲比其侵入美洲要晚的原因,重在强调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的原因,并非强调非洲大陆生存条件恶劣、欧洲国家率先入侵美洲,排除B、C两项;材料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的原因,并非阐述各个地区发展方式不同,排除D项。]2.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作物的是西非居民( )A.班图人 B.玛雅人C.印加人 D.日耳曼人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3.下面为某同学的“笔记卡片”,其内容如下,据此可详细了解( )◎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民族 ◎建立奴隶制城邦 ◎建造高大的砖石金字塔,崇拜美洲虎 ◎创造太阳历,采用20进制 ◎发明美洲唯一完整的音义结合的象形文字体系A.马里文明 B.加纳文明C.玛雅文明 D.桑海文明C [根据材料“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民族”“建立奴隶制城邦”“创造太阳历,采用20进制”及所学知识可知,叙述的是古代美洲玛雅文明的历史信息,C项正确;马里文明属于古代非洲文明的范畴,排除A项;加纳文明属于古代非洲文明的范畴,排除B项;桑海文明属于古代非洲文明的范畴,排除D项。]4.(2023·广西学业水平考试)16世纪初,抵达美洲阿兹特克都城的西方殖民者记载:“(有些兵士)到过君士坦丁堡,走遍意大利和罗马;他们说,面积如此宽广、布局如此合理、民众如此之多、管理得如此井然有序的市场,他们尚未见到过。”西方殖民者认为( )A.欧洲兵士孤陋寡闻B.阿兹特克农业技术先进C.欧洲文明发展落后D.阿兹特克都城非常繁荣D [从题干中可知,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后,对阿兹特克都城发出惊叹,体现的是都城的繁荣,故选D项;题干并未涉及农业技术,排除B项;A项与C项和题意无关,排除。]5.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他们发明了( )A.历法纪年 B.“浮动园地”C.冶铁技术 D.炼铜术B [根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文明于14世纪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达到鼎盛时期。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为扩大耕地面积,发明了“浮动园地”,B项正确。]6.(2023·辽宁学业水平考试)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下列农作物原产地在美洲的是( )A.小麦 B.玉米C.大麦 D.水稻B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故选B项。]课时分层作业(5) 古代非洲与美洲1.20世纪的考古学家发现,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遗址同津巴布韦的铁器时代遗址的相似处非常惊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偶合,而且可以说(两地的古代文化)是在同一个树干上长出来的。导致两地古代遗址惊人相似的因素最可能是( )A.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B.阿拉伯人的传教活动C.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非的班图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乌干达……同津巴布韦……相似处非常惊人”,最有可能是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的结果,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并没有阿拉伯人进行活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欧洲尚未开始殖民活动,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干达属于内陆地区,海上丝绸之路不能到达乌干达,排除D项。]2.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它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摩加迪沙布远销埃及等地。”这主要表明,当时摩加迪沙( )A.商品贸易发达 B.交通四通八达C.城市功能完善 D.建筑风格独特A [根据材料“强悍的商人”“远销埃及等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商品贸易比较发达,故选A项;摩加迪沙虽处于东非沿海,但非洲有沙漠阻隔,交通达不到“四通八达”,并且材料并没有反映摩加迪沙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摩加迪沙的对外贸易情况,并没有涉及城市功能,“极大的城池”反映的是城市规模而非功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摩加迪沙的对外贸易情况,并没有涉及摩加迪沙的建筑风格,排除D项。]3.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的一系列国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这反映了古代东非国家( )A.已形成成熟的商业网络B.与中国建立直接联系C.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D.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C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东非国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说明其经济结构多元化,故选C项;“阿拉伯商人从印度……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只能说明存在商业网络,不能判断是否成熟,排除A项;“直接联系”说法错误,通过阿拉伯商人与中国建立间接联系,排除B项;没有科技水平的对比,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4.“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A.地中海商路 B.大西洋商路C.撒哈拉商路 D.丝绸之路C [根据材料“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连通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与西非国家之间的商路是撒哈拉商路,故选C项。]5.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木·马苏迪在其《黄金草原》中,记述了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这可用来研究( )A.阿拉伯帝国对东非经济掠夺B.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C.西部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状况D.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B [根据材料可知,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因此《黄金草原》中对苏法拉黄金交易情况的记述,可以用来研究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情况,故选B项;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地理位置不属于东非,排除A项;苏法拉是非洲南部的港口城市,排除C项;材料提供的信息是阿拉伯历史学家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古代津巴布韦重要港口城市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并未说明当时津巴布韦被阿拉伯侵略、征服,故无法得出“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这一结论,排除D项。]6.玛雅的统治者模仿各种神灵的装扮,将自己打扮成玉米神、鸟神、美洲虎神等,在陶器中(下图)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以至于有时不能确定这些形象到底是神还是统治者。据此可知,玛雅社会( )A.宗教信仰混乱 B.神权与王权结合C.社会环境宽松 D.文化生活较丰富B [根据材料“玛雅的统治者模仿各种神灵的装扮”“有时不能确定这些形象到底是神还是统治者”可知,玛雅社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玛雅社会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而非宗教信仰混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玛雅社会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社会环境是否宽松无从体现,排除C项;玛雅统治者模仿各种神灵装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生活,不能表明当时文化生活的丰富,排除D项。]7.玛雅文字的组成原则和苏美尔文字的组成原则基本类似,都利用了语标和语言符号。玛雅文字的语音符号多半是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构成,这同日语的假名符号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B类线性文字音节表一样。这说明( )A.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B.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C.玛雅文字已经被释读成功D.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D [根据材料可知,玛雅文字和苏美尔文字的组成原则基本类似,玛雅文字的语音符号和日语的假名符号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文字有相同之处,这些反映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相似性,说明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故选D项;材料中仅提供了不同文字之间的相似性,并未说明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故无法得出玛雅文明受欧亚文明影响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中呈现的统一性、普遍性,不是多元性,排除B项;材料提供的是玛雅文字与其他地区文字之间的相似性,但对于玛雅文字的符号意义并未解读,故不能得出其被释读成功这一结论,排除C项。]8.为解决地少人多的问题,阿兹特克人学会了一种水上栽培法,用特斯科科湖边的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湖中的木排上,形成一块块人造小岛,在上面种植庄稼。这种被称为“浮动园地”的发明反映阿兹特克文明( )A.城市生活丰富多彩B.水利设施系统完备C.道路交通方便快捷D.农业经济有所发展D [根据材料中在固定于湖中的木排上“形成一块块人造小岛,在上面种植庄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淤泥非常肥沃,庄稼收成高,故选D项;“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在(‘浮动园地’)上面种植庄稼”相悖,排除A项;“水利设施系统完备”“道路交通方便快捷”不符合题意,与“浮动园地”与农业生产相悖,排除B、C两项。]9.下表是某学者对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内容的节选。据此判断,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拉丁美洲( )农业 他们修筑的梯田和灌溉工程是举世无双的;自主栽培了许多农作物,如玉米、花生、烟草等;没有马、牛等大牲畜,驯养了小型牲畜骆马,羊驼宗教信仰 没有佛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印记,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等建筑 金字塔呈截面形,其上建有庙宇交通 没有发明轮子和车,驮运物品使用人力或小型牲畜A.文明的先进性 B.文明的独特性C.文明的局限性 D.文明的保守性B [根据材料“只崇拜自然神”“金字塔呈截面形”“没有发明轮子和车”可知相比于其他文明来说,拉丁美洲培育了独有的农作物,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崇拜,在建筑上类似于埃及金字塔,但是在形状和结构上又有不同,也没有驯服大型动物和出现马车,体现了拉丁美洲文明的独特性,故选B项;拉丁美洲的整体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于其他大陆的文明发展程度较低,材料只是突出拉丁美洲文明的独特性,排除A项;不同文明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不存在局限性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中拉丁美洲文明始终在缓慢向前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这是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不是文明保守性的体现,排除D项。]10.玛雅人创造了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其艺术和科学闻名于世;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印加帝国建立了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然而,16世纪末这些文明都湮灭了。其主要原因是( )A.各文明间缺乏交流 B.殖民者的入侵C.美洲文明不断衰落 D.自然灾害频繁B [16世纪末美洲的三大古文明都湮灭了,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的入侵和掠夺,故选B项;美洲古代三大文明在缺乏交流的时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是其被湮灭则是由于西欧殖民者的入侵,并不是文明间缺乏交流,排除A项;美洲文明主要是在16世纪末西欧殖民者入侵下灭亡的,而不是其自身的不断衰落,排除C项;自然灾害的破坏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生产力的进步而相对减小,所以古代都没有因此而湮灭的文明,排除D项。]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玛雅人居住在尤卡坦半岛。从考古中我们得知:在整个古典文明时期,50余处相当重要的玛雅中心都有人居住,而这些中心都是以早期城市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从政治角度来看,有些城市中心似乎结成了各种“联盟”或“王国”。在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普通百姓或平民(大都专门务农和从事种种个人劳务);统治集团由统治者、僧侣和高级武士组成。非凡的艺术品应归功于僧侣和圣人,如梁托拱顶、雕像,特别是以浮雕与壁画为特色的建筑,以及写在石碑、楼梯、横梁、绘画、陶器和书籍上的象形经文,或古抄本等,这些都证实玛雅僧侣和圣贤具有极其深奥莫测的高度文化。我们也知道古典时期的玛雅人能使用各种极为精确的历法,他们还有“0”的概念和符号,比印度人早了数百年。——摘编自[英]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一卷材料二 16世纪伊始,天花、麻疹、白喉等在美洲的传播使美洲的土著人口锐减,而16世纪以前这些疾病从来没有到达过西半球。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人口就减少了90%之多,由1700万锐减到不到130万。当西班牙征服者在墨西哥确立统治时,土著民族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传统或是消失殆尽,或是为西班牙所同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典时期玛雅文明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阿兹特克帝国为代表的美洲文明消失的原因。(6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而这些中心都是以早期城市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可知,以城市为中心;根据材料“在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可知,阶层分化明显;根据材料“这些都证实玛雅僧侣和圣贤具有极其深奥莫测的高度文化”可知,文化辉煌灿烂。第(2)问,根据材料“天花、麻疹、白喉等在美洲的传播使美洲的土著人口锐减”可知,外来疾病的传入;根据材料“当西班牙征服者在墨西哥确立统治时”可知,西方殖民者的征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文明自身的滞后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答案] (1)特点:以城市为中心;阶层分化明显;文化辉煌灿烂。(6分)(2)原因:外来疾病的传入;西方殖民者的征服;美洲文明自身的滞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6分)12.9—11世纪,西非人掌握了铁器和青铜器的冶炼技术;东非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南部非洲的大津巴布韦都城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这表明( )A.中国与非洲交往源远流长B.古代非洲文明发展程度较高C.非洲文明地域性差异明显D.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C [根据题意可知,在非洲的不同地区,不同地区的非洲国家的发展特色不同,说明非洲文明地域性差异明显,故选C项;材料表明中国主要是与东非国家存在贸易往来,并不能说明与非洲交往源远流长,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非洲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无比较的信息,无法得出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13.20世纪上半期,经过对古代加纳首都遗址的多次挖掘,发现了大量铁器、各种农具、玻璃锤,以及77块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的彩石。这座古城约2.5平方公里,估计有3万居民。据此可知( )A.阿拉伯文化被古今加纳人追捧B.非洲与欧洲贸易历史悠久C.古代加纳汇聚了多种外来文明D.古代加纳首都曾经繁荣D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古代的加纳首都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繁荣,故选D项;根据题干“77块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的彩石”可知古代加纳首都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并不能扩大为“被古今加纳人追捧”,排除A项;对古代加纳首都遗址多次挖掘所出土的文物中,并没有“与欧洲贸易”的相关物品,排除B项;题干能够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化对加纳首都的影响,但是并没有述及其他外来文明,排除C项。]14.考古研究表明,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掌握了冶铁技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冶铁技术通过已经学会使用铁的班图农民传到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材料可用于说明古代非洲( )A.冶铁技术领先世界B.是冶铁技术的重要发源地C.铁矿资源十分丰富D.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 [根据材料“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掌握了冶铁技术”可知,非洲冶铁技术起源较早,是冶铁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故选B项;冶铁技术在非洲内部的传播,并未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冶铁技术领先世界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非洲冶铁技术的出现,这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与资源是否丰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冶铁技术的出现不能直接说明非洲已经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D项。]15.有学者指出,在印加帝国时期,私人交换规模有限,交换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有些物品虽能传到较远地方,但传递方式是一个又一个相邻部落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商人渠道。这可用于说明,在印加帝国时期( )A.商品经济较为落后 B.内部统治秩序紊乱C.道路交通遭到破坏 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印加帝国时期,私有交换规模有限,以物物交换为主,传递方式落后,这说明印加帝国时期商品经济较为落后,故选A项;材料强调印加帝国的经济状况,并无有关政治情况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说印加帝国商品交换的方式较落后,与道路交通状况无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的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排除C项;材料强调印加帝国的商业情况,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16.有学者指出,玛雅人认为天上的星辰如太阳、金星等都是神灵的化身……正是因为他们需要依照神的指示来确定播种、祭祀、战争等重大事情的时间,他们才测定出极为准确的太阳视运动周期和金星视运动周期。该学者说明这些天文历法成就( )A.缘于玛雅人崇尚理性生活方式B.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C.可印证美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D.深受宗教动机的影响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学者认为玛雅人认为天上的星辰是神灵的化身,正是由于他们需要依照神的指示来确定播种等重大事件的时间,才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这说明天文历法成就深受宗教动机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宗教动机的影响,未体现玛雅人崇尚理性生活方式,排除A项;服务农业只是天文历法的功能之一,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天体运行周期的测定,没有体现玛雅人在多个领域的文明成就,排除C项。]17.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等农作物;中国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等农作物,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A.美洲文明水平领先世界B.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物产D.各洲之间的文明交流频繁C [材料提及印第安人、西亚居民、中国分别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中,独立培育出了各自的农作物,可知地理环境与区域物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选C项。]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据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材料二 一小撮西班牙征服者,便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这三大文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千百年来的孤立隔绝所造成的恶果,它意味着,最重要的一点是,印第安人在新来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带来的疾病面前,毫无免疫能力,这比欧洲人野蛮的剥削还要严重得多。数千年来的孤立使印第安人在军事上与在生理上一样不堪一击。他们从未发展过耕作技术,还不能熔炼矿石,因此也就没有西班牙人那样的刀剑和火器。——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材料三 古代美洲文明发展的孤立性特别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据孙兴杰、刘德斌《巴西:翩翩起舞的桑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美洲文明发展“孤立性”特征的理解。[解析] 根据材料一“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印第安农业生产力落后;根据材料一“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可知,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盛行;各文明间交往极度贫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较低。根据材料二“印第安人在新来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带来的疾病面前,毫无免疫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殖民者毁灭印第安文明的粗暴行为,给其带来了灾难。而正是自身的发展具有局限性以及外来事物对美洲所带来的冲击,使得美洲文明的发展既没有得到对外传播也没有根本上的发生质的飞跃。[答案] 理解:古代印第安文明下,农业发展落后,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盛行。各文明间交往极度贫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美洲与其他地区也处于基本隔绝状态,印第安文明的发祥地大多起源于高原峡谷盆地一带,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文明发展“孤立性”下,不利于文明的交流,也不利于文明的长足发展。对于西方殖民者毁灭印第安文明的粗暴行为,我们应表示极大地谴责。(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分层作业5古代非洲与美洲.docx 课时分层作业5答案.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学案.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