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河东区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6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 )
A. 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 原始农耕经济出现 D. 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2. 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
A. 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 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 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3. 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南方地区在魏晋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秀骨清像”一派的画风。云冈第二期石窟的飞天带有典型的“秀骨清像”的因素,如第6窟中心塔柱北壁下层龛楣内的飞天,高发髻飞天与逆发型飞天相间分布,前者不露足,后者露足;前者体态清秀飘逸,后者健硕豪放。上述现象反映当时( )
A. 北方经济已经恢复 B. 少数民族普遍汉化
C. 民族之间交融发展 D. 南北之间取长补短
4. 严州府原下辖淳安、建德、桐庐、分水、寿昌、遂安六县,扼守水运要地,商业贸易发达,城市规模较大。图为明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图,它( )
A. 反映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之兴盛 B. 是研究明朝户帖制度的一手史料
C. 在当时起保证徭役征发的作用 D. 见证了户籍作用大为削弱趋势
5. 下表为清朝不同时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
清代皇帝纪年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
世祖顺治七年 1650 1.00—1.50 6.00 4.00—6.00
高宗乾隆十五年 1750 2.00—2.50 9.00 3.60—4.500
宣宗道光三十年 1850 4.10 12.10 2.95
A. 农业生产力得到根本提高
B. 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上升
C. 人口迁移和流动不断下降
D. 生存资源分配压力增大
6. 1894年,《申报》报道,“屈指轮船招商局开办已二十年矣,统计中国之利少入洋船已四千万,其因有华轮船彼此跌价,为中国立商务不隳之基,此为首务也”。这反映出部分国人认识到( )
A.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 求富强国的重要性
C. 制度变革的紧迫性 D. 社会转型的艰巨性
7. 地图是浓缩的历史。下面是两幅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地图,从图1到图2所反映的变化是( )
A. “减租减息”变为“打土豪,分田地”
B. 军队由国民革命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
C. 取消中华苏维埃政府,设立边区政府
D. 革命统一战线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 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由此可知( )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A. 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 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
C. 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 D. 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
9. 结合下表数据的变化及时代背景,可以推断出这一时期( )
A.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B.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
C.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 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扩大
1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 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 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 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 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11.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埃及,考古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盛有棉籽的器皿。这表明( )
A. 物种出现全球交流 B. 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
C. 古代文明多源发展 D. 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
12. 18世纪末,东方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 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 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 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 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13. 1871年4月15日,公社颁布法令,把“凡尔赛议会议员”和反动政府的“一切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都由国家管制”,以备国家“非常的支出”,并成立一个委员会“以监督由国家管制的财务的接收工作”;4月16日,公社通过法令,工人工厂协作社接管上百家逃亡企业主的企业。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 )
A. 获得各阶层广泛支持 B. 得到科学理论指导
C. 探索国家治理新途径 D. 进行分配方式改革
14.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向海外移民数量的变化。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81—1890年 1891—1900年 1901—1910年
数量 134200人 52800人 22000人
A. 海外殖民地大幅减少 B. 英德战争危机逐渐加剧
C. 国内工业化水平提高 D. 德国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15. 有学者指出:“墨西哥在19世纪推行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新自由主义发 展模式的过程中,都曾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因此导致了经济的对外依赖和脆弱性。”由此可知,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时需要( )
A. 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维持自身经济主权 B. 处理好自主发展与融入国际体系的关系
C.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发展模式 D. 利用本国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II卷 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55分。
16. 【商业贸易与人类生活】商贸活动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品经济发达的一大标志,就是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本沿用前朝成例,钱钞并行,但钞易为政府滥用,而大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种稳定的货币,于是民间渐弃钞不用,改用贵金属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特别是用银子作为主要通货。而明代白银之所以能成为主要货币,是因为白银有大量的增加。这并不是由于中国的银产量增加了很多,而是有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丝绸与白银,这两个至柔与至刚、种类迥异的产品,成为了全球贸易的主角。马尼拉成为黄金转运口岸。中国丝绸运往菲律宾,转装上大帆船,经由马尼拉销到墨西哥,再行销拉美各地,又称大帆船贸易。葡萄牙人的大帆船把中国的丝绸运往印度的果阿,再运到里斯本。秘鲁、墨西哥出产的白银后来几乎全部进入了中国。来自遥远新大陆和近邻日本的数量惊人的白银,也像汹涌的洋流一样汇入中国,以至于贡德·弗兰克把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戏称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罗雪挥、黄陈辰《丝绸白银柔与刚的贸易》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丝银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在亚洲沿海地区丝银贸易活动的背景因素。
17. 【中国智慧与全球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机遇与挑战,追求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材料一 20世纪末,多极世界已成定局,人类已融入一个复杂多变的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历史已经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了,需要全人类共同推进。历史已完成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全球化的趋势也不可逆转。
——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材料二 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26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末以来,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利因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联合国的宗旨。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实践,简析中国如何践行这一宗旨,体现中国智慧。(要求:简析需体现历史阶段性特征,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1991)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首先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常被视为某种黄金年代:后20年则被形容为“天崩地裂”的时期,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14—1991年世界历史的认识。选择某一阶段或者自拟一个阶段,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5年河东区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第I卷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第II卷 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原因:纸币泛滥不稳定、白银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影响: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推动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促进了商帮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点:丝绸与白银成为主要商品;贸易范围基本横跨全球;由西班牙、葡萄牙主导贸易;中国占据贸易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背景因素:新航路开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殖民扩张的需要。
【17题答案】
【答案】(1)因素:多极化趋势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人类共同体趋势/国际合作深入发展。
(2)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通过集体行动防止战争威胁、制止侵略行为,并以和平方式依据国际法和正义原则解决国际争端。
践行宗旨实践与智慧:
①初期阶段(1949—1977):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国际关系新准则,与联合国宪章宗旨高度契合,并赋予这些宗旨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
②改革开放后(1978—2012):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共同安全。
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如,参与维和行动,直接维护冲突地区的和平,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新时代以来(2012年至今);引领全球治理,践行多边主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
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通过历史实践与理念创新,既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又以“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提供新范式,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与智慧。
【18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代。
论述:这一时期对于资本主义世界而言是大灾难时代。是全面战争的年代,两次世界大战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是经济大恐慌的年代,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创伤,社会危机四伏;法西斯主义扩张,极权主义与军国主义肆虐,对西方的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这一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深受殖民压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深刻地影响世界格局的演进。
这一时期的战争、经济崩溃与极权统治彻底摧毁了19世纪的国际秩序,迫使人类反思现代文明,并为战后联合国机制与冷战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教训。
示例二:1945-1970年是经济异常繁荣,社会重大变迁的黄金时代。
论述:战后国际秩序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世界工业和贸易快速增长,西欧、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率和低失业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也取得显著的成就。二战后初期,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瓦解了殖民体系。
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变革重塑了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但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与美国霸权主导的模式,为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经济滞胀埋下隐患,揭示了“黄金年代”的脆弱性与矛盾性。
示例三:1971—1991年是“天崩地裂”的年代。
论述:1971年后的20年间的历史,是世界危机重重、动荡与重构并行的历史时期。出现全球经济秩序崩溃与滞胀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解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停滞状态,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上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僵化,东欧国家、苏联的改革失败,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均势状态,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地区冲突频发、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亟待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这一时期传统秩序全面崩解,全球化加速但矛盾丛生,冷战虽终结却未带来稳定,反而催生多极化与风险社会,为21世纪的政治经济变革埋下伏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