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核心素养目标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实证: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及其原因。家国情怀:认识到这一时期的经济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知道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导入新课跟汉朝比,宋朝无内乱;跟唐朝比,宋朝更繁华舒适;跟明清比,宋朝更开放平和……总之,宋代就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吴晓波《宋朝游历指南》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余秋雨一、农业的发展读诗赏画,说一说图中农民都有哪些劳动?感悟人生探究交流乡村四月 (宋 范成大)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耕获图》描绘了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景。画中有的人在犁地、插秧,有的人在收割、打场、舂(chōng)米和入仓,还有的人在用翻车浇地,展现了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宋代全国总人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突破一亿,大体上是汉唐盛世的两倍,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表明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足以养活数量众多的人口。——游彪《宋史》1.南方农业发展原因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战乱不休。南宋时期,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脱脱《宋史 钦宗本纪》材料二: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抗御灾害的作用。材料三:真宗深念稼穑(农业生产),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真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湘山野录》材料四: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高宗即位,命有司招诱农民,归业者振贷之,蠲欠租,免耕牛税。 —— 《宋史·食货志》①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②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③南方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材料四:④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材料五:在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材料六:秧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拔秧的人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这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⑤ 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千克),高者两石;宋朝的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两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张帆《中国古代简史》2.农业发展的表现请观察教材P69宋代经济分布图,说一说宋代在农业生产中都种植了哪些农作物?小麦水稻棉花蚕桑茶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材料:“又今江浙间,有稻粒稍细,耐水旱,而成实早,作饭差硬,土人谓之占城稻。”——宋史《食货志》①新品种:占城稻占城稻有何特点?成熟早、抗旱能力强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宋代经济的发展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②新技术:复种技术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③新工具:秧马这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宋代谚语④新粮仓: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辽夏金统治者对农业也相当重视,东北和西北地区农业开发,效果显著。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宋史·食货志》经济作物宋元南方普遍种植,产茶州县比以前增加。茶树:棉花:南宋后期,种植区向北推进,元朝时南方逐渐普遍。北宋:广东和福建一带南宋:江淮、川蜀一带南方植棉逐渐普遍(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每年)输(交纳)棉布十万匹。——《元史本纪》经济作物宋元南方普遍种植,产茶州县比以前增加。茶树:材料1:夫茶为之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王安石《临川集·议茶法》材料2: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甚。——《东京梦华录》材料3:临安,处处各有茶坊。——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文物—《刘松年斗茶图》斗茶: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画中四人,二个已捧茶在手,一个正在提壶倒茶,另一个正扇炉烹茶,似是茶童。棉花:南宋后期,种植区向北推进,元朝时南方逐渐普遍。北宋:广东和福建一带南宋:江淮、川蜀一带南方植棉逐渐普遍材料:(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每年)输(交纳)棉布十万匹。——《元史本纪》史料链接文物—南宋拉绒棉毯出土于浙江兰溪县南宋墓,长2.51米,宽1.18米,纯由棉花织成,双面起绒,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可知宋人的棉织技术已相当成熟。材料:闽岭以南多木绵,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宋·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宋人习惯将棉花叫成“吉贝”,又常称之为“木绵”3.粮食运输(1).元朝运河:元朝建立初期,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2).粮食海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材料:元代定都北京,为巩固全国统治和满足对南方粮食、货物的需求,先后开通了会通河、济州河和通惠河等河道,对隋朝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改进后的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较隋朝大运河缩短了约700公里。——摘自景萌《大运河历史演变及运河古桥分析》文物—元朝通惠河遗址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舟楫万里,振古所无。——《元史·河渠志》合作探究看图思考: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运河有哪些变化?(1)截弯取直 ,航程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的航程缩短了900多公里 ,不经过洛阳。(2)功能变化 :隋朝大运河除了运输外,还满足皇帝旅游需求;元朝则以运输为主要目的,尤其是将南方粮食运到北方。除了便利的南粮北运,也说明了元朝时大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不再是洛阳。中原已衰落,不再是经济文化中心。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材料:宋代丝织技术迅速提高,各地都出现了一些享有盛誉的名特产品,如“东绢”和“蜀锦”,号称天下第一。——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纺织业发展的情况。五彩翟鸟纹宋锦皇后服宋《圣寿万年 洪福齐天》图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四川、江浙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1)丝织业: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广西壮锦(2)棉纺织:①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增多。黄道婆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黄道婆: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人物扫描: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人。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归来,将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到松江府的乌泥泾,改进棉纺织工具,提高了棉布的质量和印染工艺水平。她对棉纺织业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松江从事棉布生产的有1000多户,织出的“乌泥泾被”远近畅销。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内的黄道婆纺纱壁画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shú)所作,留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织》和《攀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素织机和花织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蚕桑及纺织的发展面貌。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②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妇女使用棉纺车织布宋·王居正《纺车图》(局部)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王应奎《柳南续笔》(3)毛织业:毛纺织业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毡毯、毡靴、毡帽等成为党项人的生活必需品。毡靴毡毯毡帽现在的毛毡制品2.制瓷业: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制瓷业发展的情况。(1)、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各具特色。五大名窑定窑主要烧制白瓷,上面装饰有印花、刻花等;汝窑釉色多呈天青色,且青中带蓝;哥窑主要烧制青瓷,釉面上分布着大小纹片;官窑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上;钧窑瓷器釉色以钧红、钧紫最具特色。(2)、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当时镇里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真宗皇帝派官员到镇里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号,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到现在。有瓷窑300多座,青花瓷是珍品,更显清丽娟秀。(3)、辽的瓷器鸡冠壶,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马的民族特色。(4)、金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辽绿釉鸡冠壶金耀州窑青釉盖钵(5)、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元青花釉里红盖罐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模仿契丹族早期的皮囊壶烧制而成。亦称“马镫壶”、“皮囊壶”。盖钵通体施青釉,釉青绿色,釉质晶莹温润,玉质感强。元青花鬼谷下山纹罐元青花缠枝莲纹盘china瓷器鱼纹彩陶(原始社会)早期青瓷豆(西周)越窑青瓷(唐)瓷器(宋)“宋瓷”闻名于世,远销海外,“价比黄金”。宋代是我国陶瓷业繁荣昌盛的朝代,瓷窑遍布全国。1949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古代窑址分布于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个县……唐为12个省,50个县;宋为19个省130个县。当时全国有瓷窑超过10000座。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宋代在制瓷工艺方面有许多革新和创造,如复烧工艺的发明、“火照”的应用、煤燃料的出现等,但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境界。宋代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追求釉的质地美。——颜惠崇《宋代陶瓷业兴盛的原因》分享探究3.矿冶业欣赏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矿冶业发展的情况。材料1:“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新(柴草)者。”——宋代庄绰《鸡肋编》材料2:南宋诗人刘克庄为《卖炭图》画作题写的一首五言诗:“衣襟成墨色,面目带煤尘。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把“窑下人”,即采煤工人劳作的艰辛与生活的苦难,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卖炭图》①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广泛用于冶铁炼钢。②金的煤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③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铁甲、马镫等是铁器中的精品。④西夏兵器制作精良,西夏剑锋利无比。链接史料文物—辽金铁具辽代铁犁头辽代曲柄铁斧辽代铁甲辽代马镫西夏剑4. 造船业:欣赏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元时期造船业发展的情况。上图是一艘南宋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海港泥中挖出。船体甲板以上荡然无存,仅残留底部。海船残存长24.2米、宽9.15米,平面近于椭圆形,尖底。这艘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这艘海船的水密舱结构,使各舱严格分割,即使一舱或两舱破损,只限于这一舱两舱进水,而不至于全船沉没,增加抗沉性和横向强度,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这一技术,在当时世界造船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了指南针。④金还造出了撞冰船。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北宋·朱彧《萍舟可谈》知识拓展只有农业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商业活动才能兴盛起来。可以这样说,农业手工业发达的程度是确定商业发达程度的测量器。或者说,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达与否的决定性条件。——漆侠《宋代经济史》商业推动繁荣农业手工业促进发展刺激发展三、商业的繁荣1.商业城市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由南宋画家李嵩创作,概括地展示了乡村货郎的真实形象。整个画面表现了生动热闹的气氛,说明了宋代城镇集市贸易和商品交换的繁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和金的燕京也有发展。材料1:《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2:《梦梁录》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材料3:汗八里城(即元大都)内外人户繁多……世界诸城无能与比。——《马可·波罗行纪》2.商业活动:阅读材料,说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材料1: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吴自牧《梦梁录》材料2: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东京梦华录》材料3: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南宋·陆游《杂赋》桥上摆摊门前灯箱占道经营夜间经营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②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人口聚集或流动性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店铺。③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④金在一些地方对商旅征收商税。随处可见广告招牌料史实证“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及拓片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注明“认门前白兔儿为记”,还特别说明是“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如果要成批购买,还可以优惠。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宋代蹴鞠纹青铜镜此镜镜背为高浮雕男女四人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蹴鞠是中国古代的一项足球运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蹴鞠运动得到了极大发展。耍杂技表演蹴鞠唱曲说书随着城市的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cùjū)的,令人眼花缭乱。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结果。演杂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勾栏示意图戏台观众席栏杆叁、商业的繁荣宋代都市生活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层正式产生的时代……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詹子庆编《古代史参考资料》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坊区街道开满店铺,甚至在宫城和寺庙附近,也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夜市尤其著名。——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刻》经济发展,商贸繁荣市民阶层生产不断壮大市民文化需求增强3.纸币(1)出现的原因:材料1:四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李攸《宋朝事实》材料2:市罗(丝绸)一匹,为钱(铁钱)二万。——《宋史·食货志》①商业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的增长;②金属货币不利于携带。材料3: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金银作为货币的流通量不大。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何况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贸易或巨额批发交易,十分不便。——樊树志《国史概要》(2)、纸币的发展: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宋史· 食货志》好处: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宋“会子”元朝至元宝钞(3)、纸币的意义:“交子”的出现表明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的货币有了新发展,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北宋(四川)“交子”南宋纸币“会子”4.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经济重心南移是指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含义表现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北宋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56南宋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2)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3)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至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业中心苏湖粮仓纺织中心制瓷中心造船中心过程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中期南宋经济重心在北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原因材料: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成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原因?①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统治者的重视;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原因材料1: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宋朝时,南方基本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材料2: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较温暖,雨量充沛,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抗御灾害的作用,因此南方农业发展较快。材料3: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成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原因?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户口比例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①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重视;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感悟人生以史为鉴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要注重保护环境,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口迁移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变迁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摘自曹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据材料思考,江南的变化对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发展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政治因素:社会安定是前提人力资源:吸引人才是第一资源技术层面: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自然因素: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注意可持续发展政策倾向:政府支持政策支持是保障农业的发展发展原因:表现:元朝开凿大运河:粮食运输与海运航线水稻等粮食作物增产;经济作物推广手工业的兴盛纺织业: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制瓷业:五大名窑、景德镇造船业:最早的船坞;配备指南针商业的繁荣城市发展:货币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南移完成人口南迁;政府重视和推广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安定等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打破坊市制,早市、夜市进一步发展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元代纸币课堂总结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