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八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课件+测评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八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课件+测评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共96张PPT)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专题八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备考导航]



示 1.哲学的起源。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和基本特征。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9.世界的物质性。
10.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11.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点一
PART
01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
考点一 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的起源
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6)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两大阵营”。
①“两个对子”:哲学史上存在“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②“两大阵营”:从基本派别来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相同的。(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涉及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 
2.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之科学”。(  )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 
3.世界观决定做事情的具体方法。(  )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做事情的根本方法,但不是决定具体方法。
4.哲学是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  )
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歪曲、错误地反映。
× 
× 

 (2023·广东学业考试)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必定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在某个夏夜,抬头仰望,突然发现了广阔无际的星空。这时候,他的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一个巨大而朦胧的问题开始叩击他的头脑:世界是什么?“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生动、形象地说明(  )
A.哲学是自然界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以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为研究对象
D.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解析:本题没有涉及哲学是自然界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A项排除。题干并未涉及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具体科学以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哲学,C项错误。“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是形象的比喻,说的是哲学的产生,哲学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D项符合题意。

 (2024·广东广州期末)“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点
B.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C.马克思主义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点,A项符合题意。

1.(2024·广东学考模拟)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这主要说明(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方法论反作用于世界观
D.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解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项符合题意。

2.(2023·广东顺德学业考试)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为了改变无产阶级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A.只适用于无产阶级
B.是“科学之科学”
C.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是各种思想产生的源泉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能说只适用于无产阶级,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不是“科学之科学”,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项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各种思想产生的源泉,D项错误。

3.(2023·广东中山学业考试)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在他看来,心即人之本心,理实际上是心对事物的主观认知或概括而非纯粹的客观事物。王阳明的观点(  )
A.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B.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C.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对人们修身有一定借鉴价值
解析: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王阳明的观点对人们修身有一定借鉴价值,D项不符合题意。

4.(2024·广东中山期末)“理在气先”“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气者,理之依也”“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上述观点分别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可知论
C.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 “理在气先”,把“理”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把“自我”理解为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气者,理之依也”把“气”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把“物、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辩证唯物主义,D项正确。

5.(2023·广东珠海学业考试)恩格斯说:“自然研究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这说明(  )
A.具体科学与哲学研究的内容一致
B.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
C.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解析: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是把某一个具体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事物的具体规律,A项错误。“自然研究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这说明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自然研究家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哲学思想的指导,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强调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C项与题意不符。 材料强调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强调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D项与题意不符。

6.(2023·广东惠州学业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其历史使命是(  )
A.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B.实现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指导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进步
D.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D项符合题意。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指导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进步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A、B、C三项排除。

7.(2023·广东惠州学业考试)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上述观点不足之处在于(  )
A.没有认识到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B.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C.在历史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D.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A项不符合题意。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项错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滑向了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C项错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D项符合题意。

8.(不定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
A.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解析: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直接排除。


考点二
PART
02
第二部分
考点二 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①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特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③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运动与物质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2)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
尊重客观规律是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来源于人脑。(  )
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 
× 
3.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  )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规律是客观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 
× 

 (2023·广东学业考试)漫画《如此操作》讽刺了一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  )

A.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B.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
C.否认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D.否认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普遍原理
解析:漫画《如此操作》中放大成绩,缩小问题,删除批评的做法,讽刺了一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客观地对待成绩和问题,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023·广东学业考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最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意识是物质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C.事物的发展取决于领导人的主观决定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解析:该决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一切从实际出发,A项不符合题意。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B项错误。事物的发展受到人的意识的影响,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C项错误。

1.(2023·广东茂名校考学业考试)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
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征服自然的气概
B.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解析:秉承绿色生态理念,侧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发挥征服自然的气概,A项错误。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不是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D项不符合题意。

2.(2024·广东学考模拟)人类能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这些尘埃微粒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上升到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大量的水滴最终变成云朵,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和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
D.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A项错误。“就能”表述过于绝对,B项错误。材料说明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C项符合题意。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D项错误。

3. (2024·广东学考模拟·双项)人类早期的书写(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是我们进行“精神考古”最宝贵的材料。根据早期岩画,可推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绘画的能力;根据山顶洞人骸骨旁边的贝壳类饰物,可推知那时的人已经有了审美意识……由此可见(  )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精神考古”来源于主观想象
C.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解析:根据早期岩画,可推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绘画的能力;根据山顶洞人骸骨旁边的贝壳类饰物,可推知那时的人已经有了审美意识,这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A、C两项入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精神考古”来源于物质,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意识从内容上来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涉及意识活动产生的物质器官,D项不选。

4.(2024·广东学考模拟·双项)生物钟一直被视为无形的“时钟”,但科研人员发现大脑内的神经细胞纤毛如同天线一样,每隔24个小时会伸缩一次,就像时钟上的指针,并表示以后有望利用这一发现实现对节律的调整和时差的调节,自主调控生物钟。这一研究和发现说明(  )
A.规律发生作用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改造
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D.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解析:科研人员发现大脑内的神经细胞纤毛如同天线一样,每隔24个小时会伸缩一次,就像时钟上的指针,并表示以后有望利用这一发现实现对节律的调整和时差的调节,自主调控生物钟。这一研究和发现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启示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C、D两项符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是规律发生作用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制约,A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改造规律,B项说法错误。

5.(2024·广东学考模拟·双项)“雪”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借描写雪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元稹诗曰,“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再因雪而凌厉肃杀,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得具体贴切。不同的诗人看到同一景象,往往抒发不同情感,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诗词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
B.诗人对雪的描述具有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诗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
D.诗人对雪的文学描述和雪的实际情况是相互依存的

解析:雪是客观的,诗人的表达是主观的,这说明诗词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不同的诗人看到同一景象,往往抒发不同情感,这与诗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所以诗人对雪的描述具有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A、B两项正确。C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排除。诗人对雪的文学描述属于意识,雪的实际情况属于物质,二者不是相互依存的,D项错误。

6.(2023·广东佛山学业考试模拟·双项)基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以及国际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现实,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共识。这说明(  )
A.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C.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D.办事情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而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界的物质性,A项不符合题意。基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国际社会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现实,说明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B项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C项错误。基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客观现实,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说明办事情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项符合题意。

7.(2023·广东深圳校考学业考试·不定项)由于人们盲目放生或弃养,我国多地水域相继发现肉食鱼类鳄雀鳝的身影。这种在我国缺乏天敌的外来入侵物种对水里的活物几乎通吃,一旦进入天然水域会给水体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这启示我们要(  )
A.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B.改造客观规律,建立事物的具体联系
C.善于在实践中创造符合人们需要的新事物
D.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外来入侵物种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启示我们要坚持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A、D两项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项错误。在实践中创造新的联系,也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遵循客观规律,而不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去创造新事物,C项错误。
考点三
PART
03
第三部分
考点三 把握世界的规律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而是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②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如何判断新旧事物
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事物的新旧,不能以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判断事物的新旧,不能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事物的新旧。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①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联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是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二者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方法。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标志性词语: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牵牛鼻子、突出任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等。
矛盾的主要方面标志性词语:抓主流、识大局、全局意识、主体、主题、本质、辨方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③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各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方式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2.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  )
无论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还是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存在人为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的问题。
× 
× 
3.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不能认为哪一个更重要。且质变不一定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只有积极的、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
× 
4.事物发展具有前进性,因此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都是前进的。(  )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而不是指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至于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
5.事事有矛盾,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
事事有矛盾,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而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因为两个事物之间是否有矛盾是有条件的。
× 
× 

 (2023·广东统考学业考试)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系统的观点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B、C项不符合题意。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不是系统的观点,D项不符合题意。

 (2023·广东学业考试·不定项)“留白”指的是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更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的空白,既是形象化的结束,又是意象化的开始。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一名渔翁,一叶扁舟,整幅画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留白”的意境之美反映出(  )
A.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B.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
C.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必然不同
D.实践可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解析: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项错误。整幅画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这表明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B项符合题意。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留白”可以展现出意境之美,没有体现实践可以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D项错误。

1.(2024·广东学考模拟·双项)“见微知著”是中医诊断的原则之一,即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的、明显的病变,提出诊治方案,以治未得之病。中医的诊断原则主要佐证了(  )
A.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B.把握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统筹全局有利于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取得理想效果
D.人类可以克服事物发展的不利条件,做到防患于未然

解析:材料中“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的、明显的病变,提出诊治方案,以治未得之病”,这佐证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人类可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事物发展的不利条件,做到防患于未然,A、D两项正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统筹全局有利于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取得理想效果,C项不符合题意。

2.(2024·广东学考模拟)有人说,如果量子信息技术是一棵竹子,过去一直在泥土中酝酿破土,现在则到了破土而出的时候,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它将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材料说明(  )
A.微小的量变必然促成事物的质变
B.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C.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解析: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促成事物的质变,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发展的实质,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项符合题意。

3.(2023·广东江门学业考试)近年来,“无人宾馆”作为一种新兴业态逐渐兴起。由于其操作方便、隐私性好,受到许多顾客尤其是年轻顾客的喜欢。然而,在带给顾客方便的同时,“无人宾馆”也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成为许多不法分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场所。这表明(  )
A.新事物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长期的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光明的
D.我们要悉心保护新出现的事物
解析:材料表明新事物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A项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新事物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时间的长短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项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我们要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而不是新出现的事物,D项错误。

4.(2024·广东珠海阶段性考试·不定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等不得也急不得。各地区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不要一口吃个胖子,不要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A.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D.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析:各地区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从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辩证法角度是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D两项正确。不要一口吃个胖子,不要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是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B项正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等不得也急不得,是因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我们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C项正确。

5.(2024·广东佛山摸底)漫画《当你感觉要炸裂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两个月亮在微笑》意在说明(  )

A.面对困境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新事物的发展伴随着各种曲折和挑战
D.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和把握事物
解析:漫画是在传达一种乐观、积极面对困境的心态,而不是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项排除。漫画中,人物原本处于极度的困境和压力下,但通过转换视角(看到两个月亮在微笑),情绪可能得到了缓解,甚至产生了积极的心态。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困境与乐观)在一定条件下(转换视角)可以相互转化,B项正确。新事物发展伴随曲折和挑战与漫画中人物在困境中寻找积极的心态不符,C项排除。漫画的主旨不在于如何综合地认识和把握事物,而是在于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D项排除。

6.(2024·广东珠海阶段性考试·双项)来自A国沿海的大闸蟹藏身于船只底部的淤泥中带入B国,目前在B国已经广泛分布,并且个体尺寸可达餐盘大小。A国人心目中的美食,在B国却被归类为入侵物种,禁止销售和食用。这揭示的哲理有(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C.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D.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解析: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A项错误。A国人心目中的美食,在B国却被归类为入侵物种,禁止销售和食用,说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也说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B、C两项正确。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项错误。

7.(2023·广东梅州学业考试模拟·不定项)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的外部形势下,我国必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不断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这一决策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B.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C.要坚持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认识方法
D.要抓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矛盾问题的精髓

解析:我国必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是基于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和要坚持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认识方法,A、C两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D项错误。合格演练测评(八)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一、单选题
1.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2.《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
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C.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D.尊重自然规律就能取得成功
3.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过程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象鼻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60款新品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首发。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但它却没有人类的记忆、语言、行为等认知功能。这印证了(  )
A.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D.大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5.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的士专车、微信红包、网上理财、“互联网+”等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下列关于“什么是新事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要积极扶持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6.清代学者陈澹然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一名言的哲学依据是(  )
A.部分影响整体的功能
B.系统内部结构有优化趋向
C.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D.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7.随着我国第一代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逐步到期,锂电池“退役潮”正在来临。退役后的电池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新能源”有可能变成“新污染”。这是因为(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两者是依赖和排斥的关系
B.两者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C.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D.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9.粮安天下,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为国家粮食安全稳定进一步夯实了根基。这说明(  )
A.任何对立的双方总是以同一作为存在的基础
B.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二、双项选择题
10.(2024·广东学考模拟)《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青年学子应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曾强调,“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这给奋斗者的启示有(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从点滴做起
B.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地面对挫折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1.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  )
A.立足部分,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
B.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C.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
D.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不利条件限制
三、不定项选择题
12.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A.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参考答案
合格演练测评(八)
1.C 材料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并未涉及“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否认存在决定思维,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者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的状态,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为思维决定存在,C项符合题意。D项本身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
2.C 材料启示我们事物发展有其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改造规律,B项错误。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成功,D项错误。
3.D 材料表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项符合题意。自然界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社会,A项错误。自然界是物质的,本身就具有客观性,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别,C项不符合题意。
4.C 意识的内容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而不是由人脑决定的,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项不选;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但没有人类的记忆、语言、行为等认知功能,这表明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C项正确;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D项错误。
5.D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意;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D项正确。
6.D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强调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D项正确、A、B、C三项排除。
7.C 退役后的电池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新能源”有可能变成“新污染”,这是因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矛盾具有普遍性或者特殊性,也没有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A、B、D三项均排除。
8.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反相成的,所以二者是排斥和依赖的关系,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二者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D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9.B 同一不是对立的基础,A项错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10.AC 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从点滴做起,A项符合题意。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说明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地面对挫折,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没有体现真理的具体性,也没有涉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B、D两项不符合题意。
11.BC 应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部分,A项错误。材料强调通过加强社区治理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启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B、C两项正确。“消除不利条件限制”表述错误,D项排除。
12.ABCD “各美其美”即世界上不同的文明都有其不同的美,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A项符合题意。“天下大同”即不同文明的美都有共同和相通之处,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B项符合题意。“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即我们要尊重世界上不同文明所创造的美,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说明不同的文明都表现着美,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C项符合题意。各个文明在大同美下展现其不同的美,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D项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