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7张PPT)专题七 全面依法治国[备考导航]考点展示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3.法治国家的内涵和措施。4.法治政府的内涵和措施。5.法治社会的内涵和措施。6.科学立法的内涵和措施。7.严格执法的内涵和措施。8.公正司法的内涵和措施。9.全民守法的内涵和措施知识网络 考点一PART01第一部分【考点突破】考点一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4)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5)法的特征。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6)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7)我国当代法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2.法的历史类型有原始社会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阶级性,原始社会没有法律。× × 3.宪法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4.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 √ (2023·广东学业考试)“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句话主要强调( )A.法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要提高立法质量,立管用之法D.要推崇法律,加强法律实施解析:法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但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实施,A项不符合题意。“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强调要加强法律实施,没有体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法的实施,没有体现提高立法质量,C项不符合题意。“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强调要推崇法律,加强法律实施,D项符合题意。√ (2024·广东珠海阶段性考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这告诉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 )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C.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解析:材料告诉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C项符合题意。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但材料没有体现,A、B、D三项不选。√1.(2023·韶关高一期末)从无法可依到法律部门齐全,从经历挫折到加快立法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步一步得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坚持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统一C.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威D.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2.(2024·广东学考模拟·双项)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一国法治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制度 B.法治传统C.思想观念 D.国情解析: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A、D两项正确。√√3.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 )A.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维护全体公民的利益D.法的主要内容在于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因此,法不是维护全体公民的利益,C项表述错误,但入选。√4.(2024·广东珠海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这一规定( )A.确立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B.方便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C.体现了国家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环节D.缩小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解析: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保护了公民的人权,体现了国家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环节,C项符合题意;A项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不选;材料不涉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B项排除;题中规定是对行政机关权力的规范,并非对其权力范围的缩小,D项错误。√5.(2023·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结构完整、形式严谨的统一整体,下图直观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图中序号处对应的是( ) A.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B.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教育体系C.法治政府体系 法治社会体系D.科学立法体系 法治宣传体系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主要有: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A项符合题意。√6.(2023·广东惠州高一统考期末)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论述了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基于( )A.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B.人民群众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C.满足人民的需求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D.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因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所以全面依法治国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A项符合题意。党领导一切,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B项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项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项错误。√7.(2024·广东学考模拟·不定项)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但必须看到,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法治体系,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法治模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的法治体系总要与该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B.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与这个国家实际情况是否适应C.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D.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析: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法治体系,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法治模式。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与这个国家实际情况是否适应,一国的法治体系总要与该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A、B、D三项正确。题干的观点强调的是法治应当体现国情与特色,没有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C项不符合题意。考点二PART02第二部分考点二 法治中国建设 1.法治国家(1)内涵: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2)要求: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2.建设法治国家(1)内涵: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2)要求:推进宪法实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3.法治政府(1)内涵: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2)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4.法治社会(1)内涵: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建设法治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1.法治政府是职能科学的政府,职能科学是指政府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法治政府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智能高效指的是政府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政务服务效能。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工程。(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 × × 3.政府要做到执法严明,而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维护宪法的权威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2023·广东学业考试·不定项)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治社会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需要( )A.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B.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C.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D.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解析: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治社会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需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A、B、C、D四项均符合题意。√ (2024·广东珠海阶段性考试·双项)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建设法治政府( )A.要优化政府治理流程,提高服务效能B.要求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C.要加大对贪腐失信行为的司法力度D.要求政府不断地提高依法执政水平√解析:法治政府是智能高效的政府,建设法治政府要优化政府治理流程,提高服务效能,A项符合题意。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把政府工作全部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B项符合题意。加大对贪腐失信行为的司法力度是对司法机关的要求,而不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C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D项排除。√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下列对良法的理解错误的是( )A.良法体现每个人的意志和利益B.良法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C.良法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D.良法最大限度地维持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解析:良法不可能体现每个人的意志和利益,A项说法错误,入选。√2.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 )A.法治国家建设B.法治社会建设C.法治政府建设D.法治中国建设解析: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法治政府建设,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说法正确的是( )A.把良法之治作为法治的首要内容B.应当建立以刑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C.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D.必须确保宪法法律体现全民的意志解析: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A项错误。法治建设应该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B项错误。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C项符合题意。法律具有阶级性,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4.(2024·广东学考模拟·双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这表明( )A.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B.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C.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才能实现良法善治D.法治的关键和生命力在于有法可依√解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这表明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才能实现良法善治,A、C两项正确。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不能说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B项错误。有法可依不是法治的关键和生命力,D项错误。√5.(双项)厦门市政府坚持下好就业、民生和城市管理一盘棋,创新推出“引摊入点规范经营+联合执法清理整治”新模式,有序推进“摊规点”建设,既有效破解了流动摊贩治理难题,又方便了群众生活。该模式 ( )A.疏堵结合完善监管,推进职能科学政府建设B.聚焦群众切身利益,推进人民满意政府建设C.推动治理方式变革,推进智能高效政府建设D.优化公共服务管理,推进公开公正政府建设√解析:厦门市创新推出新模式,既有效破解了流动摊贩治理难题,又方便了群众生活,表明该模式疏堵结合完善监管,推进职能科学政府建设,聚焦群众切身利益,推进人民满意政府建设,A、B两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智能高效政府建设,也未体现公开公正政府建设,C、D两项不符合题意。√6.(2024·广东广州学考模拟·不定项)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具体说来,应该做到( )A.国家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B.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C.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只能依靠行政裁决、行政诉讼解决纠纷D.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解析:厉行法治需要国家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的作用,A、B、D三项正确,C项中“只能”表述错误。√7.(2024·广东学考模拟·双项)建设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为此政府( )A.要科学配置职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要管好B.要依法执政,让权力在法治框架下运行C.推进政府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D.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提高政务服务效能√解析: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要求优化流程,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推进政府公开,不得滥用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C、D两项符合题意。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把所有的事情都要管好”说法错误,A项排除。政府要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B项错误。考点三PART03第三部分考点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科学立法(1)内涵: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2)原则: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3)推进科学立法:依法立法;充分发扬民主;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2.严格执法(1)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2)意义: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有助于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3)推进严格执法。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②坚持规范执法。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③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④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3.公正司法(1)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具体就人民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人民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人民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2)内容(要求):司法的程序要公正;司法的结果要公正。(3)推进公正司法。①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②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③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④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4.全民守法(1)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要求。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③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3)推进全民守法: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1.实现司法公正需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审判,各级党政机关也应积极参与司法机关的司法过程,以促使司法公正。(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公民的非法干涉,人民群众和各级党政机关不能参与司法过程。2.在我国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唯一主体,因此,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 )在我国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执法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 3.我国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我国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不能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4.在我国,宪法是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 √(2023·广东高二学业考试·不定项)某地检察院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当地妇女联合会印发《关于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协作的十项举措》,进一步深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这一做法( )A.表明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积极推进法律宣传实施B.发挥检察院与妇联组织的优势,搭建权益维护新平台C.是检察院和妇女联合会共同履行国家职能的有益探索D.有利于促进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彰显民主的真实性√解析:这一做法表明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积极推进法律宣传实施,让法治精神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进行法律宣传实施,推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不涉及搭建权益维护新平台,B项不符合题意。妇女联合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C项错误。深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这有利于促进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彰显民主的真实性,D项符合题意。√(2023·广东学业考试·双项)某县人民法院组织多支法官普法宣传队走进乡村,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就农村群众关心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土地征收补偿、劳务债务纠纷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与村民沟通交流,为他们解疑释惑。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 )A.坚持公正司法,让村民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B.推进法治教育,增强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C.服务村民自治实践,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法治环境D.中共中央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并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解析: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推进法治教育,服务村民自治实践,增强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法治环境,B、C两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增强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并未涉及坚持公正司法和科学立法,排除A、D两项。√1.(2024·广东佛山摸底·双项)立法听证是立法过程中听取意见的重要方式。立法机关通过会议形式,就某项社会问题是否需要立法解决,或在立法过程中就草案内容是否合理、可行,公开地、直接地听取意见。立法听证( )A.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B.可以促进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C.大大降低了我国的立法门槛D.有利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解析: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A项错误。材料表明立法听证可以促进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B、D两项正确。立法听证没有降低我国的立法门槛,C项错误。√2.(2024·广东学考模拟·双项)面对“小问题”,如果执法者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问题就会滋生成大麻烦。只有一把尺子量到底,不留“口子”,不给“空子”,不讲“面子”,才能消除灰色地带和弹性空间,提高违法成本,维护社会秩序。面对“小恶”,执法部门应( )A.敢于担当,坚定地履行法定职责B.文明执法,融法、理、情于一体C.勇于负责,不断纠正乱作为现象D.严格执法,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解析:不给“小恶”留“口子”、给“空子”、讲“面子”,就需要执法部门敢于担当,坚定地履行法定职责,严格执法,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A、D两项符合题意;材料未强调文明执法,B项不选;材料中“执法者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不是乱作为而是不作为,C项不选。√3.(2023·广东中山高一统考期末)浙江某地全面启用新版行政执法证,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证件管理,严格要求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该举措有利于推进政府( )A.规范执法 B.文明执法C.廉政建设 D.效能建设解析:规范执法强调有完善的执法程序,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严格要求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突出了严格规范执法,A项符合题意。文明执法强调执法部门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规范、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B项不符合题意。廉政建设强调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C项不符合题意。效能建设强调政府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提高服务效能,D项不符合题意。√4.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C.全民守法 D.公正司法解析: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D项符合题意。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A项不符合题意。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关键,B项不符合题意。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5.“没有法律是立法的悲哀,有法律而不遵守是公民的悲哀。与其诅咒社会的不公,不如点燃守法的蜡烛。”这一观点强调了( )A.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推动全民守法B.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C.严格执法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D.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治权威的体现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全民守法,没有涉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执法必严,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6.(2023·广东高一课时练习·双项)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铮铮誓言,也是衡量司法工作成败的关键标尺。这就要求在司法案件中坚持( )A.公平与正义的原则B.司法的程序和结果要公正C.案件审理和案件结果全部公开D.完全听取案件当事人的意见√解析:实现司法公正就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坚持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A、B两项符合题意。有些案件的审理和审理的结果根据法律的规定不能全部公开,C项错误。司法案件的审理是以法律为准绳和以事实为根据的,不能完全听取当事人对案件的意见,D项错误。√7.(2023·广东珠海高一统考期末)某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李某因酒后驾车被处以罚款1 500元,暂扣驾驶证6个月。单位相应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事后李某对酒后驾车后悔莫及,说到底还是法治观念淡漠的缘故。李某行为对酒驾治理的启示是( )A.要推进科学立法,完善酒驾相关法律,切实做到有法可依B.要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打击酒驾等相关道路违法行为C.要推进公正司法,各种酒驾违法行为都应平等受到制裁D.要推进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解析:说到底还是法治观念淡漠的缘故,这启示我们必须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D项符合题意。合格演练测评(七)(全面依法治国)一、单选题1.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是在强调( )A.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B.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D.法维护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2.我们要努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下列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原则的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3.下面的漫画表明( )INCLUDEPICTURE "../新建文件夹%20(6)/+1.TIF" \* MERGEFORMATA.法律保障社会公平正义B.法律调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所有行为C.建设法治中国就要消除差异,实现均等D.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已经完成4.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离开法治是难以想象的。下面对于法治的理解,错误的是( )A.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既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B.法制与法治没有本质区别,有法律制度就等于有法治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5.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要求政府( )A.转变职能,改变性质B.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C.行使司法权,提高工作效率D.坚持法无授权也可为6.下列对法治社会的内涵理解错误的是( )A.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B.社会治理靠道德规范约束C.公共生活和谐有序D.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7.“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这句话主要强调在法治建设中应注重( )A.科学立法的重要性B.严格执法的重要性C.公正司法的重要性D.全民守法的重要性8.随着中国庭审公开网等司法公开平台的建成运行,我国司法案件从立案、审判到执行,全部重要流程节点都可以实现公开化,初步构成了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体制。司法公开( )A.有效扩大了公民的监督权、执法权B.必然会侵犯相关人员的隐私权C.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D.能够确保全社会形成法治信仰9.某市政府围绕“数字化改革”要求,全力推进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招标”,实现“开标不见面”“投标零次跑”“交易零成本”的突破,营造亲清政商氛围。这体现政府( )A.职能科学 B.廉洁诚信C.智能高效 D.权责法定二、双项选择题10.“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离不开立法、执法、司法机关自身的改革创新和队伍建设。这启示我们( )A.要发挥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公正司法B.要让公正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C.要优化司法机关审判职能,有效降低诉讼成本D.要恪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尊重宪法权威11.近年来,人民法院不断简化立案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实现当天立案、一次办成;直播庭审,让更多不在庭审现场的网民感受到“看得见的正义”;公开裁判文书,让群众了解裁判的理由和过程……这些举措有利于( )A.实现诉讼便民,维护人民权益B.加强法律援助,坚持公正司法C.促进立法公开,凝聚社会共识D.进行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三、不定项选择题12.(2024·广东学考模拟)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广德市城管执法局坚持疏堵结合,科学选址,“引摊入点”规范设置,从不影响市容市貌、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寻求城市“文明味”和“烟火气”之间的平衡点。该做法( )A.疏堵结合完善监管,推进职能科学政府建设B.聚焦群众切身利益,推进人民满意政府建设C.推动治理方式变革,推进智能高效政府建设D.优化公共服务管理,推进公开公正政府建设参考答案合格演练测评(七)1.B 题目论断不是强调法的产生,而是强调法被客观经济规律所制约,A项不符合题意。“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是在强调法律不能创造或废除经济规律,而只能适应和反映经济规律,即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B项符合题意。题目论断不是强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C项不符合题意。题目论断不是强调法的功能,D项不符合题意。2.B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原则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因此,B项符合题意,入选。3.A 漫画反映就业促进法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会,体现了法律保障社会公平正义,A项符合题意。法律调整人们的法律关系,并不能调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所有行为,B项错误。“消除差异,实现均等”表述错误,C项错误。建设法治中国是法治建设的目标,还未完成,D项错误。4.B 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法制与法治有区别,有了法律制度并不等于有了法治,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既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5.B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B项正确,D项错误;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A项中“改变性质”说法错误;政府不能行使司法权,C项排除。6.B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A、C、D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法治社会是指社会治理依法开展,而不是靠道德规范约束,B项理解错误但符合题意。7.D 材料意思是要使民众和谐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风易俗,搞好社会风气,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这句话主要强调在法治建设中应注重全民守法的重要性,D项符合题意。8.C “我国司法案件从立案、审判到执行,全部重要流程节点都可以实现公开化”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C项正确;公民没有执法权,且公民权利不能随意扩大,A项错误;司法公开不会侵犯相关人员的隐私权,B项错误;D项夸大了司法公开的作用,不选。9.C “开标不见面”“投标零次跑”“交易零成本”营造亲清政商氛围都体现了政府智能高效,C项符合题意。职能科学强调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等,材料未涉及政府职能科学,A项不符合题意。廉洁诚信强调政府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等,材料未涉及政府守法诚信,B项不符合题意。权责法定强调政府的权力和职责是有法律授予的,材料未涉及政府权责法定,D项不符合题意。10.BD 应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A项错误。材料启示我们要恪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尊重宪法权威,要让公正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B、D两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优化司法机关审判职能,有效降低诉讼成本,C项排除。11.AD 人民法院不断简化立案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实现当天立案、一次办成,这有利于实现诉讼便民,维护人民权益,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法律援助,也未涉及立法公开,B、C两项不选;直播庭审,让更多不在庭审现场的网民感受到“看得见的正义”,公开裁判文书,让群众了解裁判的理由和过程,这有利于进行法治教育,增强人民的法治观念,D项符合题意。12.AB 广德市城管执法局坚持疏堵结合,科学选址,“引摊入点”规范设置,推进了职能科学政府的建设;该市从不影响市容市貌、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寻求城市“文明味”和“烟火气”之间的平衡点。聚焦群众切身利益,推进人民满意政府建设,A、B两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广德市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但是并没有体现智能高效政府建设,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优化公共管理服务,但没有体现公开公正政府建设,D项与题意不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合格演练测评卷含答案(七).doc 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七全面依法治国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