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11.1 法不可违 同步探究学案(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效课堂】11.1 法不可违 同步探究学案( 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高效课堂】11.1 法不可违 同步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 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 健全人格: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学习任务 1.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明确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2.树立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理性判断和守法意识
思维导图
课前预学
法律有什么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 ,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 的,哪些行为是 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 。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 、 、 ,应受 的行为。
违法行为有哪几种?
违法行为通常分为 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和 违法行为。违反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 行为。违反 ,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 行为。违反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 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
违法行为有什么后果?
违反法律必须 。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 、 、 利益和 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 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 。我们要 , ,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 。
课中研学
素材链接
某班积极响应学校“做中学”的课改要求,在讲到法律有关内容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的活动,下面是他们准备“庭审”的一个案例:
白某某在玩该游戏时与游戏的另一玩家被告林某某发生矛盾,林某某在游戏中的私聊界面向白某某的账号发送骚扰信息,并且在个人游戏账号主页、白某某及其他玩家在游戏内所发布帖子的评论区发表带有对白某某账号的侮辱、诽谤性质的内容。
学以致用
陈某的案件应该在下列所示法庭中的哪一个审理?请说明理由。
[易错提示] 刑事违法行为又称犯罪,包括一般违法行为。(X)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较轻,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较重,又叫犯罪。所以应该说违法包括犯罪。
课堂过关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漫画中的“欠钱不还”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2.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贵重手表,拒绝归还。朱某的行为属于( )
A.行政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3.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伊始,某校法治副校长在开学“法治第一课”上教育引导学生要做遵法守法的好少年。这是因为( )
①法律负责评判道德与否  ②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③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④违法要承担刑事责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王某看到一则“某某银行即将破产倒闭”消息后,未经核实便转发至多个微信群,实际点击次数超过5000次,引起当地市民恐慌挤兑。最终,警方依法对王某拘留5日,罚款500元。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转发信息非造谣,不应承担责任 ②王某的行为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
③网络并非法外之地,需谨言慎行 ④王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周某因侵害他人名誉被人民法院判处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某化工厂因污染环境被环保部门处以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周某和某化工厂所受处罚的法律依据分别是( )
A.行政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规范
B.行政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
C.民事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
D.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
6.下列选项中违法行为与承担责任对应正确的是
A.男子辱骂交警被行政拘留7天——刑事违法行为,受刑罚处罚
B.男子“霸占”共享电动车,被判拘役六个月——刑事违法行为,赔偿损失
C.男子高铁上吸烟致列车降速被罚款500元——行政违法行为,行政处罚
D.男子高空抛物砸伤他人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民事违法行为,受刑罚处罚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案例一:李某不按照交通标志线行车,被公安机关罚款200元,记1分。
案例二:张某利用职权依法受贿,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案例三:王某向他人借款5万元钱,到期后拒绝还钱,被人民法院判处返还财产。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上述案例中李某、张某和王某的行为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上述案例说明法律有什么作用?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什么?
(3)上述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课中研学
(1)该案件在民事审判庭审理。
(2)发送骚扰信息及发表带有侮辱、诽谤性质的内容,没有触犯刑事法律规范,只是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因此应该在民事审判庭审理这一案件。
课堂过关
A 2、B 3、C 4、C 5、D 6、C
(1)李某:行政违法行为。张某:刑事违法行为。王某:民事违法行为
(2)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
(3)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