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11.3 严于律己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效课堂】11.3 严于律己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高效课堂】11.3 严于律己 同步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道德修养:初步学会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性,不仅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给家庭,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要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责任意识:分析不良行为危害,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学习任务 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认清违法犯罪会对他3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远离违法犯罪 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思维导图
课前预学
严于律己的原因?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 ,认清 的危害,依法自律,做 的人。
2、青少年如何严于律己?
(1)认清危害, 。违法犯罪会对 、 和 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 违法犯罪, 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 、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2)明辨是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 到 、再到 的变化轨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 、严重不良行为的 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 。
(3)我们要树立 念,增强 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 ,防患于未然。
课中研学
素材链接
热播剧《狂飙》讲述了以一线刑警安欣为代表的正义力量,与黑恶势力展开长达二十年的生死搏斗的故事。最后,黑恶势力接受了法律审判,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该剧向世人昭示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律惩恶扬善保护人民”的不变真理。
学以致用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运用所学知识,请谈一谈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易错提示] 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处罚。(X) 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课堂过关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八年级学生洋洋的母亲早逝,去年父亲因为车祸也离他而去。父亲 留下遗产10万元,房子一套。父亲去世后,多年不来往的叔叔坚决要 求分割遗产。无奈之下,洋洋将叔叔告上法庭,经过法院判决,洋洋 继承父亲的全部遗产。洋洋将叔叔告上法庭的行为 ( )
①属于民事诉讼
②是采取非诉讼手段解决纠纷
③是为了获得财产而采取正当的做法
④是采用诉讼手段维护了自己合法的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共起诉未成年人犯罪1.2万人,对河北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核准追诉。这启示我们青少年应该( )
①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③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净化社会风气
④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应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远离不良行为。小力的下列做法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A.同学受欺负,邀请小力去打架出气——为了“哥们儿”义气答应前去
B.同学邀请小力一起去网吧打游戏——节假日反正也没事,去放松一下
C.同学在课间休息时不小心撞到了小力——小力大声辱骂并回击了同学
D.同学偷偷给小力塞了一支“提神”的香烟——果断拒绝并向老师反映
4.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人民法院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这说明该《意见》( )
A.赋予未成年人超越法律的特权
B.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
C.有利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D.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5.雾霾天气时,某市采取了单双号限行措施。司机赵某自作聪明,用光盘挡住车牌号,被交警发现并依法进行了处罚。赵某从这件事中应该懂得
A.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B.明辨是非,杜绝不良心理
C.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 D.驾驶车辆要避开交警检查
6.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这说明( )
①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②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行为
③青少年要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④不良行为是小节,无关紧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叶某曾经营一家信息科技公司,承接了多家公司电话销售推广业务。2024年初,叶某在个人社交账号里看到有人需要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叶某便与其联系,谈好价格后,将在做电话销售时留存的累计二百余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出售,从中获利十万余元,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当地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叶某的行为以非法牟利为目的,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对叶某做出了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的判决。
看到上述内容,小梦同学认为:“我们只是一名中学生,叶某的案件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将来成年了,我们才能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你认同他的观点吗?
参考答案
课中研学
①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课堂过关
C 2、D 3、D 4、C 5、A 6、C
7、我不认同小梦的观点。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中学生也不例外。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