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走近世界民间美术》教学方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审美感知:通过观察、体验世界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与内涵美,感知不同文化的艺术特色。艺术表现:运用绘画、手工等形式,尝试表现民间美术的典型符号与风格。创意实践:结合文化背景,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文化理解:理解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关系,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本课以“世界民间美术”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创作等活动,提升综合艺术素养。2.教材分析本课为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民艺蕴情”的首课,以“走近世界民间美术”为主题,通过欣赏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民间美术作品(如非洲木雕、墨西哥剪纸、日本折纸、印度彩绘等),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多样性与文化内涵。课程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艺术形式、材料工艺、象征意义等角度分析作品,培养跨文化审美能力。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的美术鉴赏能力,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有一定了解,但对世界民间美术的认知较为有限。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网络资源搜集整理资料,结合生活经验探究民间美术的功能与意义。教学中需注重直观图像与动手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欲。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归纳不同国家民间美术的造型、色彩与材料特点,感知其艺术风格与文化象征。2.选择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如剪纸、彩绘),尝试运用其典型符号进行创作,表达对文化的理解。3.结合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分析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理解艺术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4.小组合作设计一件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民间美术作品,体现创新思维与文化包容。评价任务评价任务 评价要点 针对目标每组选取一个国家(如墨西哥、印度、非洲),通过PPT或手抄报介绍其民间美术的代表形式与文化背景。 内容准确、图文并茂;语言表达清晰;能体现艺术与文化的关联。 目标1、3四人一组,对比非洲木雕与日本折纸的造型特点,结合材料与功能讨论其艺术差异。 分析全面,能结合文化背景解释差异。 目标1、3以“节日”为主题,运用剪纸或彩绘技法设计一件作品,体现某一文化的民间美术特征。 作品符号鲜明;技法运用合理;体现文化内涵。 目标2、4围绕“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展开辩论,讨论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能结合实例论证。 目标3、4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世界民间美术纪录片片段(如墨西哥亡灵节剪纸、非洲部落面具舞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艺术作品的功能是什么?它们的造型、色彩给你怎样的感受?2.话题讨论: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民间美术”与“专业美术”的区别,引出课题“走近世界民间美术”。二、探究学习1.小组展示与互评(对应目标1、3):五个小组分别研究墨西哥剪纸、印度彩绘、非洲木雕、日本折纸、北欧编织艺术。从历史背景、材料工艺、象征意义三方面介绍,结合图片或实物示例。2.对比分析活动(对应目标1、3):案例分析:以非洲木雕(粗犷抽象)与日本折纸(精致简约)为例,引导学生从造型、材料、功能等角度对比差异。问题链引导:为什么非洲木雕多采用夸张的头部造型?日本折纸为何强调对称与几何美感?总结提升:民间美术的风格受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三、艺术实践——创意与文化融合(对应目标2、4)1.技法学习:教师示范墨西哥剪纸的“阴阳刻”技法、印度彩绘的“点线面”装饰规律。学生选择一种技法,在草稿纸上尝试绘制基础纹样。2.主题创作:任务:以“节日”为主题,设计一件作品(如剪纸灯笼、彩绘面具)。要求:融入文化符号(如中国龙纹、非洲几何图案),并撰写50字创作说明。展示与互评:小组内评选最佳作品,全班展示并说明设计思路。四、文化思辨——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对应目标3、4)1.辩论活动:辩题:“民间美术应保持传统原貌”VS“民间美术需创新以适应现代”。规则:正反方各4人,其余学生作为评委投票。教师总结:传承是根基,创新是活力,二者需平衡发展。2.拓展思考: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民间美术?如果请你设计一款“世界民间美术”文创产品,你会选择什么形式?五、总结反思——艺术的责任1.课堂小结:民间美术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作为青少年,我们应主动了解、保护并传播世界多元文化。2.课后任务:拍摄身边具有民间美术元素的物品(如刺绣服饰、陶器),上传班级平台并标注文化来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