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核心精炼】七下 第2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解答题专项突破(综合训练,35道题)1.【答案】(1)分子;(2)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解:(1)材料1和2可知,研究的粒子是分子;(2)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答案为:(1)分子;(2)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热运动,属于基础题。2.【答案】B;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解答】解:影响扩散的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热水烧杯中红颜色范围大。故答案为:B;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点评】本题考查了扩散现象的相关知识,较为基础。3.【答案】(1)左瓶气体颜色变为红棕色且逐渐变深,右瓶气体红棕色变浅,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2)见解答图;(3)C。【解答】解:(1)抽去玻璃板后,左瓶气体颜色变为红棕色且逐渐变深,右瓶气体红棕色变浅,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2)最终瓶中微粒分布均匀,即左、右两瓶分子数目相同,如下图所示:;(3)此现象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故选:C。故答案为:(1)左瓶气体颜色变为红棕色且逐渐变深,右瓶气体红棕色变浅,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2)见解答图;(3)C。【点评】本题考查了扩散现象,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4.【答案】(1)B;液体之间会发生扩散现象;(2)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解答】解:(1)两种液体的密度不同,实验时必须把密度大的液体放在下面,避免由于重力使液体向下落,分不清是重力作用,还是扩散现象;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这一现象说明了液体之间会发生扩散现象;(2)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由于热水的温度高,故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棉线被拉向另一边,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造成的。故答案为:(1)B;液体之间会发生扩散现象;(2)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运动特点和其相关因素的掌握情况,需要对分子动理论加强记忆方面的训练。5.【答案】小科的说法正确,小敏的说法错误。理由是衣柜里面的樟脑丸过几天变小甚至消失,是樟脑丸分子一直做无规律运动。灰尘是肉眼可见的固体颗粒,因此其运动是固体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解答】小科的说法正确,小敏的说法错误。放在衣柜里面的樟脑丸过几天变小甚至消失,是樟脑丸分子一直做无规律运动;阳光照到屋子里能看到许多灰尘在空中飞舞,但灰尘是肉眼可见的固体颗粒,因此其运动是固体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答案为:小科的说法正确,小敏的说法错误。理由是衣柜里面的樟脑丸过几天变小甚至消失,是樟脑丸分子一直做无规律运动。灰尘是肉眼可见的固体颗粒,因此其运动是固体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点评】题目难度不大,重点是分辩灰尘的运动是固体颗粒的运动,分子肉眼是不可见的。6.【答案】(1);(2)分子;(3)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然后一个氮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一氧化氮分子。【解答】解:(1)由A→B是分子的分开过程故B中应该是原子数目与A中的相同,所以相关粒子图形为;(2)由图示可知该变化过程中氧气和氮气的分子发生了变化;(3)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然后一个氮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一氧化氮分子;故答案为:(1);(2)分子;(3)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然后一个氮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一氧化氮分子。【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加强对化学反应微观模型图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答案】(1)负;(2)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3)氢气。【解答】解:(1)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约为1:2,如图甲所示,a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2)理论上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结合图乙所示的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推测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更难溶于水。故答案为:(1)负;(2)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3)氢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利用“负氢正氧,氢二氧一”来解题。8.【答案】(1)氢、氧两种元素;ABD;(2)。【解答】解:(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当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不符合时: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通过多次实验可以减少偶然误差,更准确地找出导致实验结果异常的因素,故该方法可取。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装置漏气会导致收集的气体量不准确,影响气体体积比,所以检查装置气密性是合理的做法,故该方法可取。C.直接认为是实验误差而忽略不计,这种做法不科学,不利于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准确探究实验的本质,故该方法不可取。D.大胆假设,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不同,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确实不同,这可能是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不符的原因之一,故该方法可取。故选:ABD。(2)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由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可知,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图乙中反应前有2个水分子,反应后应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补充后的模型图如图:。故答案为:(1)氢、氧两种元素;ABD;(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的相关知识。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熟练掌握电解水实验的原理、结论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实验结果异常的情况,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方法找出原因。对于模型图的补充,要依据化学反应实质和相关提示信息准确绘制。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准确解答相关问题,加深对电解水实验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和化学知识应用能力。9.【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2);(3)6。【解答】解:(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由图可知,b试管与电源正极相连,则收集的气体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则能用带火星的木条。(2)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生成物中有2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则反应物中还少2个氢原子,则应补充一个氢分子,故补充。(3)由乙图可知,每1毫升氧气消耗2毫升氢气,恰好反应时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为3毫升,则说明反应前原有氢气3mL×2=6mL。故答案为:(1)带火星的木条;(2);(3)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的相关知识,理解电解水的实验原理、现象、产物验证及质量守恒定律为解答该题的关键。10.【答案】(1)原子;(2)A;(3)卢瑟福。【解答】解:(1)金属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原子在得到或失去电子后会形成离子,所以图中①是原子;水由水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图中②表示的是分子;(2)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B.钠和氯气混合会形成混合物,而氯化钠是纯净物,不是简单的混合,故错误;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故错误。故选:A;(3)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了有名的核式模型结构。故答案为:(1)原子;(2)A;(3)卢瑟福。【点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等相关知识即可解答。11.【答案】(1)③→①→②;(2)不正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改变;(3)C。【解答】解:(1)根据近代道尔顿提出原子实心模型;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即枣糕模型;1911 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③→①→②;(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改变,而用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结果得到氧、氢两种原子,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因此小柯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不正确;(3)碳﹣14的质子数为6,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核外电子数为6,即碳﹣14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6,观察C选项能表示碳﹣14原子结构。故答案为:③→①→②;(2)不正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改变;(3)C。【点评】本题涉及化学发展历程、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实质认知,难度不大。12.【答案】(1)不会;原子核;(2)B;(3)C。【解答】解:(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故选:B。(3)通过上述实验,能说明原子结构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应如图C。故答案为:(1)不会;原子核;(2)B;(3)C。【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13.【答案】(1)B;(2)模型;(3)中子数不同;(4)不属于同种元素,因为这两个微粒的质子数不同.【解答】解:(1)汤姆森最早发现电子;(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3)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中子数不同;(4)由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可知,这两个微粒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所以不属于同种元素。故答案为:(1)B;(2)模型;(3)中子数不同;(4)不属于同种元素,因为这两个微粒的质子数不同.【点评】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漫长而曲折的,科学知识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热爱科学,珍爱科学知识.14.【答案】(1)反弹回来;(2)D;(3)质子。【解答】解:(1)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穿不过而反弹回来;(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核体积很小;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是因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质量大体积小的微粒;故选:D;(3)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卢瑟福从氮原子中打出了微粒,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说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变成了8个,所以打出了一个质子。故答案为:(1)反弹回来;(2)D;(3)质子。【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5.【答案】(1)①③;(2)①.【解答】解:(1)①1个Fe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它们的核电荷数没有发生改变,它们的核电荷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②1个Fe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则Fe3+、Fe2+、Fe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③Fe3+、Fe2+、Fe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而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原子核上,则三者的质量几乎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①③;(2)三种氢原子中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三种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故①正确,②③错误;故答案为:①。【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的构成、决定元素种类的元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答案】(1)三/3(2)4相同(3)4/四(4)Cl- AlCl317.【答案】(1)金属;(2)88;(3)Mg、Ca。【解答】解:(1)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2)锰﹣226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8,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8,图中A处应填的数字为88。(3)根据题意,镭是第七周期ⅡA族的元素,则10~20号元素中,镭与镁、钙原子均位于ⅡA族,则镭与Mg、Ca化学性质相似。故答案为:(1)金属;(2)88;(3)Mg、C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8.【答案】(1)Na+、Cl﹣;(2)D。【解答】解:(1)第11 号元素为钠元素,第17号元素为氯元素,二者组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钠,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因此构成氯化钠物质的微粒是Na+、Cl﹣;(2)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A、C和Ne属于同一周期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B、Ne和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C、Al和Si于同一周期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D、F和Cl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Na+、Cl﹣;(2)D。【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掌握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元素的相关性质判断规律即可解答。19.【答案】(1)③;(2)质子;(3)D。【解答】解:(1)由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是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②是铍元素,属于金属元素;③是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7号元素的原子的原子核中一定含有117个质子。(3)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②号元素和④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答案为:(1)③;(2)质子;(3)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排列规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0.【答案】(1)非金属;得;(2)AD。【解答】解:(1)第17号元素是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故填:非金属;得;(2)由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和同一周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同一周期,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同一族,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填:A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1.【答案】(1)非金属元素;(2)Na2S;(3)Mg2+;(4)20。【解答】解:(1)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答案为:非金属元素;(2)11号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16号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2价,二者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故答案为:Na2S;(3)12号镁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镁离子符号为Mg2+,故答案为:Mg2+;(4)2H216O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16=20,故答案为:20。【点评】原子得失电子数目在数值上等于其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22.【答案】(1)D;(2)原子序数。【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X是氧元素;A.“X2”即为O2,相对分子质量为16×2=32,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不是g,故A错误;B.“X2”即为O2,化学式表示某种物质及该物质的组成或表示1个某分子及该分子的构成。O2表示氧气或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或1个氧分子或1个氧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故B错误;C.“2X”即2O,元素符号之前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O可以表示两个氧原子,故C错误;D.“X”即O,元素符号表示某种元素或1个某原子。故D正确。故选:D。(2)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图乙中,数字“13”表示铝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故答案为:(1)D;(2)原子序数。【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所给信息应用到实际中解题的能力和有关化学用语的含义,难度较小。23.【答案】(1)非金属;(2)得到;(3)MgCl2;(4)Na+;(5)A。【解答】解:(1)A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所以是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2)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D原子与钠发生化学反应时易得到电子;(3)B元素和D元素分别为镁元素和氯元素,由镁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镁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MgCl2;(4)E粒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则x=2+8+1=11,离子的符号为Na+;(5)由元素周期表可知,X、Y为同一族,Y和Z处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Z>Y>X;Y和Z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答案为:(1)非金属;(2)得到;(3)MgCl2;(4)Na+;(5)A。【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24.【答案】(1)钠离子、氯离子;(2)②和④;(3)C60;(4)金属。【解答】解:(1)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①是11号元素,即钠元素,④是17号元素,即氯元素,二者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钠离子、氯离子;(2)在①②③④四种元素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和④,因此二者均为同一族;故答案为:②和④;(3)①是6号元素,即碳元素,有种单质,每个分子均由60个①元素原子构成,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60;故答案为:C60;(4)113号元素的名称偏旁是“钅”字,因此属于金属元素;故答案为:金属。【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25.【答案】(1)+4;(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3)(m﹣n)千克;(4)。【解答】解:(1)C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2)×2=0,解得x=+4。(2)元素符号右小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则CO2中“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3)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而一个CO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CO2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则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m﹣n)千克。(4)结合前面分析可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m﹣n)千克,则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n﹣(m﹣n)]千克=(2n﹣m)千克,结合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可知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故答案为:(1)+4;(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3)(m﹣n)千克;(4)。【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化学式的含义及相关计算,掌握化学式的分析方法,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等为解答该题的关键。26.【答案】(1)+5;(2)214;(3)2.97g。【解答】解:(1)碘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碘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2)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9+127+16×3=214。(3)若一包食盐的质量为1千克,其中含碘酸钾的质量分数为0.5%,则一包食盐中含碘元素的质量为1kg×0.5%100%≈0.00297kg=2.97g。答:一包食盐中含碘元素为2.97g。故答案为:(1)+5;(2)214;(3)2.97g。【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7.【答案】(1)三;15:8;(2)9克。【解答】解:(1)红花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5×12):(16×6)=15:8;(2)14.4克红花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4.4克100%=9克。答:14.4克红花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是9克。故答案为:(1)三;15:8;(2)9克。【点评】本题涉及化学式的意义和有关计算,难度较小。28.【答案】(1)C8F15HO2;(2)0.42g。【解答】解:(1)由全氟辛酸的结构模型图,1个全氟辛酸分子是由8个碳原子、15个氟原子、1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8F15HO2。故答案为:C8F15HO2。(2)某品牌牙膏净含量为190克,要求含氟0.1%,若牙膏中的氟仅有氟化钠(NaF)提供,则需添加氟化钠的质量为190g×0.1%÷(100%)=0.42g。答:需添加氟化钠0.42g。【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9.【答案】(1)2Fe2+;5CH4;3Ne;O2。(2)②;④。(3)氧化汞;只含有一种元素。【解答】解:(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亚铁离子表示为2Fe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其化学式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5个甲烷分子表示为5CH4;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氖原子表示为3Ne;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气分子,表示为O2。(2)①CO2中“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②O中“2”表示氧化镁的化合价为+2价;③中“2”表示1个硫酸根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负电荷;④2NH3中“2”表示2个氨气分子;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是②;表示分子个数是④。(3)现有铁屑、硫粉、硫化亚铁、氧化汞和海水五种物质,为了区分它们,丙中不含有铁元素是氧化汞。2b处应填写只含有一种元素。故答案为:(1)2Fe2+;5CH4;3Ne;O2。(2)②;④。(3)氧化汞;只含有一种元素。【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需要学生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代表的含义。30.【答案】(1)474;(2)K:Al:S:O=39:27:64:320:24;(3)8.2%;(4)180g。【解答】解:(1)明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9+27+(32+16×4)×2+12×(1×2+16)=474;故答案为:474;(2)明矾中钾元素、铝元素、硫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39:27:(32×2):(16×20):(1×12×2)=39:27:64:320:24;故答案为:K:Al:S:O=39:27:64:320:24;(3)明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8.2%;(4)设与质量为x的水所含的氧元素质量相等,则有237gx,得x=180g;答:237g明矾与180g水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1.【答案】(1)36:5:40;(2)44.4%;(3)19.2g。【解答】解:(1)纤维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0):(16×5)=36:5:40。故答案为:36:5:40。(2)纤维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4.4%。纤维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4.4%。(3)设需要甲烷的质量为x。32.4g100%=x100%,x=19.2g。答:需要甲烷的质量为19.2g。【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3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四氯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35.5×4=166.(2)四氯乙烯中碳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2):(35.5×4)=12:71.(3)设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83g100%=x100% x=44g.答:(1)四氯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6;(2)四氯乙烯中碳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3)与44g二氧化碳(CO2)中所含的碳元素质量相等.【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3.【答案】(1)He;(2)CH4、P2O5;(3)142;(4)不同意;表格中的氯气(Cl2)就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5)科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大胆创新(或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解答】解:(1)氦气属于稀有气体,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为He;故答案为:He;(2)根据“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表格中CH4、P2O5分别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其属于复杂原子;故答案为:CH4、P2O5;(3)五氧化二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2+16×5=142;故答案为:142;(4)材料一中提到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而氯气由氯分子构成,每个氯分子由两个相同的氯原子构成,故不同意其观点;故答案为:不同意;表格中的氯气(Cl2)就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5)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在道尔顿的原子论上推陈出新,表明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科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大胆创新;故答案为:科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大胆创新(或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34.【答案】(1)48:7;(2)28g;(3)20包。【解答】解:(1)奥司他韦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28)=48:7;(2)312g奥司他韦中N元素的质量为312g100%=28g;(3)患病儿童的体重是30kg,每次用量为60mg,一个疗程的用量为60mg×2×5=600mg,每包含奥司他韦30mg,则该患儿一个疗程共服用的包数为600mg÷30mg/包=20包。故答案为:(1)48:7;(2)28g;(3)20包。【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5.【答案】(1)18。(2)75.7%。(3)5mL。【解答】解:(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设一个布洛芬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个数为y,则12×13+y+16×2=206,解得y=18;故答案为:18。(2)根据第(1)问可知,布洛芬的化学式为C13H18O2,则布洛芬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75.7%。(3)由题意可知,12岁以下儿童每次用药量按照每千克体重5mg布洛芬有效成分,则一名体重为20kg的儿童,每次应口服布洛芬的质量为20kg×5mg/kg=100mg;本品每毫升含有效成分布洛芬20mg,则每次应口服的该混悬液的体积为;故答案为:5mL.【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布洛芬混悬液的说明书,考察了我们对化学式意义的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根据给定条件进行溶液体积的计算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都是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核心精炼】七下 第2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解答题专项突破(综合训练,35道题)1.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于11月21日在成都开幕。阅读下列有关“人工智能”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材料2: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分子机器人。(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2)在科幻电影《蚁人》中,蚁人可以任意变大或缩小。试想,如果蚁人缩小到一个分子般大小,且处在一杯正在升温的热水中,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 。2.小明和小齐在探究液体的温度与粒子运动速度的关系。两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静止片刻,观察两杯水中红颜色范围的大小,发现: (填“A/B”)烧杯内红颜色范围大。请说明原因: 。3.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〇”代表构成空气的微粒,“●”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1)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2)通过建立“最终瓶中微粒分布的模型”对现象进行解释,请在答题卷相应位置画出。(作图解释,不需要文字解释)(3)此现象不能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 。A.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C.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4.小科在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做了如下实验:(1)图甲是演示液体扩散现象的装置。最初两种液体A和B的界面十分清晰,开始时 (选填“A”或“B)是密度较大的液体。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这一现象说明了 。(2)如图乙所示,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可以看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快,这说明 。(3)如图丙所示,在铜丝框上宽松地系一根细棉线,再浸入肥皂水中慢慢地提起,框中会形成一层肥皂膜。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肥皂膜,另一侧肥皂膜将细棉线拉过去,该现象说明 。5.小科和小敏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的知识后,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此,小科说:“放在我家衣柜里的樟脑丸过几天就变小甚至消失,就是这个原因。”小敏说:“阳光照到屋子里,有时能看到许多的灰尘在空中飞舞,也是这个道理。”请分别判断小科和小敏的说法正确吗?并分别说出理由。6.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如图所示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2)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选填“质子”、“分子”或“原子”)。(3)结合该图,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C变化的实质是 。7.如图甲所示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为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1)如图甲所示,a管与电源的 极相连。(2)理论上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结合图乙所示的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推测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 (选填“气体分子的直径”或“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 (选填“氢气”或“氧气”)更难溶于水。8.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根据电解水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理论上电解水时,a、b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2:1,但是某次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不符合,则下列对此采取的进一步实验方法可取的有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C.认为是实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D.大胆假设,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不同(2)图乙是水电解变化过程模型图,图中“”代表氧原子,“”代表氢原子,请将模型图补充完整并在答题卷相应的方框内画出。(提示: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9.如图甲,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氢气,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两种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相同。用上面得到的结论分析,乙图: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氢气+氧气水)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回答:(1)检验b试管内产生的气体可选用 。(2)用微观符号表示氢气与氧气化合的过程如图所示:请你用上述符号表示虚线框内的分子模型 。(3)结合乙图分析,反应前原有氢气 毫升。10.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请回答:(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B.氯化钠是由钠和氯气混合而成的C.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3)1910年英国科学家 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了有名的核式模型结构。1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1)以下是科学家及其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设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2)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氢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结果得到氧、氢两种原子。某学生说:”这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取。”小柯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不正确,其理由是 。(3)2022年4月26日,我国首次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下列模型能表示碳14 (有6个质子,8个中子)原子结构的是 12.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来方向前进,有少数发生了偏转,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1)若原子内质量、正电荷分布均匀,则极少数α粒子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字母,下同)。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如图的 。13.人类在探索物质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请你回答相关问题。(1)下面的科学家中最早发现电子的是 。(填字母)A.道尔顿 B.汤姆森 C.卢瑟福 D.门捷列夫(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3)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 。(4)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如图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粒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你的观点及依据是 。14.人类为揭示原子结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简单归纳如下:(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基于“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提出的。荧光屏设计成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 。①α粒子发生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多倍。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2)根据实验现象(如图),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提示: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15.在科学中,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则:(1)Fe、Fe2+、Fe3+是铁元素的三种微粒,三者的相同点是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质量几乎相等(2)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氕(H)氘(H)、氚(H)它们分别可以和氧原子构成水分子——H2O、H2O(重水分子)、H2O(超重水分子),这三种水分子相同点是 。①质子数相同 ②中子数相同 ③相对分子质量16.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常用不同颜色区分。回答下列问题:(1)D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2)在元素周期表中,氢元素与A元素所占方格颜色 (填“相同”或“不同”)。(3)上图中,一共涉及 种元素。(4)C的符号为 ,与E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17.镭是第七周期ⅡA族的元素,是居里夫人发现的一种具有很强放射性的元素。如图是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1)锰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锰﹣226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8,中子数为138,则图中A处应填的数字为 。(3)根据元素排列规律,锂与钠、碳与硅的化学性质相似。以此推理,10~20号元素中,镭与 (填元素符号)化学性质相似。18.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科学家把所有的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元素周期表。请阅读下列元素周期表(部分),并按要求作答。(1)第11号与第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 。(2)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有 (填字母)。A.C和Ne B.Ne和Na C.Al和Si D.F和Cl19.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如表表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三种元素中,属于非金属的是 。(2)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元素周期表还将逐渐完善。最近,科学家用大量高速钙原子轰击铭原子,形成了117号元素的原子,该元素原子核中一定含有117个 。(3)②号元素和④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A.质子数相同 B.中子数相同 C.核外电子数相同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0.为纪念门捷列夫制作的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一部分的电子层排布规律,我们对它们进行研究:(1)第17号元素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填“得”或“失”)。(2)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列叫做一个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周期,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同一周期,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C.同一族,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D.同一族,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1.如图所示是1﹣18号元素中某些元素的部分化合价,回答下列问题。1H 2He3Li 4Be 5B 6C 7N 8O 9F 10Ne11Na +1 12Mg +2 13Al +3 14Si +4﹣4 15P 16S +6﹣2 17Cl 18Ar(1)9号元素属于 (选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2)11号元素与16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 (填化学式)。(3)12号元素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4)2H216O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22.如图甲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如果表中的相应空格内各有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其中Ⅱ位置中的元素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排在Ⅰ位置的元素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A.“X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B.“X2”既能表示两个原子,也能表示一种气体C.“2X”可以表示两个分子 D.“X”既能表示一种元素,也能表示一个原子(2)图乙中,数字“13”表示铝元素的 。23.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A属于 元素(填元素种类);(2)D原子与钠发生化学反应时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3)由B元素和D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4)E粒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则该粒子的符号为 ;(5)F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的化学性质相似24.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便于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据表回答问题:(1)有一种化合物,由表格中③④两种元素组成,则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 。(2)在①②③④四种元素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用序号①②③④表示)(3)有种单质,每个分子均由60个①元素原子构成,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4)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向社会发布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名称。其中113号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则该元素为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5.已知一个CO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CO2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若以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1)在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2)CO2中“2”表示 。(3)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用m,n表示)。(4)则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用m,n表示)。26.食盐中通常有碘酸钾(KIO3),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预防碘缺少。(1)碘酸钾中的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2)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3)若一包食盐的质量为1千克,其中含碘酸钾的质量分数为0.5%,则一包食盐中含碘元素多少克?(保留两位小数)27.华夏之美,灿若繁花。中国古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了色彩,又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桃红、凝脂、湘叶、群青、沉香……这满庭芳的国色中也蕴藏着独特的化学内涵。(1)桃红: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古代的桃红胭脂可由红花汁制成,红花的染色成分为红花素(C15H12O6),红花素(C15H12O6)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氧两元素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2)14.4克红花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过程)28.氟(F)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元素。(1)全氟辛酸是稳定的含氟化合物,耐热性好,广泛用于冷却剂等领域。其结构模型如图,化学式为 。(2)牙膏中的氟对预防龋齿有重要作用。某品牌牙膏净含量为190克,要求含氟0.1%,若牙膏中的氟仅有氟化钠(NaF)提供,则需添加氟化钠多少克?29.(1)用符号表示下列物质或微粒:2个亚铁离子 ;5个甲烷分子 ;3个氖原子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2”的意义,并将其序号写在相应位置。①CO2 ② ③ ④2NH3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表示分子的个数 。(3)现有铁屑、硫粉、硫化亚铁、氧化汞和海水五种物质,为了区分它们,小钱参照二歧分类检索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如表所示,请分析丙是 ,2b处应填写 。30.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明矾[KAl(SO4)2 12H2O]是一种常用于净化水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明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明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3)明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精确到0.1%)(4)237g明矾与多少克水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整数)31.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体验用土灶进行菜肴烹饪。土灶通常以木柴、秸秆为燃料。木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简化后的化学式为C6H10O5。(1)纤维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请计算纤维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3)请计算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多少克甲烷(CH4)所含碳元素质量相同?32.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干洗店都是使用四氯乙烯(C2Cl4)作干洗剂.四氯乙烯干洗剂并不是理想的干洗剂,它已经被国际研究机构列为2A致癌物.残留在衣服上的四氯乙烯可以部分进入人体,对人造成伤害.请你根据四氯乙烯化学式计算:(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Cl﹣35.5)(1)四氯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2)四氯乙烯中碳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3)83g四氯乙烯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多少g二氧化碳(CO2)中所含的碳元素质量相等?33.从原子论到分子学说,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材料二:1811年,阿伏加德罗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学说。对于化合物而言,分子相当于道尔顿所谓的“复杂原子”;对于单质而言,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单质原子。(1)完成下列表格中的空格部分:物质 甲烷 氯气 五氧化二磷 氦气构成物质的微粒(写微粒符号) CH4 Cl2 P2O5 (2)表中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 (写化学式)。(3)五氧化二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你同意材料一中加点文字部分的观点吗?答: (填“同意”或“不同意”)请选用(1)表中的物质说明理由: 。(5)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谈谈你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何感想 。34.前段时间,流感高发导致苍南人们医院人满为患,奥司他韦作为抗流感药物成为了家中的常备药品。如图是奥司他韦颗粒的相关信息,请计算:(1)奥司他韦中C、H元素的质量比。(2)312g奥司他韦中N元素的质量。(3)对1岁以上的儿童推荐按照下列“体重——剂量表”服用“奥司他韦”。体重 小于等于15kg 15~23kg 23~40kg 大于40kg每次用量 30mg 45mg 60mg 75mg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是30kg,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奥司他韦”颗粒2次,一个疗程5天,那么该患儿一个疗程共服用多少包?35.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头痛等。下表是其使用说明书,据此分析回答。布洛芬混悬液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或使用 【药品名称】布洛芬混悬液 【成分】本品每毫升含有效成分布洛芬20mg 【适应性】用于缓解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规格】1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用量谨遵医嘱(1)已知布洛芬化学式C13HyO2,相对分子质量206,则一个布洛芬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个数y为 。(2)计算布洛芬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3)医生叮嘱,12岁以下儿童每次用药量按照每千克体重5mg布洛芬有效成分。请计算,一名体重为20kg的儿童,每次应口服多少毫升该混悬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精炼】七下 第2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解答题专项突破(原卷版).docx 【核心精炼】七下 第2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解答题专项突破(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