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实践《中国传统节日》资料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实践《中国传统节日》资料汇总

资源简介

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实践:中国传统节日 资料汇总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节日起源:春节历史久远,源自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活动。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和祖先怀有敬畏之心,岁首之际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感谢天地自然的馈赠,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时也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意。随着时间推移,这一习俗不断传承演变,从原始的祭祀仪式逐渐发展为包含多种民俗活动、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盛大节日。
节日习俗:扫尘,寓意除旧迎新;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增添喜庆氛围;守岁,一家人团聚迎接新年;拜年,互道祝福;放鞭炮,驱邪避灾;舞龙舞狮,祈求吉祥。
有关节日古诗词: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陆游《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译文:今年今天晚上就要过去了,明年从明天就紧促的开始。寒冷,随着今晚这一夜就过去了,春天随着五更的到来而来。气色随时间而改变,容颜悄悄的老去。时光流逝人却没有感觉到,但是后花园的梅花已经开放了。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节日起源:元宵节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老习俗。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灯火具有神奇力量,能够驱散黑暗、祈求光明与好运。东汉明帝时期,大力推崇佛教,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燃灯的习俗从宫廷传播至民间,逐渐融入了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成为全民欢庆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节日习俗:赏花灯,热闹非凡;吃汤圆,寓意团圆美满;猜灯谜,充满趣味;放烟花,绚丽夺目;还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有关节日古诗词: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译文: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得亮如白昼。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互诉衷肠。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译文: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 4日~6日
节日起源: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上古时期,人们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春天万物复苏之际,举行春祭,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祈求祖先庇佑后世。同时,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回暖、大地春回,正是郊外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随着历史发展,二者逐渐融合,形成了如今兼具祭祀扫墓与踏青郊游两大主题的清明节。
节日习俗: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
有关节日古诗词: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译文: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可是又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在梨花飘舞的春风中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春,一半出城而去。天色将晚,笙歌停止,游人归去,剩下的万株杨柳就只能属于流落在外的黄莺了。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起源: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最初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在古代,人们将天象与人事对应,龙被视为吉祥、力量的象征,端午时节正值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便举行祭龙仪式。后来,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也将端午节作为缅怀屈原的日子,融入了更多纪念屈原的相关习俗,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使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节日习俗:赛龙舟,展现团结协作的精神;祭龙,表达对龙的敬畏;采草药、挂艾草、洗草药水,有驱邪防疫的寓意;拜神祭祖,传承孝道;浸龙舟水,祈求平安;吃粽子,纪念屈原;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
有关节日古诗词:
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译文:端午节从何而来?从古至今人们都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可笑那楚江江水浩浩荡荡,却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苏轼《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众多,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满河都是脂粉的香味。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愿能与美人共度千年。
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
译文:端午节到了,村子里处处龙腾虎跃,热闹非凡,石榴花也早已盛开。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节日起源: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在古代,人们仰望星空,将天空中的星象与神话传说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对七姐(织女星)的崇拜。相传,七姐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的保护神,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人们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拜祭“七姐”活动,祈求她赐予巧艺、美满姻缘等。后来,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融入其中,使得七夕节逐渐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节日习俗: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穿针乞巧,女子比赛穿针,祈求心灵手巧;投针验巧,通过观察针影判断是否得巧;吃巧果,品尝各种用面、糖等制成的小巧糕点。
有关节日古诗词: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李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译文:恐怕是仙人们喜欢别离,所以才叫人们长时间盼望相会的日期。从来上天布满彩霞的银河畔,就非要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不可。夜渐深,更漏缓缓移动,他们遥遥相望已经很久,然而彩云未相接,牛女迟迟未能相见。怎么能不酬谢架桥的乌鹊,只向蜘蛛乞求巧丝呢?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节日起源: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月亮的阴晴圆缺与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作息紧密相关。古人对月亮充满敬畏与崇拜,在秋季收获之时,会举行祭月仪式,感恩月亮的恩赐。最初“祭月节”的节期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固定,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此时月亮圆满,更适合祭月、赏月,此后逐渐发展成为中秋节,增添了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寓意。
节日习俗:祭月,表达对自然的敬畏;赏月,与家人共赏明月;吃月饼,象征团圆;玩花灯,增添节日氛围;赏桂花、饮桂花酒,享受秋日美好。
有关节日古诗词: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节日起源:《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在此时举行祭祀,感恩天地、祖先的庇佑,祈求来年继续丰收。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融入了登高、赏菊等习俗,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重阳节,也被赋予了尊老敬老等新的文化内涵。
节日习俗:登高,寓意步步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感受秋意;佩茱萸,辟邪消灾;吃重阳糕,祝愿百事俱高。
有关节日古诗词: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漂泊在他乡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加倍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译文: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