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复习:《经典常谈》整部书章节内容概览《经典常谈》由朱自清创作,全书共13章,共计9.2万字。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不同。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仓颉造字说”盛行,借造字的圣人,作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东汉许慎所作《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共搜罗了九千字。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汝”“彼”等。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有“草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有“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晋代有“行书”。 《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 《尚书》第三《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诗经》第四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专门负责此项业务的太师将其整理,通称作“《诗》三百”。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对其进行解释的最权威著作为毛氏《诗传》(“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和郑玄《诗笺》。“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赋”本是唱诗给人听,此变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比、兴”都是不直陈而用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 三礼第五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仪礼》《礼古经》《周礼》,《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所见的“记”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即戴德的侄儿。 《春秋》三传第六“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解释时一个字一个字地咬嚼,咬嚼出来的意义就是所谓“书法”“褒贬”,也就是所谓“微言”。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 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 《战国策》第八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长期混战。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即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做外交的工夫。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汉代刘向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定成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史记》《汉书》第九《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魏、晋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汉书》汉班固著,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令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 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观点不同,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人;荀子名况,赵人。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小流民。还有原来农工的下层失业流民,却多半成为武士。墨家的创始者墨翟,便是如此。“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道家出于隐士。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即法家。法家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受法家的学说支配;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即阴阳家。当时阴阳家的首领是齐人驺衍。 辞赋第十一《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苟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总题分咏,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后张衡仿其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极少。 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北宋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书《乐府诗集》。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五言体的便多起来,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晚唐诗向来推李商隐、杜牧为大家。王禹偁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到苏轼而极。苏轼门下出了一个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讲究诗的技巧的人,开江西诗派;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是杰出代表,宋人的七言律实在比唐人进步。 文第十三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记言、记事的辞之外,还有讼辞,辞原是“讼”的意思。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士立谈可以聚卿相,所以最重说辞。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春秋左氏传》是一座里程碑。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才是第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史书。他创造了“纪传”的体制;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唐代又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一是语录,一是“传奇”,都是佛家的影响;宋代出现了“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明代八股文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