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逻辑”的多种含义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逻辑”的多种含义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2.1 “逻辑”的多种含义 练习
一、单选题
1.一天,初学逻辑的小明和小芳一起进行推理练习。
小明: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白马都是马,所以,所有白马都是动物。
小芳: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牛都不是马,所以,所有牛都不是动物。
两位同学进行推理的前提都是正确的,推出的结论却不都是真的。这说明( )
A.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唯一条件
B.在形式逻辑中,前提的真实性对推理结果的真假无关紧要
C.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D.形式逻辑结论的真假既取决于前提内容的真实性,也取决于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2.“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下列各句中的“逻辑”含义为“逻辑规律与规则”的是( )
①我们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明确地表达思想
②这人说话颠三倒四,毫无逻辑,思路混乱
③美国围猎TikTok,凸显霸凌做派和强盗逻辑
④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逻辑使然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形式逻辑总结了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用一系列规则和方法帮助人们思考问题,正确表达思想。它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提供了检验有效推理和无效推理的标准。可见,一个真前提要推导出真结论( )
A.取决于前提和结论的思想内容 B.取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
C.取决于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 D.要选择正确的推理形式
4.与动物相比,由于有思维参与人类的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狭义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的思维就是从狭义角度讲的。狭义思维( )
①是由正确前提推导出正确结论
②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能把握事物规律的思维方式
③成果具有真实性和预见性的特征
④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关于形式逻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用形式逻辑要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与规则
B.形式逻辑过度强调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
C.形式逻辑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准确、清晰的思考和表达
D.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6.列宁说:“黑格尔要求这样的逻辑:其中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下列关于“逻辑”的认识符合黑格尔观点的是( )
①形式逻辑把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②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任何思维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④只有形式结构正确,才能推出真结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下列语句中与刊文中的“逻辑”含义相同的是( )
①这篇文章前后自相矛盾,毫无逻辑可言
②乌云密布就是快下雨了,这是自然逻辑
③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④逻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包括数据分析、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下列关于形式逻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B.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就能获得科学思维
C.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主要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D.形式逻辑特别关注判断问题
9.三位同学在讨论学习逻辑学的重要意义。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同学所说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学问
②乙同学所说的第一个“逻辑”指的是学习的规律
③丙同学所说的第三个“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
④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论断前后的“逻辑”一词分别指( )
A.逻辑 规律与规则规律
B.逻辑学 逻辑规律与规则
C.规律 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D.逻辑学 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11.下列说法中的“逻辑”,属于逻辑学研究对象的有( )
①说话、写文章都要合乎逻辑
②“强权即公理”,这是霸权主义逻辑
③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的逻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终究是实践的产物
②思想的逻辑形式结构决定了逻辑推理结论的真与假
③思维的内容通过逻辑思维形式固定下来
④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习近平经济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彼此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以下上述的三个“逻辑”分析正确的是( )
①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中的“逻辑”侧重指“规律”
②理论逻辑中的“逻辑”侧重指工具性学科“逻辑学”
③理论逻辑中的“逻辑”侧重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④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中的“逻辑”侧重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蘸酱、卷肉、放葱、用手一撸……自今年3月初开始,不少游客慕名奔赴山东淄博,只为体验一把“方桌火炉小马扎,露天碳烤半自助”模式的正宗山东淄博烧烤。淄博烧烤究竟为何会爆火?淄博烧烤网红现象是否会“昙花一现”?这引起人们的思索:淄博烧烤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里的“逻辑”指的是( )
A.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B.形式逻辑的规则
C.思维形式结构 D.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15.每一门学科均有其核心任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 )
A.把握从假前提推导出假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B.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假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C.把握从假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D.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16.下列说法中的“逻辑”,所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
①《墨经》是第一个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完整逻辑体系的文本
②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不合逻辑的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发展
④经济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市场逻辑,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应用一 沙汀《还乡记》二:“这个想法也许不合逻辑,但在情理上却是很有根据的。”王西彦《夜宴》一:“不过,按照廖淑宇先生自己的逻辑讲起来,却实在是有几分冤枉的。”
应用二 艾芜《谈短篇小说》:“认真研究下去,就可以找出社会生活的某些客观规律,即生活的逻辑。”杨沫《林道静的道路》:“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应用三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六章三:“至于联合变化的方法,他指出,一个剧情可以逻辑地引起第二个剧情。”老舍《黑白李》:“黑李并不黑,只是在左眉上有个大黑痣,因此他是黑李;弟弟没有那么个记号,所以是白李;这在给他们送外号的中学生们看来,是很合逻辑的。”
(1)上述三个应用情境中,“逻辑”各是什么含义?
(2)逻辑学中的逻辑是什么意思?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图为高二某同学的笔记本,“记录区”用来在上课时快速记录,“整理区”用来课后归纳重点、补充疑问,“提示区”用来写下整个笔记的提纲或延伸说明。
材料二 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被称为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使人们能充分利用空闲的短暂时间进行阅读,快速、及时地获取大量信息。但是碎片化阅读在方便人们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度阅读的时间,易使人形成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利于人们形成深度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处处可见逻辑的身影,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逻辑学这门学科是怎么产生的。
19.材料一 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作整风报告时,批评了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他指出,在学校的教育中,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批驳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诬蔑时,指出,……但是国民党人却说:“共产党破坏抗战,危害国家。”唯一的证据,就是共产党联合了各界人民创造了英勇抗日的中国解放区。这些国民党人的逻辑,和中国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相同,无怪乎很多问题都讲不通了。
1958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广大干部要学点逻辑;在1964年春节谈话中,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中学生要学一点逻辑。
材料二 小张对逻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善于独立思考,很有钻研精神。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个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为此,他去请教李老师。小张告诉李老师,他发现了一个推理,前提是真实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虚假的。李老师笑了笑,很自信地说,这是不可能的。李老师说正确的逻辑思维的功能,就在于从真前提一定能得出真结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整个逻辑学就要垮台。
(1)材料一中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提到的“逻辑”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毛泽东说“中学生要学一点逻辑”?
(2)结合材料,运用教材知识谈谈你对推理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和逻辑规律的科学。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思想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思维形式的结构的正确错误是由逻辑规律决定的。形式逻辑,它是一种“思维的语法”。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形式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语法”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B C C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A A D C
1.D
【详解】A: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故A不选。
B:在形式逻辑中,前提的真实性对推理结果的真假具有直接影响,故B不选。
C: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但材料强调的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不体现其核心任务,故C不选。
D:两位同学进行推理的前提都是正确的,推出的结论却不都是正确的,这说明形式逻辑结论的真假既取决于前提内容的真实性,也取决于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故D正确。
故本题选D。
2.B
【详解】①②:我们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明确地表达思想,这人说话颠三倒四,毫无逻辑,思路混乱,这两句逻辑的含义是“逻辑规律与规则”,①②正确。
③:美国围猎TikTok,凸显霸凌做派和强盗逻辑,这里的“逻辑”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③排除。
④: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逻辑使然,这里的“逻辑”指规律,④排除。
故本题选B。
3.B
【详解】ABCD: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而不是取决于取决于前提和结论的思想内容、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也不是要选择正确的推理形式,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C
【详解】①: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思维不是由正确前提推导出正确结论,①不选。
②④: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是能把握事物规律的思维方式,具有概括性、间接性、能动性,②④正确。
③:从性质上看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故思维的成果不一定真实, ③不选。
故本题选C。
5.B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A:遵循形式逻辑的逻辑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A不符合题目要求。
B:形式逻辑也重视内容,B符合题目要求。
C: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形式逻辑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准确、清晰的思考和表达,C不符合题目要求。
D: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D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本题选B。
6.C
【详解】①:列宁的话中更多的是在强调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单独强调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因此,这个选 项虽然正确,但并不符合列宁的论述。故 ①不选。
②: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强调了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与列宁的话中提到的“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相呼应,故②正确。
③:任何思维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现了列宁的话中的核心思想,即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是统一的, 故③正确。
w④:前提真实,推理结构正确,才能推出真结论。因此,只有形式结构正确,才能从真前提中推出真结论;且该选项更多地是在强调形式结构的重要性,但列宁的话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而是强调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C。
7.C
【详解】②③:《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中的“逻辑”一词指客观规律。乌云密布就是快下雨了,这是自然逻辑,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两句话中的“逻辑”指客观规律,②③符合题意。
①:这篇文章前后自相矛盾,毫无逻辑可言中的“逻辑”指思维规则,不符合题意,排除①。
④:逻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包括数据分析、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学问,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8.A
【详解】AC: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因此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A符合题意,C排除。
B: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是获得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B说法错误。
D: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9.B
【详解】①:“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甲同学所说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或逻辑知识,①正确。
②:“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拔苗助长”,这里乙同学所说的第一个“逻辑”指的是逻辑学或逻辑知识,第二个“逻辑”指的是学习的规律,②错误。
③④:“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这里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第三个“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③错误,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0.D
【详解】A:“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因此这里的“逻辑”指“逻辑学”,A错误。
B:“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指马克思留下了阐析有关资本问题的思维方法,可见这里的“逻辑”指的是“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B错误。
C:“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因此这里的“逻辑”指“逻辑学”,C错误。
D:“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因此这里的“逻辑”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指马克思留下了阐析有关资本问题的思维方法,可见这里的“逻辑”指的是“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D正确。
故本题选D。
11.A
【详解】①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说话、写文章都要合乎逻辑”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这是霸权主义逻辑”中的“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①②符合题意。
③:“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学问,不属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③排除。
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的逻辑”中的“逻辑”指的是规律,不属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2.B
【详解】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说明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终究是实践的产物,①符合题意。
②: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材料没有涉及思想的逻辑形式结构的重要性,②排除。
③:思维的内容不能通过逻辑思维形式固定下来,思维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形式不能固定内容,③说法错误。
④: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这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A
【详解】①: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中的“逻辑”是指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规律,因此侧重指“规律”,①说法正确。
②:理论逻辑中的“逻辑”侧重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而不是工具性学科“逻辑学”,②说法错误。
③:理论逻辑中的“逻辑”侧重指思维方式,是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③说法正确。
④:理论逻辑中的“逻辑”侧重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而现实逻辑中的“逻辑”侧重指“规律”,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4.A
【详解】A:人们做事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A符合题意。
BCD:材料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未涉及形式逻辑的规则、思维形式结构、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等,BCD排除。
故本题选A。
15.D
【详解】ABCD:形式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知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反映事物的质,所以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D说法正确,ABC 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6.C
【详解】①:该项中的逻辑指逻辑学。
②:该项中的逻辑指规律。
③:该项中的逻辑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④:该项中的逻辑指规律。
②④项所表达的意思一致。
故本题选C。
17.(1)
①指“思维的规律”或“逻辑规律与规则”。
②指“规律”或“客观的规律性”。
③指“顺理成章”。
(2)
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思维中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规则与思维方法。
【分析】背景素材:三个应用情境
考点考查:“逻辑”的多种含义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上述三个应用情境中“逻辑”的各个含义,需要调用“逻辑”的多种含义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这个想法也许不合逻辑,但在情理上却是很有根据的”→可联系“思维的规律”或“逻辑规律与规则”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②:社会生活的某些客观规律,即生活的逻辑→可联系“规律”或“客观的规律性”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③:一个剧情可以逻辑地引起第二个剧情→可联系“顺理成章”进行分析说明。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2)本题是简答题,考查逻辑学中的逻辑的意思,根据教材内容直接作答即可,详解略。
18.人是有理性的,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已知的认识进行推理而得出新的认识。人不仅能推理,而且可以对自己的推理进行“反思”,思考什么样的推理是正确的、可以推出的,什么样的推理是错误的、不能推出的。这种“可推”与“不可推”的反思能力,是人类“理性”的根基所在。对这种“可推”与“不可推”的规律与规则的思考与把握,就产生了逻辑思想,将这样的思想条理化、系统化,就构成了逻辑这门学问。
【分析】背景素材:碎片化阅读的优点和缺点
考点考查:逻辑学的产生
能力考查: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逻辑的有关知识,分析逻辑学这门学科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人们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但是根据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可以推理出碎片化思考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进行反思,这是我们的理性所在→可联系教材逻辑思想的产生知识;
关键词②:人们会对碎片化阅读的推理,进行反思,从而产生逻辑思想。由个别,到一般,将一系列的推理产生的逻辑思想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就构成了逻辑学→可联系教材逻辑学的产生知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19.(1)①材料一中“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中的“逻辑”,指的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国民党人的逻辑和中国人民的逻辑”中的“逻辑”都指某种理论、观点或说法。“要学点逻辑”中的“逻辑”指的是狭义逻辑学(形式逻辑)。②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学生学习形式逻辑,第一,有利于学会科学思维,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第二,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提高表达能力,正确地表达思想,增强说话、写文章的条理性;提高论证能力,学会论辩,善于说理。
(2)①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因此,如果推理前提真实、推理结构正确,结论不可能是虚假的。②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分析】背景素材:逻辑案例;
考点考查:逻辑的多种含义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毛泽东”, 需要调用“逻辑的多种含义”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内容。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在学校的教育中,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可联系“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中的“逻辑”,指的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国民党人的逻辑和中国人民的逻辑”中的“逻辑”都指某种理论、观点或说法。“要学点逻辑”中的“逻辑”指的是狭义逻辑学;
有效信息②:1958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广大干部要学点逻辑;在1964年春节谈话中,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中学生要学一点逻辑→联系中学生学习形式逻辑,有利于学会科学思维,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中的“逻辑”,指的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得分点②:“国民党人的逻辑和中国人民的逻辑”中的“逻辑”都指某种理论、观点或说法。。
得分点③:“要学点逻辑”中的“逻辑”指的是狭义逻辑学。
得分点④:中学生学习形式逻辑,有利于学会科学思维,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小张”, 需要调用“逻辑的多种含义”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内容。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发现了一个推理,前提是真实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虚假的→可联系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因此,如果推理前提真实、推理结构正确,结论不可能是虚假的;
有效信息②:李老师说正确的逻辑思维的功能,就在于从真前提一定能得出真结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整个逻辑学就要垮台→联系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得分点②: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20.①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和逻辑规律的科学。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的问题。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思想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思维形式的结构的正确错误是由逻辑规律决定的。③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分析】背景素材:形式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语法”
考点考查:形式逻辑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形式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语法”的认识和理解。本题属于认识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形式逻辑的有关知识,属于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和逻辑规律的科学。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思想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可从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和逻辑规律的科学。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的问题。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思想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等角度分析;
有效信息②:“思维形式的结构的正确错误是由逻辑规律决定的。”——可从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思维形式的结构的正确错误是由逻辑规律决定的角度分析;
有效信息③:“形式逻辑,它是一种‘思维的语法’”——可从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角度分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和逻辑规律的科学。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的问题。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思想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得分点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思维形式的结构的正确错误是由逻辑规律决定的。
得分点③: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点睛】“认识类”主观题
一、主要设问方式:设问有“如何认识xxx”、“如何看待xxx”、“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如何评析、评价什么行为”等等。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
策略一: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
策略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