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学综练一(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学综练一(含答案)

资源简介

鹤山一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生物综练一
使用时间:2025年3月12日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科研人员为了解长江某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对该水域鱼类群落进行季节性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64种鱼类,分析了各鱼类洄游性、水层分布及食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植食性鱼类在该生态系统中总是处于第二营养级
B.本次调查的物种数主要是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
C.不同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D.洄游型鱼类数量和种类随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演替
2.马世骏院士揭示了飞蝗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干旱的年份,地面植被稀疏,土壤变得坚实,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适时的大范围降雨促使蝗虫卵快速孵化;长时间阴湿多雨的环境则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内蒙古曾通过引进鸭子控制蝗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相比杀虫剂治蝗,鸭子治蝗属于生物防治
B.蝗虫间的流行性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由材料可知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D.调查蝗虫卵的密度有利于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3.茶树喜阴,适合与多种果树搭配种植,土表大量的枯枝落叶及阴湿环境特别适合茶树菇等多种菇类的生长,于是形成了果树茶树菇的立体种植模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果树、茶树和菇构成的垂直结构使得三者能接受更多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B.该种植模式要定期除草,否则草本会跟菇竞争有机物而导致菇减产
C.果树、茶树和菇类各自占据的空间位置即为它们的生态位
D.不同果树搭配种植,可提高果园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4.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及跳蝻的种群密度都可用标记重捕法 ②在实验室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 ③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解释和预测 ④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 ⑤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5.现调查环湖地带的某种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目测该种植物分布较为稀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统计某一时期该种植物的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和减少样方数量来进行调查估算
C.应选用该种植物相对密集处进行取样
D.对该种植物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
6.千岛湖分布着众多岛屿,商陆是岛屿上的入侵植物,食果鸟取食商陆果肉有助于其种子繁殖和传播,研究发现周围空旷的岛屿被商陆入侵程度比周围密布小岛的岛屿更严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商陆、食果鸟等岛上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食果鸟对商陆的取食减缓了商陆入侵
C.若岛屿物种丰富度较高,商陆入侵程度较轻
D.食果鸟的活动范围可影响商陆在不同岛屿的入侵程度
7.荔枝蒂蛀虫会取食荔枝果实和花穗,给果农造成巨大损失,某荔枝果园在引入天敌某种蜘蛛后,荔枝蒂蛀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最可能为(  )
A. B.
C. D.
8.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结构仅需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
B.兔、鼠、植食性昆虫的食性相同,所处的生态位相同
C.图中的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D.狐狸在图示食物网中所处营养级有3种
9.为对水体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某研究团队在荆州长湖设置了1500m2水蕹菜(长在水中的空心菜)生物浮岛,对浮岛区域及对照区域的水体氮、磷含量,叶绿素a含量以及浮岛上水雍菜茎叶中的氮、磷和重金属含量等进行了持续检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检测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可反映水体中藻类的密度
B.水蕹菜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与无机盐
C.符合预期的结果是浮岛区氮、磷含量较对照区低,水雍菜中氮、磷含量降低
D.定期收割水蕹菜有利于去除污染,但收割的水蕹菜不适合投入农贸市场
10.“边缘效应”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群落的交互作用处,部分组分相互影响进而使群落发生变化的现象。科研团队在肇庆鼎湖山沿6米宽的盘山路某段做了样方调查,样地设置见左图,部分调查结果见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公路另一侧的坡下也应设置同样数量和长度的样带
B.离公路最近的A样带群落的演替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更多
C.离公路最近的A样带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边缘”处光照更多
D.离公路最远的D样带各植物的种群密度低于A样带
11.下图显示了不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适应的环境温度较低,丙适应的环境温度较高
B.若三种生物都是鸟类,甲、丙可能有迁徙行为
C.若三种生物都生活在海洋某一区域,乙可能生活在不同水层
D.若环境温度骤变,三种生物种群密度都会受影响,乙受影响最大
12.(2024·北京)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13.(2024·江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14.(2024·浙江)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15.(2024·河北)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16.(2024·湖南)土壤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统计土壤中某种纤毛虫的具体数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
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多样性及各目的种类数不断增加
C.调查期间土壤纤毛虫丰富度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D.退耕还林提高了纤毛虫的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7.(2023·浙江)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18.(2021·重庆)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19.(2022·广东)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
20.(2021·湖北)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21(课时P2T12)某学习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他们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某天共捕获306只鸟,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共捕获298只鸟,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次数 捕获鸟总数/只 灰喜鹊/只 画眉/只
第一次捕获 306 48(标记后放生) 37(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获 298 43(其中6只标记) 32(其中8只标记)
A.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
C.由于标记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画眉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22(课时P3T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其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种群时有下列情形:只有80%的种子能发育为成熟植株,每株植物平均产400粒种子。目前有a粒种子,则m年后种子数量为( )
A.0.8a·400m B.400a·0.8m C.a·320m D.320am
23(课时P3T7)东莞市强力推行截污、清淤、活源等措施,使同沙水库、马尾水库等湿地公园变得水清岸美,越来越多候鸟在此长时间停栖,其中包括了濒危鸟类——黑脸琵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候鸟密度显著增加,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通过建立某种候鸟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C.若被标记的鸟由于受到惊吓不易被捕捉,则计算出的种群数量会比实际数值小
D.通过人工辅助繁殖黑脸琵鹭再放生到野外湿地,可以提高它的环境容纳量
24(白卷T16)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图所示。在A~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B点到E点害虫的耐药性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B.D点是生物防治,A、B、C、E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25(课本P20T5)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 )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6.由于气候变化和工业污染等,广东某地的河涌和果园出现了河涌淤塞、果园减产、环境退化等问题。经过多年生态修复,现已被建成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垛基果林,成为受大众欢迎的湿地公园,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长期种植单一品种果树,果园中容易出现某些害虫爆发式增长,造成此现象的生物因素包括食物、_________等。为监测这些害虫的种群数量,在实践中常用___________法调查其虫卵的密度;一般在害虫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之前进行灭虫,效果最佳。
(2)修复过程中,用开挖沟渠的泥土堆积成垛基,在垛基上种植果树,逐渐形成稳定的垛基果林,这个过程发生了群落的________。垛基果林包含深水塘、浅滩、草地和果树区,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当果林枝叶密度过大时,管理人员会对果林进行适度疏伐,剪去部分枝叶。试分析这样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吸引更多的鸟类在该湿地公园栖居,请你为垛基果林设计一个种植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种植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孕育着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草原、湖泊都属于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其能量流动是沿着______________进行的。
(2)若随海拔的升高,生态系统的类型发生相应改变,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非生物环境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别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答出2点即可)。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_________(选填“较强”或“较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近年来,草原鼠害日益严重,不仅引发了草原的沙漠化,还威胁着草原生态和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草原上栖息着多种鼠类,研究人员为了解某草原的鼠害情况,对该草原鼠种群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在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调查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布氏田鼠,将捕获的布氏田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第二次捕获了52只布氏田鼠,其中有标记的个体13只。该草场中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只/hm2。布氏田鼠天性警觉,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
(2)调查草原盼鼠等地下鼠的种群密度常根据草原盼鼠等地下鼠具有推土丘的习性,选取样方并调查样方内土丘数,以此进一步统计草原盼鼠的种群密度。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常见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对草原上新发现的灰仓鼠种群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如下图),0-2年内种群增长曲线近于J形增长,该模型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____________。
29.MacArthur和Wilson(1967)从物种适应性出发,认为物种总是面对两个相互对立的进化途径,各自只能择其一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一种是高生育力但无亲代抚育(r选择);一种是低生育力但有亲代抚育(K选择)。Southwood(1974)用图解(如右下图)表述了它们的区别,图中横坐标为某物种在时间t的个体数量(Nt),纵坐标为时间t+1的个体数量(Nt+1),虚线(45°角)表示Nt+1/Nt=1。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当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初始阶段一般会出现较快增长,但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有限的,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____就会加剧,
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这种对种群数量调节的机制称为___________。
(2)K选择曲线与虚线有两个交点(X和S)。S处的两个收敛箭头表示个体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要趋向于S,故该点可视为种群的_______。
X处的两个发散箭头表示个体数量高于X时还可回升到S,但低于X时,则必然走向灭亡。据此解释目前地球上很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r选择生物的种群死亡率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K选择生物的种群死亡率主要是由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由此推测:细菌、昆虫及小型的哺乳动物如鼠类等,属于______选择。对于r选择物种来说,生物防治手段如天敌因素对控制种群数量所起的作用是______的(显著/不显著)。
参考答案
1-5ABDBA 6-10BADCD 11-15DBDBD 16-20CDCCD 21-25DCBAC
26(除特别说明,每空1分,共11分)
(1)天敌  样方  K/2 (2)次生演替  水平
(3)枝叶密度过大导致叶片相互遮挡阳光,降低果树的净光合产量(2分)(或枝叶密度过大遮挡阳光,抑制林下植被生长,降低果林的物种多样性)(答出其中1点即可)
(4)种植方案1:种植不同高度的乔木、灌木,林下种植草本植物。(2分)
设计依据:增加植被的垂直分层,为鸟类提供更多栖息空间和食物(2分)
种植方案2:种植更多不同种类的果树和植被。
设计依据:提高公园的物种多样性,为鸟类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
27(除特别说明,每空2分,共16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温度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物种组成不同、物种数目不同 水平
(4)较强 在生态系统交错区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对资源的争夺上,还体现在生态位和生存空间的竞争上
28(除特别说明,每空2分,共12分)
(1)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100(1分) 偏高(1分)
(2)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4)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29(除特别说明,每空2分,共11分)
(1)资源和空间等环境条件(2分) 种内竞争 (负)反馈
(2)环境容纳量(K值)
濒危动物属于K-选择种群,生育力低,当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就不可能再恢复,从而不可避免地继续下降,直到灭亡。(2分)
(3)r(2分) 不显著(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