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__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速记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__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速记清单

资源简介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速记清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内容
①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②经济路线: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③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平反冤假错案:按照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总结历史: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修订宪法:1982年底,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
(1)对内改革
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城市 ①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 ②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2)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沿海港口 城市等 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3)理论贡献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的加快推进(1992年后)
理论 突破 (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推进 改革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
深化 开放 (1)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2)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3.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进入21世纪)
理论 突破 (1)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2007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继续 深化 (1)中共十六大以后,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理论 形成 地位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7年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 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 人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 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时期 经济 科技
改革开放初期 (1978—1992年) (1)1984—1988年,经济加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1990年,“七五”计划(1986—1990年)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 (3)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 (1)183年,“银河一I”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日、计算机研制的空白 (2)1986年,开始实施863计划 (3)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4)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改革开放的 加快推进时期 (1992年后) (1)2000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主要任务完成,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抗洪抢险 (1998年)等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 取得巨大成就 (1)1999年,“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2)1999年“神威”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 (3)重大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
改革开放的 不断深化时期 (进入21世纪) (1)战胜非典疫情,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3)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4)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1)“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 步;“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2)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内涵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践 港、澳回归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治理 (1)中央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 (2)2003年,一系列协议的签署,促进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货物、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深化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 (3)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扩大人民币在香港、澳门业务,推动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 (4)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显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强大生命力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1992年 “九二共识”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1993年 汪辜会谈:标志两岸关系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2005年 《反分裂国家法》通过,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2008年 两岸“三通”迈开实质性步伐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0世纪 80年代后) 目的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政策 调整 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论断 (1)中国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 (2)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 (3)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 (4)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借口,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
成就 (1)1978年8月,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2)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4)到1992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54个
意义 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
20世纪 90年代 成就 (1)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 (2)中美双边关系:在斗争中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3)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4)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5)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意义 世纪之交,我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进入 21世纪 特点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布局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成就 (1)大国关系: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 (2)周边关系:取得突破(同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3)中欧关系:2003年,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5)2009年开始,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增强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6)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