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速记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速记清单

资源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速记清单】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三国两晋与南朝
(1)政权更迭
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②西晋
建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灭亡 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③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④南朝:420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南朝;东晋、南朝与北朝对峙中处于劣势。
(2)士族兴起
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3)江南的开发
①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影响: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①政权范围: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些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②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中原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族差异慢慢缩小。
③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氏族建立的前秦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
①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③政权更迭: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隋朝兴亡
(1)政权更迭
①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②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③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建设:
①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
②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盛世
唐太宗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②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③政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 ①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文化上,大兴文治;④军事上,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唐朝盛世的民族关系
①概况
方位 少数民族 概况
西北 突厥 ·兴衰: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灭亡: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管理:唐朝中央政府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北方 回纥 ·兴起:7世纪初,谢牧在色楞格河一带 ·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西南 吐蕃 ·统一: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会盟: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
南诏 南诏王多经唐朝加封:遗子弟入唐学习
东北 靺鞨 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 ②边疆形势紧张;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概况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影响 唐朝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①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②爆发:875年黄巢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5)五代十国
①五代十国: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称为“五代”。
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和山西的北汉,称为“十国”。
②后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基。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
1.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②创立:曹魏时期,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③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④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只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内容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影响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三省六部制
(1)历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②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③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名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职能: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黄帝的诏令;
②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3.赋税制度
(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①内容:赋税征收对象为成年男子。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②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背景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实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 (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思想活跃: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表现
魏晋南北朝 (1)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2)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 (1)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3)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2.曲折: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
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化碰撞:文学艺术
1.文学
(1)自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艺术
(1)书法:东晋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唐代的颜真卿和柳公权。
(2)绘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唐代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3)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世界前列:科技创新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到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的佛经、日历等书籍
火药 (1)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配方。(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1)孙思邈完成《千金方》;(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
(1)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一些中国名僧也西行取经,如东晋的法显、唐朝贞观年间的玄奘。
(2)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
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