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课堂导入】
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妞妞合唱团”演唱的《玉盘》,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
这首充满童趣的歌曲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纯净嗓音,更传达了一个关于向月而行的梦想。无论是歌词的意象还是音乐的编排,都深深打动了每一个收看春晚的观众。
歌曲改编自四川原创歌曲《问月》,创作者谭淇尹将电子乐与民族音乐相结合,融入了四川本地传统乐器如口弦和彝族打击乐器,既展现了民族韵味,又赋予了歌曲现代感。
2024-2025学年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议学情景】
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除了彝族外,你还能说出哪些民族?
维吾尔族
回族
蒙古族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凝聚在一起的56个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民族!
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中华民族
多元
一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知识讲授】
1.我国的民族概况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
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知识讲授】
①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2、我国民族格局最重要的特点:
多元
一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
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知识讲授】
3.中华民族形成渊源:各族人民的贡献
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
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知识讲授】
3、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
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4、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自治权=国家主权吗?
不是,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我国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知识拓展】
项目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目的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 ,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 。 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结合。 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赋予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制度。
适用区域 省、市、县、乡等 适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适用港澳台等地区
自治程度 / 自治程度低于特别行政区 自治程度较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三种行政区域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知识讲授】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新型民族关系: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在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
少数民族面貌
民族地区面貌
民族关系面貌
中华民族面貌
注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建立,要巩固和发展
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议学情景】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在雪域高原
结合教材和视频,思考我国民族关系为什么好?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知识讲授】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平等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
民族团结
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知识讲授】
民族关系 民族方针 侧重点 关键词
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民族平等 权利和义务的平等 “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
民族团结 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和睦”“合作”“共同奋斗” “反对民族分裂”“相互离不开”等
各民族 共同繁荣   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大财政对民族地区的支持” “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注意:区分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材料一:西双版纳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1988年1月1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公布实施,从制度上保障了西双版纳各族群众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保障了各族群众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
材料二: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目前,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少数民族聚居人口的多少、面积的大小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行政地位分别相当于省、市和县。
在中国,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宪法,国家在西双版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依法保障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政治权利。
【议学任务】
请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地位是什么?
自治机关哪些?
3.自治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议学情景】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知识讲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含义
(2)内容
前提和基础
≠居住
一定的自治权≠高度自治权
前提和基础:
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
核心内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无自治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不含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
自治机关双重身份
既是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
以下材料体现了西双版纳有哪些自治权?
1988年1月1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公布实施,保障了各族群众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西双版纳国税局紧紧抓住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赋予的特殊税权,对农牧民在农牧区取得的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
依法管理地方财政、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西双版纳自治州组织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管理和监督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还将泼水节等传统节日列入了西双版纳节假日。
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教、科、文、卫事业…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知识讲授】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为什么
我国的国体决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必要性
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现实情况),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社会和政治基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要性
①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优越性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美国频频炒作所谓涉疆问题,称中国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通过虚假指控和夸大叙事,试图将涉疆议题变为对华政治博弈的战略工具。
2024年11月28日,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优衣库不使用来自中国新疆地区的棉花。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024年11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新疆地区的棉花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之一,希望有关企业能够排除政治压力和不良干扰,独立自主地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商业决策。
思考: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内政的干涉和对我国民族进行的分裂活动,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
【议学情景】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知识讲授】
①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5、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我国五大宗教:
中国现有宗教信徒1亿多人。
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
各种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
宗教团体3千多个,宗教院校74所。
当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宗教界人士有17000余人。
佛 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道 教
天主教
【议学情景】
结合视频,解读我国宗教的本质和宗教政策。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知识讲授】
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知识讲授】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信与不信: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种类: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派别: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时间: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相关链接: 邪教不是宗教
邪教不是宗教。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主要特征: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取钱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
B:国家的态度:取缔、严惩
A:邪教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理解我国宗教政策
政策 易混点 明确侧重点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不是鼓励公民信教,不是反对公民信教 侧重自由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强调规范宗教活动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不是要阻止宗教领域的对外交往 宗教事务不受外来干涉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不是说宗教没有消极作用 引导宗教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知识·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
行政区域类型划分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方针
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
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意义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原因、含义
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
前提和基础
地位、作用、要求
增强及时回顾意识 提高复习巩固效率
课后:1.完成课后巩固训练
2.回扣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