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十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速记清单】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选拔时期 主要选拔方式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 采用荐举制、军功爵制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两汉 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和征辟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资品,吏部以此授官隋唐 科 举 制 分科考试,分制举和常举两宋 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元朝 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科举时断时续明清 考试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管理时期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秦汉 上计制 (1)中央: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2)地方: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隋唐 (1)由吏部负责 (2)唐朝以德和才为考核标准 (1)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 (2)唐朝,道为地方监察区两宋 制定严格标准 (1)台谏合一 (2)设路为地方监察区元朝 元朝科举制度(文科考核+武科考核) 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 考满和考察 都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封还驳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品级低,权力大)清朝 京课,包括京察和大计 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派御史巡按各省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政治原因:近代欧美选官制度的弊端17一18世纪,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任免权。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政党分肥制”。这种瓜分国家权力的做法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2.经济原因:近代社会对官僚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3.社会因素: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4.直接原因:1854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英国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无能,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近代西方文官的概念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2.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18世纪初 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初 英国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 官员分为两类: ①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 ②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1855年 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 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一)特点:1.考试选拔;2.中立原则;3.政府部长等政务官员负责制定政策,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4.只要没有严重过错,可任职到退休;5.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二)影响1.积极: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使官员的任用和管理更加制度化,更加公开透明。2.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也越来越多,工作上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变化2.选官制度改革时间 改革内容1901 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成绩优秀者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5 (1)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2)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2.公务员制度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