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速记清单】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背景:形势动荡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矛盾激化 英德矛盾(欧洲、世界)、法德矛盾(领土争端、北非)、德俄矛盾(贸易摩擦)、奥与俄矛盾(巴尔干——“火药桶”)军事集团 “同盟国”——德奥意“协约国”——英法俄2.一战的爆发(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3)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欧洲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2.西线是决定性战场。3.进程进程 1914—1915年 (1)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的破产;(2)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1915—1916年 (1)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使双方伤亡惨重;(2)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7—1918年 (1)美国和中国参战;(2)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结果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1919年巴黎和会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国际条约;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缔结《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性质 全球范围内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2.国际联盟(1)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3)评价①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②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列宁主义的形成1.条件(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5)思想:1900,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2.标志: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其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3.内容(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1)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2)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二、十月革命的胜利背景 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处于次要地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过程 占领东宫 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成立政权 1917年11月8日全国工兵代表苏维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3)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3)内容: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4)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时间 1921年3月内容 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苏联模式”(1)措施: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结果: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3)特点①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4)评价积极性 ①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性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1.背景: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2.概况东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东南亚 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尼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反英法占领的斗争南亚 印度甘地和国大党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非暴力不合作活动第一阶段(1920—1922年) (1)起因:阿姆利则惨案 (2)措施: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第二阶段(1930—1934年) (1)斗争要求: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 (2)结果: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引发了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第三阶段(1940—1942年) (1)斗争要求: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2)结果: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埃及的斗争第一阶段 (1)领导: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2)结果: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第二阶段 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第三阶段 华夫脱党进行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摩洛哥里夫地区的反抗斗争: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3.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1935—1941年):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 共产党领导工人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智利 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结果: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措施: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四、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一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1)建立国家 概况意大利 ①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②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反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2)基本特征①极端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②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2)过程①亚洲: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②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意大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3.绥靖政策(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3)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总体历程: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2.具体过程局部爆发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作战规模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争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场,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战争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1)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2)主要内容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⑤成立联合国。(3)评价①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②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成立联合国(1)时间:1945年10月24日。(2)性质: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4)决议原则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②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③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3.国际格局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