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十一 政治制度【速记清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2.商朝(1)实行内外服制。(2)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时期(1)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分封制: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②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2)原始民主传统:商周政体中,君主权力并不绝对,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国家遇到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影响朝政,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4.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政治变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3.郡县制(1)两汉时期4.文书制度(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确保政令能够送达各地。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1)两汉时期(2)隋唐时期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①汉朝:a.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b.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②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强干弱枝的局面。③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2)隋唐时期:①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②唐朝:沿用隋制。把全国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3)宋元明清宋 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 行省演变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制明 明初废行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割其权力;后又向各省派巡抚、巡按;形成省、府、县三级制清 清承明制,巡抚为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省、府、县三级制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希腊1.雅典——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1949—1956年)概况公民大会 (1)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2)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 (1)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2)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 (1)大部分由抽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 (2)受监督,随时可被罢免和审判公民法庭 (1)主要司法机关 (2)公民陪审员达6000人之众,组成法庭审理案件2.斯巴达——寡头政治概况公民大会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王位世袭,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长老会 议员30人,终身任职监察官 (1)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连任 (2)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二)罗马1.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制概况执政官 (1)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两人,一年一任 (2)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元老院 (1)由卸任的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2)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其行动公民大会 (1)最高权力机关,但受高级官员和元老院限制 (2)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2.罗马帝国——独裁统治概况皇帝(元首) 掌控国家权力,是最高立法者、最高法官军队 议员30人,终身任职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中古西欧国家的特征: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存。2.政治制度英国一一议会君主制度 法国——等级君主制形成 13世纪初,《大宪章》签署;13世纪中后期,多次召开议会;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 14世纪初,三级会议召开主要内容 (1)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支持 (2)议会向国王请愿要求改善统治 王权借助三级会议实施统治影响 议会权力逐渐增强 强化王权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形式国家 制度 概况英国 君主立宪制 (1)17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2)18世纪,逐渐形成内阁制度。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美国 总统共和制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2)1787年制定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法国 议会共和制 (1)1792年,首次建立共和国 (2)1870年,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 (3)经过数年动荡,确立共和制2.评价(1)积极性: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2)局限性: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等。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时期 概况土地革命时期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全面抗战时期 建设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一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固封建,促富强)背景 (1)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 (2)北部边境常受到游牧民族袭扰 (3)庆历新政失败措施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影响 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最终被废止4.明朝张居正改革(维封建,缓危机)背景 (1)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加深 (2)1572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措施 (1)政治: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2)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影响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年)(1)内容: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2)结果: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1976年)(1)良好开端: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2)挫折: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3)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新时期(1978.12—2012.11)(1)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4.新时代(2012.11—至今)(1)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2017 年,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3)意义: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