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速记清单】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爆发原因①深刻根源: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②基础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③根本原因:二战后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4)主要表现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 1949年4月,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华约”2.两极格局(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1)呈现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2)典型事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2.多极力量的成长(1)表现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追求“政治大国”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 “两弹一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2)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时期 特征 苏联 美国20世纪70年代 日趋紧张 苏联入侵阿富汗 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 走向缓和 美苏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苏联从阿富汗撤军;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2.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标志:苏联解体。(3)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国家的宏观调控(1)加强国家干预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特点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措施 ①加大政府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结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速度较快(2)减少国家干预①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②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加强国际协调①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②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①就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②“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①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②影响: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③调整:20世纪70年代,减少福利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2)社会运动的兴起①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②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苏联发展、改革与解体①成就: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②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1)赫鲁晓夫改革时间 1953—1964年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收购制 ③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评价 进步性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就局限性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2)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 1964—1982年内容 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重点发展军事工业评价 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 1985—1991年内容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评价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最终造成苏联的分裂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建设: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改革①南斯拉夫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其他国家:曾取得显著成效,但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3)剧变: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4年通过了宪法。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虽经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强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 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的民族独立(1)概况: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2)影响: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2.非洲的民族独立(1)概况: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2)独立: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20世纪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1)古巴:1959年,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2)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1.亚洲(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新兴工业化国家。(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2.非洲:各国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调整,90年代中期又开始增长。3.拉丁美洲: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1.面临的具体问题及解决途径大洲 面临问题 调整及结果亚洲 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促使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拉丁美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经过改革,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非洲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2.面临的共同挑战(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2)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3)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4)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