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晋青宁四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大联考政治试卷(PDF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晋青宁四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大联考政治试卷(PDF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一2025学年(下)高三第一次四省联考
思想政治
若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策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
这种武器的人一现在的工人,即无产者”。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亲手培养出了自己的掘墓人一无产阶级
③没有外力作用资本主义的瓦解难以实现
④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纯粹的自然进化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2024年12月4日召开的信息支援部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
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要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强化使
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夯实部队基础,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信息支援部队,推动我
军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跨越发展。习近平强军思想
①为我军始终在党的旗帜下履行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④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某村实行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将村民投工投劳、诚实守信等生产生活各类表现量化为
积分,年底统一进行集体利益所得分红;同时,实行“三屋同治”,构建“党小组牵头引领、理
事会商议治理、合作社发展产业”立体化治理格局。这个昔日的省级特困村,如今成为响当
思想政治试题第1页(共8页)
当的美丽脱贫致富村。该村能够成功在于
①多元主体共建,不断丰富基层治理内涵
②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④贯彻群众路线,提高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要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
机结合,充分发辉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慈、凝聚
力量。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某班同学在团会活动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重要论述,分享了他们对人民政协的理
解。以下几位同学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共同执政写华章
②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切实履行国家职能
③发挥统一战线组织的功能,协力同心共商国是
④践行协商民主,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年底,中央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全面部署,随着一项项措施先后落地,改革
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2024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法,总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将改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
②彰显了改革与法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③体现改革是法治的保障,法治是改革的动力
④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来,国家把澳门作为掌上明珠,始终是澳门保持繁
荣稳定的最坚强后盾,始终为澳门发展提供最大机遇。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祖国内地
的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区历届政府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
面,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材料表明
①“爱国者治澳”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
②“一国两制”是澳门繁荣稳定最佳制度安排
③澳门特别行政区严格贯彻落实高度自治方针
④中央全面管治权和澳门高度自治权是统一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想政治试题
第2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
2024—2025 学年(下)高三第一次四省联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 6000—5000 年的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稻米;河南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中浮
选出数粒炭化稻米、加工脱壳的粳米;此外郑州大河村、渑池仰韶村的遗址也都发现了稻作
遗存。这可用来说明
A.原始手工业开始出现 B.区域间存在着文化交流
C.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中原地区水稻种植发达
2.表 1 为《后汉书》中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
表 1
《第五伦传》 伦后为乡啬夫,平徭赋,理怨结,得人欢心
爰延,字季平,陈留外黄人也……后令史昭以为乡啬夫,仁化大行,人
《爰延传》
但闻啬夫,不知郡县
《爰延传》 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
A.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B.地方权力增强威胁中央
C.儒家思想指导着国家治理 D.啬夫负有基层治理职能
3.《魏书》记载,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 年),“南土未宾,世祖亲驾……略地至于陈汝,淮
北之民诣军降者七千余户,迁之于兖豫之南,置淮阳郡以抚之,拜(李)祥为太守,加绥远将
军。流民归之者万余家,劝课农桑,百姓安业”。上述现象
A.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B.反映了社会矛盾尖锐
C.加剧了地主兼并土地 D.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
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 8页)
4.宋元时期,“平话”崛起,所谓“平话”就是现在所说的讲史话本,只说不唱。宋元讲史话
本的代表作有《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图 1)
等。宋元“平话”的崛起
A.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B.表明文学中反专制倾向出现
C.反映了市民文化诉求增强 D.标志着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5.明洪武二年(1369 年)赐爪哇国书曰:“朕奉天命已主中国,恐遐迩未闻,故专报王知之……
颁去《大统历》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俾爪哇之民安于生理,王亦永保禄
位,福及子孙。”由此可见,洪武帝意在
A.促使明朝历法通行世界 B.贯彻推行朝贡外交体制
C.确立明朝国际合法地位 D.维系两国友好外交关系
6.表 2 为 1897—1900 年中国杭州关出口大宗商品货值及比重情况(单位:海关两)。这折射出当
时中国
表 2
生丝 绸缎 绿茶 扇 棉花
年份 出口总值
货值(比重) 货值(比重) 货值(比重) 货值(比重) 货值(比重)
729 960 802 300 4 267869 193524 3 578
1897 年 6 169 372
(11.8%) (13%) (69.2%) (3.1%) (0.1%)
634 210 1 935 540 1921 935 70 418 9796
1898 年 5 033 245
(12.6%) (38.5%) (38.2%) (1.4%) (0.2%)
1 111 842 2516028 1 833 472 101 208 138 083
1899 年 6402552
(17.4%) (39.3%) (28.6%) (1.6%) (2.2%)
229 626 1 580571 1.859 383 186376 32 209
1900 年 4 785 371
(4.8%) (33%) (38.9%) (3.9%) (0.7%)
A.工业化发展水平低 B.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D.自主调整税率权力丧失
历史试题 第 2页(共 8 页)
7.图 2 是近代一报刊的社论标题(部分)。这些社论发表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1943 年元旦,聂荣臻在社论《为 1943 年打败日寇而斗争》中提出,我们的斗争口号由“长期
坚持,长期苦战”改为“迅速打败希特勒,1943 年打败日本”,强调“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是没有问题的,中国战胜日本也是没有问题的”。该判断主要基于
A.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毛泽东提出“持久战”思想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
9.1959 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规定西藏各级学校要开设体育课以及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积极
倡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运动。民主改革后,体育课成为政府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程。这表明
A.发展体育事业成为西藏的中心工作 B.政府重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C.和平解放助推民族区域自治的建立 D.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了弘扬
10.1993 年 5 月开始,中国 90%以上的县(市)放开了粮油销售价格,并先后放开了钢铁产品及部分
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国家定价的比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只占 5%,一大批区域性的农副产
品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相继建立。这主要得益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D.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的逐渐形成
11.121 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哈德良自罗马动身巡游了整个帝国,随行的不是皇家的华贵行列,而
是专家、建筑家、营造者、工程师和艺术家。史家曾评论哈德良:“他喜欢统治世界,也喜欢
环游世界。”由此可知,哈德良的“环游”
A.显示出其对外征服的野心 B.使得罗马疆域地跨欧亚非三洲
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D.推动了罗马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2.11 世纪晚期,西欧佛兰德斯地区的一名骑士因在市集上复仇闹事被一位伯爵活活扔进沸水里;
法王路易六世(1108—1137 年在位)将大量时间花在镇压那些掠夺商人的人身上。这
A.抑制了城市自治 B.助推了商品经济活跃
C.强化了专制王权 D.增强了民族国家意识
历史试题 第 3 页(共 8页)
13、达·芬奇认为,凡是不由经验即一切可靠性之父所产生的科学,凡是不以明显的经验来结
束的科学,也就是说,凡是在开端、中途和终结这三个阶段上都没有通过任何一个感官的科
学,都是空洞的、极端错误的。这一认识
A.开启了欧洲理性主义的传统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重大成果 D.以人作为审视世界的尺度
14.1791 年,秘鲁人比斯卡多—古斯曼在《致西班牙美洲人的信》中提到:“保护人身和财产的
自然权利,特别是人身和财产的自由和安全,乃为整个人类社会之基石”,“自然、理性和
正义已经确定要把我们从这种暴虐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旨在
A.唤醒拉美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B.借鉴西欧文化构建民主国家
C.争取人民巩固民族革命成果 D.传播启蒙思想促进民智开启
15.有学者这样论述 19 世纪中期的英国:广大民众举止得体,公开拥戴君主制。有产阶级成员对
自己感到庆幸,19 世纪 40 年代的紧张、一触即发的革命气氛,在 19 世纪 50 年代转为平
静,到 19 世纪 60 年代社会气氛已经变得非常自信。该论述主要基于,当时英国
A.议会改革推进政治的包容性提升 B.君主立宪政体得到了完善
C.工业革命完成社会财富大幅增加 D.福利制度的建设成效显著
16.图 3 为 1946 年 3 月英国人创作的漫画《铁幕下的窥视》。漫画中欧洲被一道铁幕隔断,但
丘吉尔却在窥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他自己身后毫无建树的西欧与苏联的建设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该漫画意在
A.批评英国的冷战政策 B.赞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C.讽刺西方的偷窥行为 D.揭示冷战序幕已经拉开
历史试题 第 4 页(共 8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子路、子贡对管仲颇有微词。“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
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
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
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站在华夏文明的高度,充分肯
定了管仲对于华夏文明的历史功绩。
——摘编自许春华《孔子的文明观》
材料二 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决非自我禁锢的系统。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
介,中华各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相激相荡,中国文化因此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的角度,说明管仲对华夏文明的“历史功绩”。(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简述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6 分)
历史试题 第 5 页(共 8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政府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历次机构
改革是在多重力量驱动下展开的。
表 3 1982—2013 年中国政府机构改革
1982 年 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年轻化、知识化
1988 年 着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为以间接管理为主
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对企业的直接1993 年
管理,把属于企业的权力放给企业
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将行政管理
1998 年
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推进流通体制
2003 年
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2008 年 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和深化
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
2013 年
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
——摘编自吕志奎、曾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创新路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82——2013 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特征。(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82—2013 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驱动力。(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1955 年,法国议员欧贝尔提出可以在发展农业同时发展旅游业,从国家、地区角度在
资金上支持乡村住宿改建。该议题得到法国东南部地区政府的支持,他们建造便宜的住宿设
施,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让经济日渐富裕家庭参
与旅游。当时法国休假制度形成以周末旅游为主体的旅游需求,因而到附近乡村旅游成为主
要旅游方式。现代乡村旅游在法国兴起。法国现代乡村旅游以为本国民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健
身环境为首要目的,约 77%的游客住宿在别墅、父母和朋友家。2000—2006 年,法国用于帮
助乡村旅游的资金达 5 300 万欧元。2003 年,法国还成立部际小组,开始在全国规划自行车
道和绿色道路。
——摘编自刘海鸿《乡村旅游: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现代乡村旅游兴起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现代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意义。(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表 4
1894—1895 年中华民族觉醒,“中华民族复兴”的观念萌生
1915 年 民族复兴的话语进一步发酵,“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初具雏形
1931 年 民族复兴思想蓬勃兴起
1937 年 中华民族空前觉醒,民族复兴思潮持续发展并不断深化、不断高涨
1945 年 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向下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民族复兴”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
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严密)
历史试题 第 8 页(共 8 页)
天一大联考
2024—2025 学年(下)高三第一次四省联考
历史·答案
1~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
1.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以遗址中的稻作遗存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
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可知,距今约 6000—5000 年的陕西华县、河南三门峡、郑州等地的先民已种植水稻,说明水稻
在北方扩展,区域间存在文化交流,B 项正确。仅凭材料中“加工脱壳的粳米”不能说明原始手工业开始出现,排
除 A 项;C 项“形成”夸大了稻米和稻作遗存发现的影响,排除;仅凭稻米和稻作遗存的发现,并不能说明“中原
地区水稻种植发达”,且 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以《后汉书》的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
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乡设啬夫,掌狱讼、赋税。由材料中“啬夫,平徭赋,理怨结”“人但闻
啬夫,不知郡县”“私赋民钱”可知,啬夫辅助官府征召徭役、征收赋税、处理乡间民众怨结,这些是基层治理的
职能,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啬夫的职责,未体现豪强地主与国家对人口的争夺,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
权力增强,排除 B 项;“儒家思想指导着国家治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
3.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以《魏书》有关北魏地方治理的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政府将淮北之民迁到兖豫之南,使该地区的劳动力增加,且设官进行管理,劝课
农桑,使百姓安业,推动了该区域经济发展,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 B 项;北魏实行均田制,
土地国有,抑制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排除 C 项;材料现象不是促进少数民族汉化的措施,排除 D 项。
4.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以宋元“平话”的崛起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
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的“平话”是讲史话本,“平话”崛起体现了市民阶层文化诉求增强,也迎合了
这一诉求,C 项正确。《水浒传》等小说开创了章回体小说的写作体裁,A项错误;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反对专制
的倾向,排除 B 项;“平话”与戏曲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娱乐方式,D 项错误。
5.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以明朝赐给爪哇的国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
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由材料中“朕奉天命已主中国”“颁去《大统历》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可知,明朝建
立后,通过向爪哇国颁赐国书,明确明王朝统治是天命所归,以此确立明王朝的国际合法地位,C 项正确。A、B、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 1 —
6.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以 1897—1900 年杭州关出口大宗商品货值及比重情况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
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由材料信息可知,1897—1900 年杭州关出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生丝、绸缎、绿茶等传统农产品和初
级加工产品,且比重较大,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仍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导,工业发
展程度不高,A项正确。仅从杭州关出口商品的情况不能得出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排除 B项;材
料体现的是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占主导,经济结构不合理,排除 C 项;材料并未涉及商品税率问题,不能体
现关税自主权力的丧失,排除 D项。
7.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以近代一报刊的部分社论标题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材料中“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热河华北”“献给江西省第二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开
展查田运动”表明,这些社论发表于土地革命时期,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8.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以社论《为 1943 年打败日寇而斗争》中的判断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
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斗争口号改为“迅速打败希特勒,1943 年打败日本”以及“整个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 1942 年 1 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及此后同盟国协同作战的形势密切相关,D
项正确。该判断是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937 年 9 月,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正式形成,排除 B项;1938 年 5 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持久战”的思想,排除 C项。
9.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以西藏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可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要求学校“开设体育课”“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后“体育
课成为政府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程”,这使学校的体育教育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
现了政府对学生体质增强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西藏的中心工作是发展体育事业,排除 A项;民族
区域自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已开始实践,C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学校开设体育课及开展体育活动,不能体现对
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D项错误。
10.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以中国 1993 年 5 月开始的改革措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由材料中“1993 年 5 月”“中国 90%以上的县(市)放开了粮油销售价格”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这些措施均具有市场经济的性质,这主要得益于中共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C 项正确。20 世纪 80 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开始,排除 A 项;B 项是 1978 年十一届三
中全会上的决定,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D项错误。
11.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以哈德良巡游罗马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由材料中“随行的……是专家、建筑家、营造者、工程师和艺术家”可知,哈德良把古罗马文化传
播到帝国统治区域内,同时也接触、学习了其他区域文化,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在哈德良

— 2 —
前,罗马就已经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B 项排除;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才开始有了真正的联
系,C项排除。
12.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以欧洲封建领主对商人和商业的保护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可知,11 世纪晚期至 12 世纪早期,欧洲不同地区均出现了封建领主保护商业发展的现
象,这推动了当时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发展,B 项正确。A、C、D三项夸大了封建领主对商业和商人的保护对于
城市自治、专制王权、民族国家意识的影响,均排除。
13.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以达·芬奇的认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可知,达·芬奇强调科学要基于人的感官,这是以人作为审视世界的尺度,D 项正确。古
希腊时期,欧洲已产生理性主义思想,排除 A项;B项夸大了达·芬奇认识的影响,排除;近代科学革命发生
在 16—17 世纪,而达·芬奇是文艺复兴前期的代表人物,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4.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以《致西班牙美洲人的信》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材料中“1791 年”“西班牙美洲人”“人身和财产的自然权利”“自然、理性和正义”“要把我
们从这种暴虐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表明,比斯卡多—古斯曼借助启蒙思想来唤醒拉美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
治,赢得民族独立,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15.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以学者对 19 世纪中期英国的论述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由材料时间“19 世纪中期”以及学者的论述可知,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社会财富急
剧增加,国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民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对国家的信心增强,C项正确。历史唯物主义强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B两项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均排除;D项发生在二战后,排除。
16.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以漫画《铁幕下的窥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46 年,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主张对抗社会主义国家,这
种对抗导致了漫画中欧洲被一道铁幕隔断,但丘吉尔却在窥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自己身后毫无建树的西
欧与苏联的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批评了英国的冷战政策,A项正确。苏联的建设与西欧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体现了该漫画对冷战政策的抨击,苏联的建设只是用来作对比的一部分,排除 B 项;讽刺偷窥行为只是
表象,排除 C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D 项。
17.命题透析 本题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
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 (1)历史功绩:维系了华夏文明的纯粹性(或“避免了被发左衽”);维护了华夏文明的统一性(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对华夏文明有匡正之功(或“民到于今受其赐”,或使华夏文明能够利泽天下
百姓)。(6 分,言之成理即可)
— 3 —
(2)示例 1:
认识: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说明: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
中国,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到宋明时期,形成宋明理学。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新知
识,近代西学在中国一定范围内传播,丰富了中华文化。
总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以外来文化为补充,不断发展,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6 分,言之
成理即可)
示例 2:
认识:中华文化在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得到发展。(6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3:
认识: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6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8.命题透析 本题以 1982—2013 年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
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 (1)特征:着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多重力量驱动;逐步推进;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目
的;涉及面广;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8 分,言之成理即可)
(2)驱动力:经济转型(或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转型(或从传统农业社会转
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城市社会);政治转型(或从传统封闭政治转向现代开放政治);技术转型(或从
手工作坊转向现代信息网络技术)。(6 分,言之成理即可)
19.命题透析 本题以法国现代乡村旅游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
探究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 (1)背景:乡村环境的改善;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闲暇时间和旅游机会增加;人们对乡村
生活的向往。(6 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政府支持;出发点是为民众提供良好休闲健身环境;以非商业经营为主。(4分,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的开发。(4 分,言之
成理即可)
20.命题透析 本题以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
究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 示例:
论题: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而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刺激着“中
华民族复兴”观念的产生与发展。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有识之士意识到实现中华民族富强的紧迫性,“中华民族复兴”观念随之萌生;1915
年,虽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但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使中华民族的危机有增无
减,社会层面的爱国运动也日益频繁,民族复兴的话语进一步发酵;1931—1937 年,日本对中国由局部侵略
发展到全面侵略,伴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局面下,中华民族
空前觉醒、民族意识不断强化,民族复兴的思潮也不断深化、不断高涨。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而不断深化。
(12 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4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