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考热点十四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秩序的演变【考向1】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与世界经济新趋势【真题透视·风向标】典例1(2024·山东等级考·T14)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 )年份 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1935 135 1011940 122 2211945 147 2221950 190 354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审·考题典例2(2023·广东选择考·T16)针对图3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审·考题(1)定时空:1978—1982年,西方七国(2)抓关键:西方七国应对1978—1982年消费品价格变化的措施(3)明选项:选项 判断 理由A 正确 据图表信息,1978—1982年消费品价格增长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上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失业率则逐渐攀升,符合“滞胀危机”中“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的特点,为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通过减少国家干预和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缓解经济危机B 干扰 70年代初,美元与黄金无法固定等价兑换,实际上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C 干扰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逐渐进入了高潮D 干扰 减少国家干预并不是否定国家干预,而是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这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截然不同精要阐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时间 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14-16 世纪 资本主义 萌芽 (1)政治: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冲击封建专制制度;(2)经济:世界从分散到整体,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始;(3)思想:人文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爆发17-18 世纪中期 资本原始 积累 (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英、美确立民主体制;(2)经济:早期殖民扩张;(3)思想:人文主义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18世纪中 期-19世 纪中期 自由资本 主义 (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2)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变革;(3)思想:启蒙运动,自由、平等、人权思想传播19世纪中 期-20世 纪40年代 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 (1)政治:帝国主义的扩张加剧。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兴起;(2)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3)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无产阶级思想成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20世纪40 年代至今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1)政治:从两极对抗到多极化加强,实行社会福利制度;(2)经济:国家干预、国际协调、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3)思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实行和平演变,现代主义发展【双标演练·提素养】真题回放1.(2024·全国新课标卷·T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A)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2.(2024·湖北选择考·T15)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B)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3.(2023·山东等级考·T15)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D)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4.(2023·浙江6月选考·T15)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D)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新题预测1.(★★)《漫长的20世纪》指出: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C)A.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B.建立“福利国家”C.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D.发展“混合经济”2.(★★★)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保护主义抬头,其国际贸易政策在此时期充满摇摆性和矛盾性,即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交替运用。这一现象反映了 (B)A.世界贸易组织作用受限B.美国经济的“滞胀”C.保护主义思潮占据上风D.全球贸易无序竞争4.(★★★★)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下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D)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5.(★★★★)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B)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考向2】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秩序【真题透视·风向标】典例(2023·北京等级考·T15)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 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A.托管制度B.“大国一致”的原则C.安理会投票程序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审·考题(1)定时空: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 522号决议(2)抓关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3)明选项:选项 判断 理由A 干扰 托管制度指联合国把某些殖民地交付一国或数国,或由联合国本身管理或监督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B 干扰 “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C 干扰 安理会投票程序是联合国内部的一种投票机制,与材料主旨无关D 正确 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精要阐释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角度 具体阐释不 同 点 性质 (1)前者具有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性质;(2)后者具有反法西斯及实行民主政治、大国称霸的性质反映的 矛盾 (1)前者反映了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2)后者反映了美苏在全球各地的角逐影响 (1)前者影响时间相对较短,范围相对较小(在局部地区);(2)后者相对较长,范围相对较广瓦解 方式 (1)前者是伴随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2)后者是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瓦解相 同 点 (1)背景:都是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格局;(2)产生方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相互妥协的产物【双标演练·提素养】真题回放1.(2022·海南等级考·T13)下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B)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B.意识形态的斗争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D.冷战对峙的加剧2.(2022·江苏选择考·T16)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B)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3.(2022·广东选择考·T16)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C)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新题预测1.(★★)下图是1945年创作的时政漫画《碎片的麻烦》。画面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站在铺有欧洲地图的桌前正在玩着一场拼图游戏。该漫画 (D)A.展现了开罗国际会议的全貌B.凸显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C.体现了两大阵营激烈的较量D.反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实质2.(★★★)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D)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B.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C.确立了美国世界格局的主导地位D.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规定恢复奥地利主权、独立和1938年1月的边界;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并或缔结任何同盟。对奥和约的签订(C)A.顺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B.推动了“华约”组织的建立C.缓和了紧张的世界局势D.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基础4.(★★★★) 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原则,国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具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主要责任,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否决权。这一变化 (D)A.有效避免了战争与冲突B.放弃了集体安全原则C.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D.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5.(★★★★)《联合国宪章》中规定:“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这些规定 (A)A.有利于建立和平的国际秩序B.延续了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C.维持了冷战时期的强权政治D.突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考向3】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真题透视·风向标】典例1(2023·湖北选择考·T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 国别 贷款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 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审·考题(1)定时空:1946年6月25日至1949年6月底(2)抓关键: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贷款审批情况(3)明选项:选项 判断 理由A 干扰 马歇尔计划是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与材料内容无关,逻辑推理错误B 干扰 成功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是西欧资本主义性质的发达国家C 正确 由材料信息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国家有限,且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世界银行成立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D 干扰 世界银行是全球性国际组织,而非地域性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不能偷换概念精要阐释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要点 具体阐释积极 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规则 (2)客观上促进经济与科技进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消极 影响 (1)霸权主义: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国家分裂: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造成日后的世界纷争和不安宁 (3)社会动荡: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阻碍经济: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典例2(2023·天津等级考·T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审·考题学术热点美苏冷战的原因温斯顿·丘吉尔在1946年夏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长)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摘编自[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著《长和平:冷战史考察》【双标演练·提素养】真题回放1.(2024·山东等级考·T1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20世纪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出现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2.(2023·江苏选择考·T15)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B)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3.(2023·全国甲卷·T35)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D)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4.(2022·山东等级考·T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与非洲人民一起(D)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新题预测1.(★★)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C)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2.(★★★)仔细观察下图,图中的人物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由此可知 (B)A.冷战消除了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威胁B.美苏争霸中存在妥协与克制C.政治谈判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D.美苏尊重对方的利益与要求3.(★★★)1970年之前,以埃克森美孚等为首的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国际石油市场税率及原油标价权。1971年,包括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在内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与跨国石油公司签订协议,开始获得了原油标价权,旧的国际石油机制逐渐瓦解。这表明 (A)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B.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建立C.区域经济集团化有所加强D.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兴起4.(★★★)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尽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5个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 (A)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5.(★★★★)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开展合作的决议,上合组织与联合国下属机构都建立了直接联系。上海合作组织也同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这表明上合组织 (B)A.致力于促进亚洲国家经济一体化B.积极推动全球化背景下多边合作C.推动了中国成为国际秩序主导者D.注重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发展1.(★)下图是英国作者吉尔伯特于1948年7月14日创作的漫画。漫画中西风神鼓起双腮,向寓意欧洲的大风车吹来劲风,吹走了欧洲的严寒,大风车周围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画中“来自西边的风” (C)A.源于战后国际秩序的稳定B.旨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C.有利于西欧各国的联合D.促进了美欧国际地位平等2.(★★)1949年美国逼迫英镑和法郎大幅度贬值,至1950年各国出现美元短缺现象;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英国控制美元流量,导致英国外汇储备和货币信用下降,被迫撤军。美国还利用美元的力量对外进行援助,建立军事基地。这反映出 (B)A.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B.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C.货币政策诱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D.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3.(★★)1954—1965年,苏联给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为79亿美元,包括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由埃及、叙利亚等组成的邦联,后解体)在内的5—6个国家获得了苏联全部对外援助的2/3,其中印度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共获得约40%,而美国仅给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援助就超过苏联对外援助的总和。这种状况表明 (C)A.欧洲地区冷战局势趋于缓和B.苏联外交重心逐步转向封堵中国C.经济水平制约苏联争霸能力D.冷战改善了部分国家的外交处境4.(★★★)1957年德、法、荷、比、卢、意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到1968年7月,六国间工业品关税通过分期削减后,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半全部取消,农产品方面除实现关税同盟外,还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价格,设立农业基金。这些做法 (D)A.构建了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B.恶化了西欧和他国关系C.为第三世界崛起创造了条件D.顺应了世界多极化趋势5.(★★★)下图为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举办的博览会情况。美国此举主要是为了 (D)●苏联民众惊讶于琳琅满目的展品,特别是速冻食品、精美的收音机、彩色电视机、照相机、洗衣机等家庭消费品●苏联年轻女性争先恐后尝试美国造型师免费提供的理发、化妆和修剪指甲服务●苏联青年人热烈议论着美国的流行爵士乐和高保真照片,大街小巷时而还会传来流行爵士乐的曲调A.展示物质文化凸显国家实力B.借助经济交流扭转冷战劣势C.通过两国合作扩大商品输出D.加强宣传攻势渗透意识形态6.(★★★)下图所示为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与会国构成占比情况。据此可知,第一次不结盟运动 (D)A.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促使亚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C.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D.反映了亚非国家谋求独立发展的诉求7.(★★★)1962年8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将美国冻鸡的进口税从每磅4.5美分提高到13美分,而美国则提高了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进口的卡车、酒类等商品的进口税。在此期间,美国转而将冻鸡销往日本,但受到日本的抵制。这反映出(B)A.美国的经济不断衰退B.世界贸易体系有待规范C.美苏关系缓和的趋势D.多极国际格局逐渐形成8.(★★★★)1874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创立,其研究视角和会议组织长期为西欧国家主导。二战后,该会议中的亚非学者不断增多,举办地也开始更多倾向于非欧洲国家,并于1973年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些变化 (C)A.得益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产生C.反映了国际秩序的发展趋势D.加剧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9.(★★★★★)下图是1970—2010年西方七国(G7)国家支出和财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示意图。据图示内容可知 (C)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滞胀B.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C.国家干预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D.两极格局瓦解推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10.(★★★★★)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智慧聚集—美国创造—资本推动一全球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自2008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中国围绕新经济陆续出台涵盖“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双创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目标,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上述现象反映了 (D)A.传统经济取代新经济发展模式B.世界各国跨入知识经济时期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D.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