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考热点四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中国货币的演进典例1(2024·甘肃选择考·T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审·考题点拨: 该题属于因果、目的类选择题。(1)从知识、能力立意来看,此类选择题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或结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原因、目的、结果、影响的理解判断和认知能力。(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目的、为了、旨在、意在”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3)解题技巧方面要理顺各种关系,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可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般是因,在后者一般是果。(4)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推理,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精要阐释白银货币化历程 战国到元朝 贵金属金、银也时常承担货币职能,但并未成为主要货币明朝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评价 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典例2(2023·浙江1月选考·T5)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选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审·考题(1)定时空:明万历九年(1581)(2)抓关键:“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概折银”(3)明选项:选项 判断 理由A 正确 张居正改革处于明后期,而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B 错误 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清丈全国土地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C 错误 “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明朝官商勾结使商业税极低、皇室宗亲的俸禄等导致府库空虚D 错误 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优势地位点拨: 准确掌握学科必备主干知识,培育时空观念等基本的学科素养,运用历史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判断。如本题中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白银货币化、土地兼并、小农经济等都是明中期重要的经济现象。学术热点魏晋时期南北方货币的运用南北朝时期,钱币流通在江南地区变得较为普遍,整个南朝,钱币的使用范围和地域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则与之相反,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在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自北魏建国初年到孝文帝太和十九年的100多年时间里,“钱货无所周流”,民间交易完全以谷帛作为货币。真题回放(2022·湖北选择考·T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B)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新题预测1.(★★)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A)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2.(★★)五铢钱自汉武帝推行以来长期使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下达法令“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但魏明帝时又重新铸造五铢钱发行,史载“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五铢钱的存废 (D)A.源于货币制度的惯性B.体现长期战乱的危害C.促成世家大族的兴起D.反映商品经济的变化3.(★★)汉文帝时,半两钱“无内外郭,背平素”,民间盗铸成风。汉武帝即位后,令“盗铸诸金钱罪皆死”,但收效甚微。乃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钱文严谨规矩,铸工精细。“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C)A.加重了货币的流通成本B.削弱了汉朝的经济基础C.提高了铸币的技术水平D.强化了盐铁官营的政策4.(★★★)如表所示是唐宋时期年铸币量的统计情况,由表可知 (B)唐玄宗天宝年间 宋太宗 宋神宗熙宁六年32万贯/年 80万贯/年 600万贯/年A.交子的出现冲击了金属货币B.北宋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C.宋朝把铸币权收归到了中央D.北宋时财政开支日益增加5.(★★★)《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北宋前期的农民起义代表)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从材料可知,宋朝的“交子”是 (B)A.官方推行的最早的纸币 B.官方铸钱困局下的民间货币C.宋朝印刷业发达的产物 D.中央对地方控制放松的产物6.(★★★)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B)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1402—1424(明成祖) 82.5 1 16.51424—1425(明仁宗) 66.7 0 33.31425—1435(明宣宗) 22.5 2.5 751435—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 0 64.8 35.21449—1457(明代宗) 0 90 101457—1464(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1464—1487(明宪宗) 0 100 0A.纸币退出社会流通领域B.政府对金融控制力削弱C.土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D.商品经济冲击农业生产7.(★★★★)明初,政府推行钱钞兼行制度,禁用金银。但明中期朝野开始广泛用银,而由于银矿出产有限,且处于秤量阶段,政府无力垄断白银。这一变化导致 (C)A.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B.传统经济活力下降C.王朝集权统治削弱 D.白银外流趋势加强8.(★★★★)某历史作品以“三晋与布”“楚币问鼎”“刀出齐燕”“万钱之祖”“私铸乱政”……“开元轶事(开元通宝)”“徽宗遗韵(宣和通宝)”“白银帝国”“西钱东渐”等章节编撰成书。据此推知,该著作研究的主题为 (A)A.货币与古代社会变迁B.货币与中华文化内涵C.货币改革与中央集权D.白银货币化演变历程9.(★★★★)16—18世纪,中国的南海地区有“东方地中海”之称,南海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则被各国普遍遵守,世界白银有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A.农耕文明的发达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C.海禁政策的松弛D.白银货币化的影响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典例1(2023·浙江1月选考·T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审·考题(1)定时空:延载元年(694)八月(2)抓关键:“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3)明选项:选项 判断 理由A 干扰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与材料不符B 干扰 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与材料不符C 正确 据材料“延载元年(694)”“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故选CD 干扰 元朝户口类型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与材料不符点拨: 准确掌握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和学科术语,是实现历史学科突破的关键。如本题中黄籍登记、白籍土断、貌阅之法、诸色户计等重要的户籍制度。典例2(2024·安徽选择考·T5)下表为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1572 福建漳平 9932 6747 3185 2189 7743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808 3457 18 999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304 29 2761621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657 40 952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审·考题精要阐释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趋势项目 内容征税标准 (1)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2)徭役: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到明代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征税内容 及税种 (1)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2)国家重农抑商,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3)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 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变化的 影响 推动生产力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依附关系松弛,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真题回放(2024·湖北选择考·T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B)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新题预测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赋税制度的改革情况,据表可知,当时各国的改革 (A)时间 国别 改革措施公元前645年 晋国 “作辕田”“作州兵”,按占有土地的多少负担军需兵器公元前594年 鲁国 “初税亩”“作丘甲”“用田赋”,按私人占有土地面积计亩征收税、军赋、田赋等公元前548年 楚国 “书土田”“量入修赋”,进行土地登记,根据收入的多少和土地的等级来确定赋税公元前538年 郑国 “作封洫”,承认土地占有的现实;“作丘赋”,按私有土地收藏税公元前408年 秦国 “初租禾”,按私人耕地的收获量征税A.根植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B.瓦解了分封和宗法制度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D.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2.(★★)西汉时期,吴地“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予平贾”,即官府按照“平贾”(官府评定的市场价格)付给服更役者工钱,以吸引中央辖区农民流入此地。这表明当时(C)A.南方经济相对发达B.盐铁官营得到贯彻C.地方割据隐患加剧D.自由迁徙受到推崇3.(★★)汉代曾对女子晚婚者采取了累进课税法。“凡女子十五岁到三十岁以上不结婚者,分成五等,每升一等,加征一算”,即一个女子到了三十岁以上不结婚,国家每年要向其征收六百钱,相当于五个十五岁女子的算赋。这种累进课税法旨在(B)A.缩小贫富差距 B.增加社会劳动力C.控制赋税收入 D.扩大征税的范围4.(★★★)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A)A.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D.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5.(★★★)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颖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C)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B.瓦解了士族的经济基础C.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6.(★★★)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 (A)A.土地兼并严重 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C.商品经济发展 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7.(★★★)贞元三年(787年),唐德宗询问长安郊外农民:“仍岁颇稔,何不乐乎 ”答曰:“盖由陛下诏令不信于人,所以然也。”前诏云:“于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两税,而诛求者殆过之。”这说明唐朝 (A)A.存在两税之外的附加税B.中央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两税法在基层名存实亡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威8.(★★★)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实行,“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该制度是(D)A.租庸调制 B.均田制C.两税法 D.一条鞭法9.(★★★★)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税。北宋时“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劳役,而由官府雇人代役。这些变化反映了 (B)A.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B.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减轻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10.(★★★★)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A)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A.人身束缚逐渐减弱B.农民负担不断减轻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11.(★★★★)“这一套复杂的财务政策在康熙朝达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地主需要现金来付税,也开始要求以现金来缴纳田租,而这让佃农有更强烈的动机转向可换取现金的作物。”这一财务政策 (C)A.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C.沿袭了明朝的一条鞭法D.体现出藏富于民的观念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典例1(2023·广东选择考·T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审·考题(1)定时空:宋代的保甲制度(2)抓关键:“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3)明选项:选项 判断 理由A 干扰 唐代的邻保制度主要实行于人口居住比较稳定集中的地区,在职能上主要负责基层治安,不具有军事职能B 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的保甲制度形成了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基层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带有军事管理功能,可以强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改变了传统户籍制度以个人为单位的做法C 干扰 十家牌法由明朝中期的王守仁创造,时间上与材料中的宋代不符D 干扰 明朝时期的里甲制度主要用于宣传教化、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不用于军事作战点拨: 备考中应关注必修与选修的融合,关注核心概念和社会现实,如本题中基层社会治理、邻保制度、保甲制度、十家牌法 、里甲制度等。精要阐释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典例2(2024·湖南选择考·T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审·考题学术热点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在秦国及秦王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主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民户户籍有两种:“故秦人”和外来人。除此之外,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凡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真题回放(2024·浙江1月选考·T16)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C)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新题预测1.(★★)夏商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氏族,到了西周春秋时期演化为宗族。战国秦汉时期,氏族与宗族力量渐退,由国家直接管理的“编户齐民”逐渐走上社会舞台。上述变化体现了 (B)A.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B.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发展C.夏商周奴隶制走向鼎盛D.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2.(★★★)宋代有“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的说法,如朱熹认为“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籍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同时有法律规定地主殴死佃客须要抵命。这反映出宋代 (B)A.佃户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D.田制不立导致土地兼并3.(★★★★)嘉庆年间,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将订立的族规“呈县请批”,县批文说:“祝姓户族人等知悉,尔等务须……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这体现了当时基层治理的特点是 (A)A.家国双重治理结构升级B.慎刑罚而重教化C.以弥合官民矛盾为核心D.严控基层自治权1.(★)“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 (A)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2.(★★)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汉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B)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B.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C.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D.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3.(★★)北魏孝文帝改革,令铸太和五铢钱,太和五铢钱遂广为流通,黄河流域的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北魏和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均有商业往来。据此推知,北魏时期 (B)A.民族交融的发展迅速B.社会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C.开始广泛使用五铢钱D.丝绸之路的范围空前扩大4.(★★)中唐以来,唐政府始则禁用铜器,以谋增加钱的数量;继则维持绢帛的货币地位,以谋补助钱的不足;再则限制蓄钱,以谋钱流通于市。这些举措旨在 (A)A.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 B.放松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推动货币制度的改革 D.挽救日渐凋敝的社会经济5.(★★)有学者指出,两税法的出现是均田制被破坏以后,“唐政府对赋役征派制度逐步进行调整,重新把征敛的目标集中在土地这一最稳定的税源上的结果”。这说明两税法(B)A.使土地兼并现象受到抑制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D.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6.(★★★)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自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A.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C.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收入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7.(★★★)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一规定 (A)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制度B.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集中体现C.有效解决了当时的人地矛盾D.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资金8.(★★★)在明统治前期的正统元年(1436),朝廷下令,将南方若干省份的部分税粮改为折银征收,以一石税粮折银二钱五分为标准,共计折银百万余两,押运至京师充俸,称为“金花银”。明朝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 (A)A.民间自发地以白银为货币B.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C.票号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D.官府加派饷银与后金作战9.(★★★★)“大明宝钞”的贬值,几乎在实行钞法后立刻就开始了。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市场上钞(纸币)价降到“每钞千贯止直银四五钱”,而官府以“每钞千贯征银五两”的标准向民众强行摊派。由此可知当时 (D)A.国内贸易存在区域水平差异B.商品经济出现明显衰退C.铜钱短缺无法满足流通需要D.货币是经济集权的工具10.(★★★★)明隆庆元年四月,户部尚书葛守礼上疏,直言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情况不同,不适宜推广“一条鞭法”。此后陆续有官员上疏,反对在北方实行“一条鞭法”。这表明“一条鞭法”的推广 (D)A.受北方官员一致反对 B.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C.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 D.存在教条机械的现象11.(★★★★)在清代传统的保甲制度下,士绅阶层是基层社会控制的对象。咸丰年间(1850—1861年),随着地方团练的兴起,士绅迅速由传统的控制对象演变成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C)A.东南互保冲击中央权威B.经济发展促进阶层流动C.社会危机影响基层治理D.西学传播改变乡里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