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考热点五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生活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典例1(2023·海南等级考·T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审·考题(1)定时空:先秦时期(2)抓关键:战国晚期较西周时期的变化(3)明选项:选项 判断 理由A 干扰 军事理论只能影响作战的方式,对战争规模的影响有限B 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个体劳动取代了集体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人口的增长,也助推了当时军队规模的扩大C 干扰 按照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上D 干扰 地形地势属于客观自然条件,短时期内很难发生明显变化,对当时人口规模的影响有限点拨: (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军队的人数急剧增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各诸侯国可以供养更多的军队。精要阐释中国古代的农业劳作方式(1)家庭式劳作方式(2)庄园式劳作方式①汉代田庄:西汉形成;东汉发展;同姓宗族与流亡农民投身田庄,与田庄主有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②汉魏坞堡:汉魏之际,战乱频仍,人们聚集宗族或乡党建坞结垒,防御敌对力量;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典例2(2024·山东等级考·T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审·考题点拨: 该题属于推理、判断类选择题。就是根据已知的若干条件,通过逻辑思维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符合所给标准的结论。书籍中记述对象出现的频率可以反映社会风尚,宋元时期是马,而明清时期转变为牛,设问为后者的原因,需了解牛、马在社会中的作用。精要阐释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方面 主要表现经济布局 与结构 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生产模式 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土地制度 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区域特征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之间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国家政策 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世界对比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真题回放1.(2023·浙江1月选考·T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C)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2022·江苏选择考·T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C)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3.(2024·全国新课标卷·T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新题预测1.(★★)据表中内容可以推断,战国时期 (D)文明遗址 出土实物(部分)河南辉县战国魏墓 铁农具58件,有犁铧、、锄、臿、镰、斧等河北兴隆县燕国冶铁手工业遗址 铁范87件,有铁铸范、铁锄铸范、铁镰铸范等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群 铁臿1件A.铁器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C.政府提倡革新生产工具D.劳作方式转变成为可能2.(★★★)古书记载:“(洪武)二十九年,广西布政司言:‘新设南丹……岁用军饷二十余万石,有司所征,不足以给。’帝命俱置屯田,给耕种。”此后,明朝在北部边境设立“九边重镇”进行军屯。据此可知,明朝政府 (D)A.积极促进边疆的经济开发B.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努力应对频发的边患危机D.屯田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及商业贸易、交通及医疗典例1(2023·北京等级考·T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审·考题(1)定时空:汉代西域(2)抓关键:“居卢訾(zǐ)粮仓”与政府的重要文书“邮”(3)明选项:选项 判断 理由① 错误 据材料可知,该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与中外丝绸贸易无关② 正确 据材料“居卢訾仓以邮行”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 错误 “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与郡县制(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无关④ 正确 “居卢訾仓以邮行”说明新疆罗布泊能通过“邮”传递官府的重要文书,便于政府管辖,即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点拨: 文字图片类的题目,准确获取并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至为关键,如“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居卢訾仓以邮行”。精要阐释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要素 史实商业市场 (1)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对外贸易 (1)比较发达。(2)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线城市的兴盛商人 (1)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2)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占主导地位货币 (1)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商业信贷 商业契约 (1)春秋时期出现货币信贷,宋代出现商业信用凭证汇兑——交子,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2)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汉代以后广泛应用典例2(2024·山东等级考·T3)下图为《宋史 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簿。……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审·考题精要阐释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社会风气 明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 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构筑价值体系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世俗文学发展 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觉醒 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真题回放1.(2023·浙江1月选考·T10)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了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D)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2.(2024·全国甲卷·T25)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由此可知,该时期 (B)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3.(2024·湖南选择考·T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B)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4.(2022·山东等级考·T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B)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5.(2024·广东选择考·T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D)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新题预测1.(★★)据表可推知,当时 (A)商朝建立前商族历史的信息摘编出处 记载《周易·大壮》 商代先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在与有易部落交换时,被该部落劫掠、杀害,“丧羊于易”。《管子·轻重甲》 商人用自己生产的“文绣篡组”去交换夏人的粮食,“一纯得粟百钟”。A.贸易推动了族际交往B.官府垄断商业经营C.内外服制度受到破坏D.商族农业生产落后2.(★★)王莽时代,长安“东市称京,西市称畿”,而“洛阳称中”,大量胡商进入洛阳从事贸易活动,使洛阳远超长安,成为国际化都市。北匈奴使团多次请求与“西域诸国胡客”一同前来洛阳。这些现象说明 (C)A.南北方经济格局发生变化B.国家的安全形势趋于稳定C.洛阳地区经济影响力上升D.西汉强化对北匈奴的管理3.(★★)唐代陆羽《茶经》记载了江北的蕲、黄、寿和江南的常、宣、歙诸多产茶州都,国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贩卖茶叶。北方回鹘人入朝后“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马交换茶叶。这些现象反映了(C)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B.茶叶成为外贸的大宗商品C.饮茶之风盛行于全国各地D.民族贸易激活了国内市场4.(★★)《宋史》记载,宋代新扩展的茶区如表所示(表中括号内文字为今地名)。由此可见宋代 (C)区域 新扩展茶区江南 江州(江西九江)、鄂州(湖北武昌)、池州(安徽池州)、饶州(江西鄱阳)、信州(江西上饶)、洪州(江西南昌)、筠州(江西高安)荆湖 潭州(湖南长沙)、鼎州(湖南常德)、澧州(湖南澧县)、岳州(湖南岳阳)两浙 处州(浙江丽水)、温州(浙江永嘉)、衢州(浙江衢州)福建 南剑州(福建南平)A.江南民众最喜饮茶B.制茶技术迅速提高C.商品经济获得发展D.福建地区经济衰落5.(★★★)某著名经济史专家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本质上反映了 (C)A.雄厚商业资本不断聚集B.商品流通数量逐渐增多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全国性商贸网络的形成6.(★★★★)明朝每十年一修的黄册(户籍册)要以省为单位上报到南京后湖,下表为官方规定的“黄册到湖期限”(部分)。作为直接证据,下表可用于研究明代 (C)上报地 送达南京时限 上报地 送达南京时限浙江 20日 辽东 85日山东 40日 湖广 90日福建 65日 陕西 105日广西 90日 四川 150日A.各地农民起义的原因B.赋税征收方式的变化C.驿传制度运转的表现D.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7.(★★★★)清世宗在谕旨中提道:“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丰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广、江西等处。”但清初仍继续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运(向朝廷运送粮食)配额,具体情况见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B)南直(江南) 171万石浙江 63万石江西 57万石湖广 25万石山东 37万石河南 48万石A.漕运配额符合地方实际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江南出现新的经济成分D.北方农民的赋税负担较轻1.(★)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于之地十五城。这说明 (A)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2.(★★)“上农除末”的秦王朝,在严厉打击中小商人、贬黜其社会地位、加重其经济负担的同时,又对乌氏倮这样的大工商业者给予特殊的荣誉和照顾,使之“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这反映秦朝 (C)A.经济政策存在内在矛盾B.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受挫C.政府措施服务集权统治D.重农抑商政策执行灵活3.(★★)据考古发现统计,至今已发现的东汉牛耕图遗迹有60多处,分布于许多地区,北到辽宁、内蒙古,西到新疆、甘肃,南到四川、贵州、广东、福建,东到山东、江苏等地。这说明当时 (B)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经成熟 B.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逐渐推广C.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持平 D.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得到了抑制4.(★★)如图是东汉画像石《祈雨图》拓本。画面上方刻三神人共拽一辆五轮车,车上一位天神头戴小冠,车后风伯双腿呈跪状,口吐云气,嘘气成风,下方四位雨师在为人间降雨。如图反映了东汉时期 (A)A.循天顺民的传统农耕文化B.多神崇拜的现象较为盛行C.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D.天人感应的思想广泛传播5.(★★★)西汉利用均输、平准机构,建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商业网,消除各地价格差异,由此出现了“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结果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体现了西汉政府 (A)A.实行重农抑商以维护统治B.为商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C.试图淡化区域经济的差异D.旨在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6.(★★★)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被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B)A.法律体系完备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政府依法治国7.(★★★★)《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饮茶风俗逐渐从南方蔓延至北方黄河流域,“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该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 (B)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B.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南方城市商业活动兴盛D.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8.(★★★★)图1、图2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其变化 (D)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9.(★★★★)范仲淹的《书扇示门人》中有言:“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以种地为喻,很有些“得之勿喜、失之勿悲”的超脱,暗合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这反映出北宋 (A)A.土地流转情况较为普遍B.体制改革遇到了巨大阻力C.道教精神注入理学思想D.农业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10.(★★★★)《宋刑统》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南宋司法官范西堂在“漕司送下互争田产”案中说:“律之以法,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有本宗缌麻以上亲,及墓田相去百步以内者,以帐取问。”宋代法律 (C)A.注重保护交易双方权益B.彰显了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11.(★★★★)宋朝土地买卖“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写契纸,须经官府验契纳税,称作“税契”。税契后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合法凭证。此规定 (A)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B.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C.缓和了尖锐社会阶级矛盾D.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12.(★★★★)北宋徽宗年间,“童贯宣抚陕西,得便宜行事。时长安百物踊贵,钱币益轻,贯欲力平之”,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北宋 (B)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市民阶层初具规模C.儒家伦理观受冲击D.工商业市镇的兴盛13.(★★★★)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眷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14.(★★★★)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胎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A)A.手工业技术高超B.受到外来文化冲击C.被卷入世界市场D.积极推动西学东渐15.(★★★★)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D)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16.(★★★★)传统租佃制下,一般都规定族田必须租给外姓,“佃户勿使族人”。至明清时期,族田外租制发展为纯粹的租佃契约关系,本宗农民也可租佃族田。这一演变主要是因为 (A)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B.大土地所有制的普及C.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17.(★★★★★)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B)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18.(★★★★)据明代《晋录》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蒲州商人范世速“义而资益巨,占粮田数百亩,积缗钱以万计”。这表明明代(D)A.逐利观念成为主流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D.商业活动的规模逐步扩大19.(★★★★★)清代城市中的会馆和行会不仅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还为去世的贫困同乡提供墓地。后来,这些组织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这说明 (A)A.商帮积极参与基层治理B.民间慈善机构的作用增强C.民间力量促成社会和谐D.商人对城市身份认同增强20.(★★★★★)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C)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D.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