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阶段检测1一、单选题(每题2分,40题,共80分。)1.罗伯特·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到:“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过去一半的时候,欧洲却还没有一个人会读书写字呢。埃及的祭司于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之间就已开始保存文字记录,可是,其后两千年,荷马的诗歌还只是用口述的方式在希腊城邦流传。”作者意在论证()A.欧洲人并不是人类文化的先驱者 B.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C.《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创作源泉 D.古埃及最早开始保存文字记录2.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渐扩大,国家已经产生,进入了文明时代。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①最高统治者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 ②城市功能不断的完善③莎草纸成为书写材料和出口物资 ④出现古老的楔形文字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观察下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方向 B.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C.人类发展经历相同历史阶段 D.古代文明发展相对独立分散4.公元前13世纪,拉美西斯二世在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新都城一培·拉美西斯。其手下的官员对生活于三角洲东西部、饲养牲畜的众多牧民征收大量税款。这些做法( )A.促进了埃及的初步统一 B.强化了法老的专制统治C.扩大了王国的西非版图 D.推动了官僚系统的完善5.印度的古代诗歌总集《梨俱吠陀》中认为当时印度存在的四种姓由“梵天”的化身“普鲁沙”身体的不同部分演化而来,“他的口变成了婆罗门(神的代言人),他的手被做成了刹帝利(世俗权力拥有者),他的腿就是吠舍(商人),从他的脚生出了首陀罗(身份低贱的人)”。这表明古代印度( )A.强化对民众的精神统治 B.政治体制中的宗教情愫异常浓厚C.民众具有国家整体意识 D.社会生活中存在森严的等级观念6、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讲述了众多神祇和英雄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与此同时,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也通过描绘神话传说和英雄事迹,展现了古希腊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这说明( )A.神话传说成为古代文学的主要内容 B.民主政治影响大众文化心理状态C.文学作品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D.古代东西方社会文化走向趋同7.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三面临海,地表大半是多山的丘陵,而希腊人又大部分居住在平原地区。公元前8世纪以来,山地居民,逐渐迁移到平原地区,本已人口众多的平原地区人口剧增。这可用于说明古希腊( )A.城邦之间交流频繁 B.海外殖民城邦兴起的必然性C.农耕技术水平落后 D.商业发展推动了人口的迁徙8.据研究,新亚述帝国的战争浮雕主要通过衣服、头饰来刻画外族人,但公元前7世纪后,他们把努比亚人刻画成长有短卷发的人,把乌拉尔图人刻画成长着大鼻子的人,把阿拉伯人刻画成留着长直发的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A.区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B.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度提升C.帝国扩张促进了人口迁移 D.西亚地区雕刻艺术的进步9.波斯帝国时期,波斯国王通过书信向总督发号施令,形成了一套文书传递收发体制。呈给国王的报告通常送往都城苏萨,携带王命的信差则分别前往行省。每个行省一般都有一名王室文书,负责宣读国王诏令,而诏令权威如同国王亲临。这一体制( )A.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B.有利于封建秩序的稳定C.加速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D.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10.阅读下图:“狄奥多图斯总督银币”,该银币铸造发行于公元前250-前240年的中亚地区,以雅典的阿提卡(Attic)货币制为标准。这枚银币体现出()A.希腊人对东方文化的学习 B.古希腊城邦与中亚贸易频繁C.亚历山大东征的文化影响 D.丝绸之路上通用货币的出现1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无论是拜占庭帝国,还是新兴的蛮族王国,他们仍旧被罗马帝国盛期形成的一整套政治观念制约着。新时代的统治者们仍然习惯于在旧的大帝国框架内寻找身份认同,并未产生脱离这套体系、另树新意的想法。由此可知( )A.古罗马文化影响深刻且持久 B.中世纪欧洲文化趋向统一C.西欧传统政治秩序得以保留 D.罗马文化具有明显扩张性12.基督教诞生后,在欧洲大陆传播的最初三个世纪步履维艰,基督徒的宗教活动鲜见于史册记载;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后取得合法地位。这说明( )A.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曲折发展 B 君士坦丁堡成为基督教发祥地,C.基督教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D.东西方文明在碰撞中融合发展13.希腊字母文字的出现在定年上虽有“公元前8世纪早期说”与“公元前8世纪晚期说”,但源自腓尼基字母文字却是不争的事实。腓尼基字母则源自西奈字母,西奈字母的起源又受到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这表明( )A.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 B.古代的文明不可能独立发展C.文明交流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D.字母文字因自身优势而流行14.1900年在巴比伦古城遗址出土了一枚公元前9世纪的青金石滚印。据考古发现,滚印的青金石原料采自于阿富汗东北部,滚印上刻有楔形文字的铭文,图案所采用的浮雕技法与亚述帝国的浮雕一脉相承。该青金石滚印可以用来说明( )A.早期区域文明的交流 B.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东传是中古亚洲的多元文明 D.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15.如下图,对中古西欧封建制解读正确的是( )A.国王要为小封建主提供保护和土地 B.大封建主有权剥夺农民的土地财产C.农民直接向国王缴纳地租并服劳役 D.国王与大封建主是双向的权利义务16.下图为中世纪中期西欧庄园会计报表示意图。这说明当时西欧()A.庄园之间竞争激烈 B.自然经济特色鲜明C.基层治理方式灵活 D.庄园管家权力削弱17.法国卡佩王朝初期,王室领地是以巴黎和奥尔良为中心的5个伯爵领地,面积只有6000平方公里。而到1328年卡佩王朝结束时,王室领地面积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0%,法国人口在1800万到2100万之间,其中大约1500万人口处于法国王室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一变化说明( )A.王室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B.王权得到不断强化C.封君封臣制度已经废除 D.封建割据状态结束18.973年,英格兰国王埃德加开始管控铸币,“虽然硬币由多达80多家铸币厂铸造,但是铸造硬币的模具则是由中央统一控制的,每块铸币都印有对此承担责任的铸币商及铸币厂的名字”。这一措施旨在( )A.强化国王权力 B.构建民族国家 C 增加赋税收入 D.提高铸币质量19.下表是12世纪英王亨利二世授予的城市特许状的部分内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授予沃灵福德的特许状 他们(市民)将自由地成立自己的商业行会……只能由他们自己的市政官和行政官来管理他们的行会授予诺丁汉城的特许状 任何市民只要在诺丁汉城买了土地并保有土地达一年零一天,而不再被土地的卖主反对后,那么此人对他土地的所有权将不再被质疑①城市工商业发展受到了更多束缚 ②持许状为城市自治提供了保障③国玉仍保留直接干涉行会的权力 ④市民享有一定的自由和财产权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0.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整个宇宙秩序是上帝按等级体系进行安排的。人分为僧侣、贵族、平民三等……杰出者治人,愚昧者治于人。如果有人想改变上帝的安排,去提高等级,那是犯罪的。”这一论述( )A.意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折射出王权对教权的冲击e.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侵害了教会和骑士的利益21.下图是从宁夏固原北周墓葬出土的外国金币,此类金币及其仿制品在新疆、甘肃等地大量出土。金币正面为皇帝查士丁一世左侧半身像,头戴王冠,身着铠甲;背面为胜利女神立像,右手执一长十字架,铭文意译为:VICTORIA(胜利),AVGGG(皇帝们),I(发行所记号),CON(君士坦丁堡)。这可用于佐证( )A.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传播 B.罗马帝国与东汉建立了官方联系C.拜占庭帝国与东方贸易联系密切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22.学者曾描述古代世界某一帝国:“在它的漫长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它经历过狄奥多西、巴西尔二世、科穆宁等明君的辉煌时代,也时常陷入军阀割据、外族入侵的黑暗时代。它矗立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千年来这里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东西文明大碰撞。”“它成为连接古代希腊罗马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之间的桥梁。”这一帝国是(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23.拔都西征后的俄罗斯“已无人可以睁开眼睛为死者哭泣”,占领基辅后,征服者建立了金帐汗国,此后240年,俄罗斯人一直处于“鞑靼人枷锁下”,在反抗蒙古人的统治过程中,逐渐崛起的是( )A.基辅罗斯 B.莫斯科公国 C.沙皇俄国 D.俄罗斯帝国24.观察下列图示,据此可知()A.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文化 B.罗马法源于拜占庭帝国C.拜占庭是东西方文明中心 D.东欧地区盛行集权统治.有学者认为,它是“传承伊斯兰文明的历史载体,继承了哈里发时代的宗教政治传统,实行君主至上和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错综交织……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历经600余年的沧桑,可谓亚非欧大陆中央地带最后的封建国”。它是(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德里苏丹国26.如图分别为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两大热门景点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两座建筑隔街对望400多年。据如图可知()A.基督教文化征服了土耳其 B.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共性C.文明交往促进文化的融合 D.两者均属于古罗马的遗存27.在5世纪的埃塞俄比亚语中,有许多词汇直接使用印度梵语:如大象、玻璃、糖、麝香等等。据此推知( )A.埃塞俄比亚的语言起源于梵语 B.印度与阿克苏姆有过密切往来C.笈多帝国统治范围扩展到东非 D.阿拉伯帝国曾发挥了桥梁作用28 对如图中深色部分地区13世纪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成为该国的国教 B.班图人是当地的主要居民C.创造出了从1到9的数字 D.已经培育出马铃薯和玉米29.下表反映出( )区域 国家 时间 状况南亚 笈多帝国 4-6世纪 保留藩王,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东亚 日本 7-10世纪 中央集权国家,儒家经典广泛传播东欧 拜占庭帝国 4-15世纪 继承罗马遗产,颁布《查士丁尼法典》A.区域文化的统一性 B.国家制度的相似性C.宗教信仰的复杂性 D.中古文明的多元性30.下表所示为某日本史著作的部分章节标题,表中各章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序号 章 节① 武家政治萌发 庄园兴起 摄关政治 院政时代② 武士的历史舞台 镰仓幕府 战国时代 丰臣秀吉③ 天皇制下的律令国家 大化改新 奈良时代 遣唐使④ 百年维新成就军国主义 明治维新 日俄战争 侵占东南亚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31.647年1月,孝德天皇在人们还沉浸在庆祝新年的欢乐气氛中的时候颁布了一项包含四个简短条文的法令,这项法令一旦执行就会完全改变日本的政治和经济图景。材料中的法令所引发的日本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是(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宗教改革 D.文明开化32.朝鲜李氏王朝时期(1392年-1910年)设置的司译院,是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专门机构,设有汉学、蒙古学、女真(清)学、倭(日本)学四学,其中汉学始终是司译院最重要的学科。由此可见,朝鲜李氏王朝时期( )A.确立了儒家治国理念 B.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C.教育发展模式较混乱 D.对外政策趋向多元化33.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A 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后,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汉朝制度B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C 14世纪,摩加迪沙出产的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西非对外贸易发达D 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政区之下,按照人口多少设官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A.A B.B C.C D.D34.斯瓦希里文明位于非洲东海岸,在11-15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常常作为装饰品被嵌在其清真寺、宫殿和石质屋的石灰泥墙壁或天花板上。据此推断,该文明可能( )①参与了环印度洋贸易 ②控制了连接亚欧大陆的商路③受到阿拉伯文化影响 ④与唐朝建立直接的商贸联系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35.14世纪北非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见闻可知,当时()地区 内容非洲东海岸 周边的大城市,如蒙巴萨、桑给巴尔有许多穆斯林商人当地以出口奴隶、金子、马匹、象牙和进口南亚棉花为主摩加迪沙的苏丹将一件荣(丝)袍送给自己A.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B.西欧对新航路的探索C.大津巴布韦的强盛 D.环印度洋贸易的繁荣36.据历史记载,早在13世纪,马里的统治者开始成为穆斯林,他们中的一些人到麦加朝觐。但是他们的臣民的绝大部分保持着他们与先人的传统宗教的精神关系。这说明非洲文明A 兼收并蓄,具有开放性 B.多元共生,具有交融性C.坚守传统,具有封闭性 D.新旧交织,具有多样性37 国徽是国家的象征,往往带有该国历史元素,也是不同文明成果的映射。某国国徽的中央绘有石头城遗址图案和捻角羚,有关这一国徽中的石头城遗址,说法正确的是()A.是班图人创造的文明成就 B.位于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C.曾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D.是印第安文明的一部分38.玛雅人认为玉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物,还具有神圣的意义。尤姆·卡克斯作为玉米神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玛雅艺术中,下图是玛雅人的鸟形玉米神陶罐。据此可知,玛雅文明( )A.宗教信仰与社会生产联系紧密 B.农业经济较为发达C.艺术创作丰富了玛雅社会生活 D 手工制作水平较高39.生活在尤卡坦半岛上的古代居民利用龙舌兰的特性,取走其内芯,让植株在中间的空洞内分泌汁液,每天都可以收得12升美味汁液。尤长坦半岛上的古代居民还()A.发明了莎草纸 B.建造了金字塔庙宇C.培育了甜高粱 D.建立了庞大的帝国40.14世纪,阿兹特克人定居于特斯科科湖沼泽地区的一个岛屿上,面对不便利的地形,阿兹特克人从湖底挖掘出肥沃的淤泥,在湖中建成一块块“浮园”,用来种植玉米、番茄等作物,有时耕种者每年甚至可以从浮园中收获七次。“浮园”的发明( )A.体现人类适应自然能力增强 B.得益于海外物种的引入C.巩固了印加帝国的经济基础 D.有利于种植园经济发展二、材料题(41题11分,42题9分。2题,共20分。)41.(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等产量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直接促使城市形成,商业扩张和城市发展一致,如商业发轫的意大利和尼德兰。城市沿着商业传播所经过的一切天然道路出现在海边和河岸,随着商业渗透面扩大,联系商业活动中心的很多道路建立起来。-摘编自刘浩《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及意义分析》材料二:11世纪末期和12世纪,许多城市往往通过非常规手段取得自治,完成独立。城市逐渐发展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力量。随着自治城市的增多,许多城市结盟与诸侯抗争,希望能免除强加给城市的苛刻税收。在意大利,市民们往往以手工业协会的形式和当权者进行交涉。与此同时,许多学者把注意力转向对人内心的思考……大学以有组织的方式建立起来。12世纪后,学术自身成为一种生财之道,其价值商品即为知识。-摘编自[英]约翰·史蒂文森《欧洲史:1001-1848年》材料三 12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大学。据统计,13世纪欧洲约有大学22所,16世纪已有80多所。当时,大学成为僧侣政治和行政权力、教权和主权并列的第三种力量,但它并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束缚。大学团体的正式成员都有表决权,参与决策校内事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有资格被选为校长。13世纪,教皇教令和大学法规已对课程内容有明确规定,如文学课程主要开设文法、修辞等“七艺”,天文学几乎限于历法和复活节日期的推算,神学课程为《意见集》和《圣经》等。中世纪大学吸收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他们之间通用拉丁语进行对话,不断地交流学识、探索科学。当时,教皇也准许某些名牌大学的教师在许多大学同时任教,学生有迁移权。-摘编自张晓丹《试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1)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许多城市”“取得自治”的“手段”(任写2点,得2分),并概述“自治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任写3点,得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世纪欧洲大学。(任写3点,得3分)4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8世纪中期以来,阿拉伯帝国在阿拔斯王朝最早的几任哈里发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时期,巴格达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巴格达是连结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中心。丝绸、辣椒和香木从印度、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源源涌入巴格达的港口;皮毛、蜂蜜和奴隶从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运输过来;黄金、奴隶和象牙则来自非洲亚撒哈拉地区,巴格达也是金融中心,其银行系统遍布伊斯兰世界,在各大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从巴格达发出的一张支票,可以在往西4000英里的摩洛哥提取现金。巴格达文化在哈隆。拉希德任哈里发时达到鼎盛。众多学者研习经文,综合并超过了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学术传统。哈隆的儿子和继承者在巴格达建起“智慧之屋”。这是一座学术机构,自建成起,就成了一个图书馆、一个高等学术研究机构和一个翻译中心。众多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汇集在那里,将学术推向新的、更有活力的方向。-摘编自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8世纪中期巴格达成为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4分)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阶段检测1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40题,共80分。)1 2 3 4 5 6 7 8 9 10A D D B D C B A A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A C A D B B A D A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C C B A C C B A D C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A B D A D D A A B A二、材料题(41题11分,42题9分。2题,共20分。)41.【答案】(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人口增长;商业的发展。(3分)(2)手段: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国王颁发特许状。(任写2点,得2分)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一些城市兴办大学,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一些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任写3点,得3分)(3)特点:评价:一方面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等:另一方面,仍未便脱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束缚,其研究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等。(任写3点,得3分)42.【答案】(1)原因:是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首都;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兼收并蓄,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5分)(2)贡献:翻译并保存了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众多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