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共26张PP+视频T)——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共26张PP+视频T)——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导入新课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的科技、思想与文化等基本史事,知道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理解这是建立在隋唐时期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基础上的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
一、雕版印刷术
1.出现
至少在唐朝早期已经出现,目前已经发现若干件唐朝前期的雕版印刷品,如书籍,日历等。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刻《陀罗尼经咒》
诸多考古表明,至少在唐朝前期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
一、雕版印刷术
2.流程
观看视频,说一说雕版印刷术有哪些必备流程呢?
一、雕版印刷术
3.传播
传入新罗
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
经过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传入新罗
传入日本
传入波斯
传入欧洲
传入日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 日益增长。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是在版料 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印刷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印 章、墨拓石碑、雕版印刷等过程。
一、雕版印刷术
4.意义
这一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得到大量出版,且每一部书籍都可以拥有大量读者,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手抄本书籍很少,只在达官贵人、上层领域中流传的状况,使读书人越来越多。
——摘编自许正文《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
对中国:促进了文化的普及,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整体发展。
对世界: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
二、天文学与医药学
1.天文学
僧一行(683-727年),高僧,著名天文学家。原名张遂,唐魏州昌乐人(今河南南乐人)。到嵩山会善寺出家为僧,后成为佛教密宗之祖。
开元年间应聘到长安主持修订新历法,他通过对北极高度和日影长短的测量,一行得出地面南北距离相差351里80步(合今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这为改进历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科学家。727年编撰成《大衍历》,这是世界上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对科学解释天文现象、促进农业生产,都产生了重大作用。
因积劳成疾,僧一行于完成《大衍历》的当年在嵩山去世。1982年,国际上将月球划分为几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命名为“一行”,以纪念他对世界天文学的重大贡献。
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价值
二、天文学与医药学
2.医药学
孙思邈(581年—682年)
(1)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事件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他因为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
(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唐高宗时期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刻苦学习、精研医术、救死扶伤、崇尚医德
三、唐朝的思想家
1.背景
魏晋以来,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寺院大量占有土地和劳动人口,引发社会经济问题,遭到一些人士的不满和反对,儒学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唐朝的思想家
2.代表
韩愈
“投诸(佛骨)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万代之惑”
——韩愈
强烈抨击佛教,
主张复兴儒学。
韩愈,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三、唐朝的思想家
2.代表
柳宗元
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
③只要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
②向天呼号, 希望它有赏罚,或得到它的怜悯和恩赐,都是极其荒谬的想法;
①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著有《河东先生集》。
四、唐诗、书法与绘画
1.唐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作诗在那时最文雅、时髦的事,上至帝王、公卿,下到平民百姓,旁及僧、道,各个阶层的人都喜欢。一首好诗出来,在不长的时间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传播方式。很多好诗都是即兴之作……《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搜集到2200多位诗人,他们身份不同,说明唐朝是诗歌大普及的时代。
——任世江《初中历史 课程“点-线”解析》
唐朝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备受青睐,其录取标准以诗赋为主。吟诗作赋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诗歌巨匠。
——摘编自张敏《论科举制度影响下古代文学的发展》
政治:科举制以诗赋取士推动了文人的诗歌创作;
经济:国力的强盛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包容与开放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唐诗的蓬勃发展等;
四、唐诗、书法与绘画
1.唐诗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诗圣、诗史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
诗仙:浪漫情怀, 昂扬进取
四、唐诗、书法与绘画
2.书法
颜真卿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颜勤礼碑》拓片(局部)
《玄秘塔碑》拓片(局部)
柳公权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九成宫醴泉铭》拓片(局部)
欧阳询
平正中见险绝
四、唐诗、书法与绘画
3.绘画
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
代表作: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此图以释迦降生为中心,所绘人物衣袍宽大,线条起伏,似随风而动“吴带当风”
代表作:阎立本《步辇图》
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人物画
宗教画
五、敦煌莫高窟
1.概况
数量最多、
保存最完好:
开凿时间:
唐朝开凿的石窟
地点:
甘肃敦煌鸣沙山上
4 世纪到 13 世纪
艺术价值:
地位:
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
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五、敦煌莫高窟
2.壁画与雕塑
课堂小结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隋唐时期的科技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
雕版印刷术:唐朝前期出现,后外传世界各地;
天文:僧一行的《大衍历》;
医学:孙思邈的《千金方》;唐高宗编《唐本草》。
思想家:韩愈、柳宗元;
诗歌:李白、杜甫与白居易;
书法: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敦煌莫高窟
时间:4-13世纪的900多年;
地点: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
评价: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文明世界的艺术宝库。
巩固提升
1.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撰序时写到,有人拿白居易诗歌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唐文宗大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年“以板印历日”。由此可见当时( )
A.造纸术已得以改进 B.雕版印刷相当发达
C.农业器具开始出现 D.天文历法已趋完善
B
解析:本题考查雕版印刷术。根据“有人拿白居易诗歌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年‘以板印历日’”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雕版印刷已经相当发达。故选B。
巩固提升
2.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的天文技术领先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天文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及僧一行的成就可知,在政府的组织下,唐朝天文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体现了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故C正确。因材料未提及科技发展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天文技术的相关内容,无法作出比较,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助力,而不是控制,故D错误。
巩固提升
3.唐朝时,孙思邈接受了印度医学家耆婆“万物皆药”的理论,扩展了本草学的范畴。他大量吸收民间以及外来药物,使得《千金方》所收集的药物比唐代官修的《唐本草》多了680种。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风气开明开放 B.中华文明借鉴和融合外来文化
C.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D.医学科技创新服务于国家意志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医药学的特点。题干明确提到孙思邈接受了印度医学家的理论,并大量吸收外来药物,这直接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医药学领域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融合,B正确。A、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孙思邈个人的学术态度和成就,而非整个国家的对外交流情况,排除C。
巩固提升
4.《论佛骨表》中记载,韩愈曾针对佛教的兴盛上表唐宪宗说,佛教的流行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并指出“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果断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万代之惑”。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
A.推行依法治国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禁佛崇儒 D.实行融佛尊儒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韩愈的主张。分析材料可知,韩愈指出佛教的流行导致国家“乱亡相继,运祚不长”,这显示出他对佛教可能对国家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忧;批评佛教源自“夷狄”,与中国文化、制度存在显著差异,不了解中国的“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进一步表明了他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不相容的看法,他通过批评佛教并主张将其禁绝,来维护儒家文化的正统性和国家的稳定,故C正确。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韩愈主张禁佛,D说法错误,排除。
巩固提升
5.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牛童、马夫之口,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被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了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
A.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 B.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 D.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广泛传诵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中,被吟诵于多种场所,甚至被谱写成流行歌曲,这说明当时社会对诗歌的热爱和崇尚,A正确。材料涉及了各种阶层的人物,不仅仅是市民阶层,排除B;C、D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巩固提升
6.甘肃敦煌莫高窟持续了900多年的开窟、造像、绘画,拥有约45000平方米的壁画,不仅表现了不同时代佛教的主题,更生动地呈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莫高窟被称为“墙壁上的博物馆”。据此可知,敦煌莫高窟体现了( )
A.西汉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管理 B.丝绸之路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C.古代民族间交流交融的频繁 D.史料价值和艺术审美的统一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敦煌莫高窟的价值。依据材料可知,敦煌莫高窟不仅展现了佛教题材壁画(具有审美价值),还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是史料价值和艺术审美的统一,D正确。敦煌莫高窟始建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