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导入新课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这段文字描述的是12世纪蒙古草原上的战乱情景。在各部征战不断的草原上诞生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和马镫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成吉思汗铁木真(1162—1227)第11课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绘制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构建包括辽、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元七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灭亡时间等完整的知识体系,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阅读教材,概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再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其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史料实证)(3)通过阅读教材和绘制时间轴,构建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由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的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比知识点,经小组合作探究,概述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体会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提高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一、元朝的建立(一)蒙古族的统一活动范围: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材料: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材料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部落间互相争夺,频繁发生战争草原上普通民众的愿望会是什么?结束战乱,草原统一一、元朝的建立(一)蒙古族的统一时 间:民 族:建立者:1206年蒙古族铁木真(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颂扬他和海洋一样伟大。9岁,父亲被仇敌毒死,被部落亲朋抛弃。16岁,羊马被偷走,食不果腹的困境中连续在密林中呆了9天躲避仇敌追杀。28岁,经历了一生中60余场战争中唯一一次战败。45岁,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王"。他率军西征,蒙古帝国铁蹄遍及欧亚广大地区。不畏困难、骁勇善战!一、元朝的建立(二)蒙古灭西夏和金多瑙河流域蒙古汗国金西夏向西向东向南对峙南宋年蒙古灭西夏年蒙古灭金11271234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南宋南宋蒙古蒙军南下进攻南宋,双方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随着蒙古的强大,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蒙古与结盟一、元朝的建立(三)元朝的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时间:建立者:国号:都城: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大元大都(今北京)取自儒家经典《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意,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忽必烈像元朝建立措施①“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②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一、元朝的建立(三)元朝的建立元大都平面图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宫城位于中心位置,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书省、枢密院体现元朝学习中原王朝的中央行政体制;孔庙、太庙等建筑的修建体现元朝祭祀祖宗孔子,重视汉文化。推进了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元大都的平面图在布局和功能分区上体现了哪些特点?都城布局学习借鉴汉族二、元朝的统一(一)元灭南宋1276年,元攻破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消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意义:①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特点: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二、元朝的统一(一)元灭南宋 人们既肯定元朝统一,又称赞文天祥抗元,矛盾吗?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元朝统一全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值得肯定。(2)但元在统一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和压迫。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斗争,是正义之举,值得敬仰。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被押解到大都,宁死不屈,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元世祖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都严词拒绝。文天祥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二、元朝的统一(二)元的疆域西汉形势图新疆西藏云南台湾南海诸岛东北广大地区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 地理志》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二、元朝的统一 元朝形势图 唐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超越汉唐,版图最大三、元朝的统治(一)背景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遂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元史·列传四十五·许衡传》元世祖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马背上打天下,是否能马背上治天下呢?忽必烈好烦恼啊!这么大的地盘怎样去管理呀?三、元朝的统治(二)概况皇帝(行政)中书省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中央机构阅读教材,补充元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的绘制宣政院(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腹里)路府州县地方机构中书省直辖(10个)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行省三、元朝的统治(三)统治措施1.在中央: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元朝中央行政机构图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图北宋中央行政机构图对比唐、宋、元的中央行政机构,说说元朝中央行政机构有什么特点?是对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三、元朝的统治(三)统治措施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中书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中书省直辖(腹里)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形势图(1330年)腹里岭北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西行省江浙行省四川行省河南江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宣政院辖地(中央)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从中央派遣到地方的,以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三、元朝的统治(三)统治措施通过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说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出什么趋势?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度确立朝代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 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共同点 趋势 都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都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秦朝西周元合作探究三、元朝的统治(三)统治措施3.在边疆:因地制宜的方式西藏西域东南地区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宣政院东南-台湾西北-西域西南-西藏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地方: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中央:宣政院特点:多元创新、因地制宜三、元朝的统治(三)统治措施回顾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元朝时期:在澎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意义: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时期:台湾称作流求,大陆商人常到流求贸易。三、元朝的统治(三)统治措施回顾西域归属中央的史实元朝时期: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意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时期: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三、元朝的统治(三)统治措施回顾汉藏两族交往的史实及元朝对西藏的管辖元宣政院印唐太宗唐中宗唐穆宗元朝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与尺带珠丹立唐蕃会盟碑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四、元朝的民族交融(一)背景①元朝的统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②元朝还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妙应寺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北京,始建于元朝,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也是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有效管理、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历史见证。四、元朝的民族交融(二)表现1.元朝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兴修水利,鼓励农桑,进行屯种。2.边疆各族(蒙古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契丹、女真等族汉化,与汉族无什么区别。3.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尔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四、元朝的民族交融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形成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其中,色目人是指蒙古人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党项人、畏兀儿人和回回人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人,也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南人大体是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后来,民族间的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引发社会动荡,最终导致元朝灭亡。相关史事影响: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考:元朝对中国历史有哪些贡献?①政治格局:重新实现统一,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制度创新:创立行省制度,对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影响深远。③边疆管理:设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地区的管辖。④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课堂小结元朝的统一中央: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边疆地区的管辖西域:西藏:设立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设立北庭都元帅府东南:设立巡检司统一蒙古: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扩张战争、蒙古灭西夏、灭金建立元朝: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行政)(军事)(监察)行省制度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回回元朝建立统一民族交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各族内迁汉化融合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1276年,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巩固提升1.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一直没有年号。忽必烈即位后,新设了“中统”年号。“中统”二字,出自儒家经典《春秋》和《易经》,意在强调政权属“中华之正统”。这一举措( )A.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B.巩固了大一统局面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 D.体现了“无为而治”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建立和统一的相关知识。据题干“忽必烈即位后,新设了‘中统’年号。‘中统’二字,出自儒家经典《春秋》和《易经》,意在强调政权属‘中华之正统’”可知,忽必烈设立年号为“中统”,意在强调政权属“中华之正统”。这一举措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故C符合题意。忽必烈设立年号不能完善儒家思想体系,排除A;忽必烈设立年号时,元朝尚未完成全国的统一,排除B;“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一种体现,强调顺应自然、不妄为,而忽必烈设立“中统”年号的行为显然是一种积极的政治举措,与“无为而治”相悖,排除D。巩固提升2.忽必烈登上汗位后,先是将首都从哈拉和林(今属蒙古国,位于乌兰巴托以西365千米)南迁至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后又进一步南迁至大都(位于今北京市区)。忽必烈屡屡迁都意在( )A.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 B.加强对农耕地区的控制C.使首都居于疆域中心 D.维持蒙古游牧传统习俗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的统治措施。根据材料可知,忽必烈不断将首都往南迁移,即不断靠近中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不断的对外战争,蒙古政权的疆域不断扩大,偏北的首都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控制,B正确。A不是忽必烈迁都的目的,排除;北京没有在疆域中心,排除C;往南迁都,不利于游牧传统的维持,D表述不正确,排除。巩固提升3.1280年,元世祖下诏以黄河“汉唐新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命人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黄河源头有计划、有组织的实地考察。这一壮举得以出现根源于( )A.统治者的好奇心 B.元朝远超前代的疆域C.交通技术的改善 D.农业对水资源的渴求B解析:分析材料,汉唐时期,不能知悉黄河的源头,元朝时,第一次对黄河源头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地区在汉唐时期并不属中央政权管辖,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远超汉唐,这就为黄河探源这一壮举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B。巩固提升4.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 )A.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 B.沟通了五大水系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促进了民族交融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代海运发展的作用。材料体现的是元朝的一条海运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海运的开发,缩短了南北交通距离,增加了南北货运量,开发了沿海经济,加强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大一统的经济格局,故C正确。材料只说了运粮船的航线,并未提及粮食产量,排除A;材料提及的是海运路线,沟通五大水系的是大运河,排除B;材料中提到的是元朝的海运航线,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巩固提升5.金代后期出于抵御蒙古的军事需要,曾遍置行省于各地。成吉思汗时,将行省官称授予附降的中原地主武装头目。忽必烈即位时,置十路宣抚司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同时以都省官行某处省事系衔,派到各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设立了不少行省机构。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C.旨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符合当时社会形势需要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依据材料可知,金代后期设置行省是为了抵御蒙古,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设置行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符合当时形势需要,故D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行省在设置初期带有临时派遣的性质,尚不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故B错误;材料中只有元朝是大一统王朝,故C错误。巩固提升6.1299年,朝廷明确规定,行省只具有机动支用中统钞1000锭以下的权力,超过1000锭,就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若违反规定就会受到责罚。1307年,全国总收入共计400万锭,解运京师的就有280万锭,剩余留作行省支配。据此推断( )A.中书省完全掌控地方财政 B.行省与中央财赋比例趋于平衡C.行省官员易成为分裂势力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行省只具有机动支用中统钞1000锭以下的权力,超过1000锭,就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说明行省可以支配一部分税收,其余则需要运交中央,这反映了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由“剩余留作行省支配”可知,行省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并非中书省完全掌控地方财政,排除A;1307年,全国总收入共计400万锭,解运京师的就有280万锭,占70%,并非“比例趋于平衡”,排除B;行省的财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有利于避免地方割据分裂,排除C。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