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导入新课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想一想:“三宝”是谁?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 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印度尼西亚 三宝垄泰国 三宝塔寺马来西亚 三宝庙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学习目标(1)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2)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等史事,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一、郑和下西洋(一)背景1.概念东洋西洋文莱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一、郑和下西洋(一)背景2.目的经济: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榜葛剌(今孟加拉)进贡麒麟图》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政治: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一、郑和下西洋(二)郑和郑和(1371—1433)姓名:原名马和,又称“三宝太监”民族:职业:航海基础:回族宦官航海造船技术,深得明成祖器重条件:①15C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②明成祖朱棣的支持;③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④郑和强大的勇气和组织能力。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一、郑和下西洋(三)经过出发地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索马里最远到达红海沿海和非洲东海岸亚洲非洲一、郑和下西洋(三)经过黄海东海南海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南亚西亚阿拉伯半岛东南亚(1)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2) 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表达通好的意愿(政治),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经济)。香料、宝石、象牙等中国西洋丝绸、瓷器、漆器等一、郑和下西洋(四)特点事件 郑和下西洋时间 次数 1405—14337次人数 27000多人船数 最多时有船200多艘船只吨位 约1500吨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备 航海图、罗盘等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 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设备先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造船水平高,航海技术高,国家实力雄厚!一、郑和下西洋(五)影响郑和下西洋后,浮泥、满刺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图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陈佛松《世界文化史》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明史·郑和传》(1)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2)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不计成本,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负担。明初的对外交往明太祖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关系,“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邦国,足履其境者三十六”。明成祖时,除了派郑和下西洋,还向各国派遣使臣50多次,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其中,1414年,他派陈诚携带国书和丝绸、布匹等礼品出使中亚各国。一些国家也纷纷遣使来中国,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其中,浡泥国、苏禄国的国王来中国访问时因病去世,就安葬在中国。<< 知识拓展 >>江苏南京的浡泥王墓山东德州的苏禄王墓二、戚继光抗倭(一)背景倭 国倭 寇倭 患古代日本日本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造成严重的倭患。树婴孩杆上,沃(浇)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推测)男女,刳(剖开)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丘陵)。——《明史纪事本末》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倭寇与我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明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二、戚继光抗倭(二)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山东人,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倭患,保卫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写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有方。抗倭准备:戚继光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的训练,操练新阵法。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创造“鸳鸯阵”。戚继光的军事著作二、戚继光抗倭(三)经过《戚家军抗倭形势图》福建广东台州九战九捷整顿军队,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先后消灭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二、戚继光抗倭(四)评价性质: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凯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继光《止止堂集》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这首军歌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反侵略战争:反对外来军事占领,武装挑衅,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的战争。目的在于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安全和维护民族的利益。反侵略战争是正义战争。胜利原因(1)抗倭斗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2)广大军民的英勇奋战;(3)戚继光的卓越领导才能以及保家卫国的情怀;(4)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5)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三、援朝战争(一)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明朝继承了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向中国纳贡称臣,并和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册封。明朝周边国家地图缅甸越南日本朝鲜琉球三、援朝战争(二)援朝战争背景概况意义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丰臣秀吉明朝援朝大将李如松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一)背景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葡萄牙殖民者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被我国军民赶走。(二)过程①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买通了广东地方官员,得以在澳门上岸,搭篷建屋,进行贸易。②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③后来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说明:澳门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小结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戚继光抗倭明朝的对外关系①时间长,规模大,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壮举;②中国与亚非友好往来,开创亚非海上交通线1405—1433年,明成祖时期倭寇:战况:性质:评价:日本海盗武装集团在东南沿海地区骚扰居民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时间:目的:路线:意义: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倭患平定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澳门主权仍属于中国,说明:澳门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巩固提升1.明朝郑和船队到达东南亚和非洲国家,船队上的医官会给当地人看诊并介绍中医技术,船队上的稳婆(接生婆)也会向落后地区的当地妇女介绍接生技术。这体现了郑和船队( )A.开创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了亚非的交往交流C.开启了中外友好交往 D.提升了明朝的科技文化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根据材料可知,郑和船队的行为推动了中医在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亚非的交往交流,B正确。A与题意无关,排除;“开启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先进技术在东南亚和非洲的传播,排除D。巩固提升2.“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今东南亚地区)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这一记述表明,郑和下西洋( )A.有利于南洋开发 B.巩固了边疆海防C.造成了人口问题 D.拓展了明朝疆域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分析材料可知,到南洋(今东南亚地区)去的人日益增多→带去了劳动力;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对南洋(东南亚)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也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故A正确。郑和下西洋属于对外活动,与边疆海防无关,排除B;C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不符合史实,排除;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并未拓展明朝的疆域,排除D。巩固提升3.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明朝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是( )A.部队军纪严明 B.百姓大力支援 C.军队战斗力高 D.兵源质量优良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根据材料“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战斗力大为增强”可知,明朝能够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戚家军战斗力高,故C符合题意。A、B、D都是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但与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排除。巩固提升4.这场战争是由日本的丰臣秀吉发动的,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这场战争( )A.使日本实现了统治朝鲜的目的 B.密切了中国与越南的关系C.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影响 D.增强了日本政治军事势力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援朝战争的影响。日本的丰臣秀吉→战争发动者;万历→明朝,战争发生的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而后,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C符合题意。这场战争,以日本失败而告终,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A、D错误;这场战争主要涉及中国(明朝)、日本和朝鲜,不涉及越南,排除B。巩固提升5.黄鸿钊在《澳门史》中说:澳门在葡萄牙人居留之前便已是对外贸易的泊口,明代,政府在此设立“守澳官”,负责港口的管理。葡萄牙人居留澳门后,守澳官的职责加重了。据此可知( )A.明政府仍拥有对澳门的主权 B.守澳官专管与葡萄牙间的贸易C.澳门是葡萄牙人贸易的中转站 D.明朝沿海不断遭到殖民者入侵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租住权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提到明政府在澳门设立“守澳官”,负责港口的管理。这表明在葡萄牙人居留澳门之前和之后,明政府都在对澳门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可以推断明政府仍拥有对澳门的主权,A符合题意。结合材料可知,守澳官的职责是管理整个港口,而非仅限于与葡萄牙的贸易,排除B;题干只描述了澳门在葡萄牙人居留前后的贸易和管理情况,C、D都未体现,排除。巩固提升6.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诗歌中的“孩子”被夺走是因为( )A.被荷兰占领 B.被葡萄牙占领C.被英国占领 D.被俄国占领B解析:B:根据所学可知,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B项符合题意;A: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郑成功指挥舰队切断台湾城和赤嵌楼荷军的联系。最后赤嵌楼荷军只好投降。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A项不符合题意;C:香港被英国占领,C项不符合题意;D: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感谢观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