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一轮复习讲义(通用版)第1讲 先秦——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1第2讲 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221BC-220AD) 4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7第4讲 隋唐时期(581-907年) 13第5讲 宋元时期(907-1368年) 18第6讲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1368-1840年) 27第7讲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年) 35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5-1912年) 44第9讲 民国前期(1912-1927年) 51第10讲 民国后期(1927-1949年) 57第11讲 俄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 148第12讲 新中国三十年(1949-1976年) 65第13讲 改革开放的中国(1978-现在) 75第14讲 古代西方文明 81第15讲 近代文明(上)(16-18世纪中期)——西方工场手工业时期 95第16讲 近代文明(下)(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 116第17讲 现代文明上:发展与动荡并存的世界(1900-1945年) 130第18讲 现代文明下:二战后世界的发展和演变(1945年至今) 134第1讲 先秦——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考点01 先秦时期的政治一、夏商政治形式1.夏朝政治形式: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政治制度: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3)内容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 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4)影响①积极: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消极: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5)瓦解①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②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③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③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4)作用①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1)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2)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3)内容: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4)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5)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归纳总结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考点02 先秦时期的经济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农耕方式的发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2.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3.土地制度的变革(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西周后期,贵族间的土地买卖、转让现象出现,地权逐渐开始由王下移到贵族、平民。(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3)土地兼并及影响①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②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交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1.经营形态及特点(1)官营手工业①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皇帝、贵族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②局限:生产不计成本;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②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2)冶铸业①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②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③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3)制陶业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4)制瓷业①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三、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商代: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商业初步发展。(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2.商业政策(1)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考点0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先秦时期的思想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评价(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2.孔子和早期儒学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春秋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战国 孟子 (1)政治:“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1)政治:“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论断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3.道家、法家和墨家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地位道家 老子 (1)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 韩非子 (1)法治思想: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集权思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第2讲 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221BC-220AD)考点0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①皇帝制度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特征皇帝独尊 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皇权至上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位世袭 自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②三公九卿制度内容 三公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九卿 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③郡县制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2)影响①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考点02 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1)郡国并行制①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出现了“七国之乱”。③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选官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考点03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2.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成就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3.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②西汉时,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考点04 秦汉时期的思想1.秦朝“焚书坑儒”原因 (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内容 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影响 “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2.董仲舒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②政治: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③思想: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目的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君权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维护统治秩序 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3.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①政治: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主要标准。②教育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知识拓展】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1)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王道: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色彩。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2)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伦理道德性。考点05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数学:《九章算术》①概况: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②影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4)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2.文学: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3.绘画(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2)代表:《夫妇宴饮图》。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史长河】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220年,魏国建立265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灭亡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420年,宋朝建立,南朝开始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朝开始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阶段特征】1.政治:①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②政权更替频繁;③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④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2.经济:①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②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了我国封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③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4.文化: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显著,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主干知识】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一)改革背景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①兴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东晋建立代国。②发展: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399年拓跋珪称道武帝。巩固新生政权:对外武力征服;对内参照汉族政权统治方式,经济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政治上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思想文化上兴办太学。(2)北魏的统一①标志: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②影响: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民族融合。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① 阶级矛盾激化: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② 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③ 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3.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1)冯太后:①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②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人才培养;③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奠基作用。(2)孝文帝:①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②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③勤于政事,关心民生;④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即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主观条件。(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2)措施:①俸禄制: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目的:整顿吏治,巩固统治。内容:由国家征收统一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影响:吏治好转,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②均田制:(485年)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荒地:露田;熟地:桑田、麻田)。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露田土地不得买卖,桑田、麻田可以继承买卖。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和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三长制: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均田制。④租调制:目的: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粮食,如粟二石)和调(绢帛或布一匹)。作用: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意义: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3)意义: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2.巧设计迁都洛阳(1)原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2)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3)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迁都过程:以“南伐”为借口,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3.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2)内容: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三)改革的影响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加;经济作物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3)商业: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贸易恢复;对外贸易长足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鲜卑族学习汉族;汉族学习鲜卑族。魏孝文帝不囿于民族偏见,敢于承认自己的落后,冲破阻力,接受先进的文化,学习先进的政策制度和统治经验,以改造自己民族中落后的东西。改革恢复发展了黄河流域的经济;促进了当时以鲜卑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归纳:东汉末年以来黄河流域四次局部统一。(曹操、前秦、北魏、北周)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1.士族制: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考点】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渐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大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考点】鼎盛(东晋)的表现(1)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2)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3)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4)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考点】衰落原因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3)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2.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3.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二)民族大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条件及表现如何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时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其时战争频繁,导致民族流动量比较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比较宽裕,都是这一时期出现名族融合的条件。(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途径和影响有哪些(1)途径。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影响。①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的交流发展。这种经济上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兼容性,必然形成经济上的民族亲合力,由此而产生政治上的凝聚力。②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各民族通过文化及科学上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③促进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汉族的菜肴制作方法和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逐步被其他民族所接受。④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⑤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三)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1.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2.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3.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4.瓦解原因:土地买卖的频繁和土地兼并严重。(三)江南农业的开发1.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1)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2)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3)统治者重视,推行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4)自然条件优越;(5)人民的辛勤劳动;(6)政治中心南移;(7)海外贸易。2.开发的表现(1)区域扩展,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2)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农田水利,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3)发展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3.开发的影响(1)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3)为隋唐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北方农牧业的基本状况(1)中原农耕规模缩小;(2)畜牧业扩展;(3)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4)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上在恢复和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的表现(1)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水碓、水磨、水碾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的技术传播到南方;(2)兴修水利: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3)开发边疆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可喜成就。(五)手工业的发展1.发展概况:手工业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2.纺织业(以丝织为主)的发展(1)曹魏的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设专门的织造机构;(2)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3)蜀汉所产蜀锦著名。3.冶炼技术的进步(1)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2)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3)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4)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4.制瓷业的进步(1)南方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2)北方创制出白瓷,白瓷的产生,为制瓷手工业开辟了广阔前景。5.造纸业的进步(1)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2)洛阳、长安、建业、扬州等是有名的造纸中心。(六)商业的发展1.发展缓慢:(1)原因:战乱破坏城市经济。(2)表现: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2.北朝和南方的商品经济发展: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南齐书》中提及“草市尉”一职,说明政府对于这种“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江南迅速开发。原因:北民南迁;民族融合;政策调整;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海外贸易;人民劳动。(2)中原相对停滞缓慢。原因:战争破坏;五胡内迁;过度开垦。(3)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原因:士族制度;佛教盛行。(4)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原因:社会动荡,城市破坏。(5)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原因: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1)这一时期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2)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有关。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就前进,反之就倒退。(3)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如曹操的屯田。(4)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5)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例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1)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2)祖冲之:精确的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他还著有《缀术》。2.农学北魏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系统的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1)裴秀: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2)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二)儒学、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发展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2.道教(1)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使其成为地主阶级的宗教。(2)梁朝时的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3.佛教(1)传播的原因:①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②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易于接受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百姓被迫颠沛流徙,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希望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让他们在渺茫的“来世”中得到虚幻的慰藉。(2)传播的危害:①佛教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如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浪费人民的血汗。③寺院经济与官府争夺人手和税收。(3)反佛的斗争①原因:佛教传播的危害统治②表现:范缜《神灭论》;北周武帝灭佛4.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道教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承上启下的文学1.特点:承上启下。2.流派:(1)建安文学①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②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2)陶渊明的田园诗①特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②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诗》(3)乐府民歌①特点: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北方民歌慷慨激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②代表作:《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四)艺术1.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2.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曹不兴,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擅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3.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评价(说明的问题):①石窟艺术的出现与石窟艺术的本身都反映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吸收、包容,并使它本土化。②石窟的开凿是统治阶级扩大佛教影响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所凝成的,是历代雕刻工匠和画匠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我国的艺术宝库。【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1)带有国家分裂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文学的乐府诗南北风格迥异,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慷慨激昂。(2)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述北方农牧业经验,就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经验。(3)思想活跃,各种思想有融合的趋势。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并行,并开始合流;佛教势力发展很快,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4)科技进步。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5)承上启下。如张扬个性和对异域文化的认可;诗歌完成向七言诗的过渡。【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特点科技的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文学艺术的成就(乐府诗、小说、王羲之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南方政治腐败,士族制度盛行和腐朽;《齐民要术》总结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反映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封建化的趋势;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诗》,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石窟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第4讲 隋唐时期(581-907年)——中华文明的繁荣【历史长河】(隋朝(长安)唐朝(长安))(公元581-618年) (公元618-907年)581年,杨坚称帝,隋朝建立589年,隋灭南陈,统一南北618年,李渊称帝,唐朝开国755-763年,安史之乱,唐朝的盛衰转折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唐朝名存实亡907年,朱温推翻唐朝,进入五代十国【阶段特征】1.政治:①隋唐是中国古代史继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之后出现的两个统一王朝。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在这一时期更趋精密完善。③三省六部制基本定型并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效仿。④科举取士的创立与发展,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阶级社会基础扩大。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2.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发展。①隋及唐中叶以前实行均田制及租庸调赋税制度。②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均田制无法推行,继而租庸调制失去意义,而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要的赋役征收依据的两税法推行,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重大变革。③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高峰。3.思想文化:隋唐两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整合时期。①传统儒学在吸纳佛学、道学的合理因子的前提下发生重大变革,理学开始发轫,韩愈、李翺成为代表人物。②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阶段。③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开一代之风气,领一代之风骚。④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与应用。4.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隋唐两代,尤其是唐朝是当时东亚乃至世界的强国。对周边少数民族影响巨大。并且对中亚、西亚、南亚、日本、高丽等国和地区,辐射华夏文明。【主干知识】一、隋唐政治(一)隋唐的政治建设1. 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局面的原因①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渴望统一。②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③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④陈朝政治腐败,军队废弛。⑤隋政权战略运用得当。2.中央集权的发展隋初,隋文帝废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3.唐朝的发展建设(1)贞观之治(唐太宗):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民族方面: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实行募兵制;大兴文治。●评价隋唐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注意应从生产力发展、特定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等角度来思考。(二)隋唐制度的革新1.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三省六部制度(1)背景:原来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专权,并且分工不明确,导致办事效率低等缺点。所以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六部制,唐太宗又进一步划分了三省的职权,最终定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2)职权、流程:①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②门下省设政事堂,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③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具体分工。(3)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掌分明。③节制君权。(4)作用:①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分解了决策、审议、执行之权,使三省互相牵制,加强皇权;②三省之间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③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考点】比较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应用朝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丞相(宰相)职权、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作用、地位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完善●唐朝三省六部制与西方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近代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的相似点与区别。2.选官制度的演进与完善——科举制(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选拔真正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由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而采取科举制。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隋唐统治者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2)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高官主考成为定制。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凡能通过殿试的,进士。如果哪位有幸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不仅能得到高官厚禄,还可以名扬天下。(3)特点:①士人报名应试,应考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②考试定期举行,不心等候皇帝下达诏令。③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4)影响:①进步性: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②局限性: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3.军事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1)府兵制是西魏、北周时期创立,逐渐趋向“兵农合一”,到了隋朝继承并完成了这个发展趋势。唐朝中前期继续沿袭这一制度,更进一步完善。作用:①隋唐时期的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②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结果:但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较多;府兵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不愿充当府兵。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2)募兵制:唐玄宗时期,由国家招募男丁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积极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消极作用:募兵制容易导致军阀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三)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1.天宝危机与安史之乱(1)唐玄宗统治后期(天宝年间)出现统治危机,表现如下:一方面,政治腐败,用人不当。另一方面,军事举措失当:①外重内轻,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由节度使来掌管,成为隐患;②军备废弛,无法应对。(2)由于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北京)发动叛乱,后有史思明,持续八年,史称“安史之乱”。这一事件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对唐朝的影响:①破坏了北方的经济。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打破了唐朝统一的局面,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③边防空虚,边疆少数民族贵族乘虚而入。④北方人口的南迁。对于江南的进一步开发起到了一定作用。2.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上出现的严重问题之一。名义上藩镇属于中央,实际上成为割据势力。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节度使的职位不受中央干预;经济上节度使掌握本地财权;军事上也是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百年之久,不断征战,一直到唐朝灭亡。这样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为五代十国的发展奠定基础。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朝中后期出现的政治问题,进一步削弱唐朝中央实力,加快唐朝的衰亡。(四)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对外关系1.民族关系上:隋唐时期,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北方的突厥、回纥、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2.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人员外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考点】影响历史真实的因素(1)由于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修养、感情等许多复杂的因素,致使史书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2)在历史上,利用政治权势纂改历史的情况十分常见。(3)史家由于世界观、认识能力、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侧重记载某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史实。(4)文献史料只能部分地记录过去,反映局部的历史。二、隋唐经济(一)隋朝至唐朝中叶的经济制度1.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计口授田”,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隋唐时期的均田制是对百姓授田的规定、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以及对土地买卖的规定。隋唐时期广大农民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土地,仅是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用于授田,随着时代发展授田越发不足。实质上仍然是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土地制度。不过均田制的推行还是有其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前不合理的土地占有情况,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度(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1)背景:隋朝继承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且开始推行以庸代役的制度。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2)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隋朝时有“民年五十,免役收庸”的规定,唐朝时庸则不再有年龄的限制。(3)作用: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推动隋唐的社会发展。【考点】关于井田制和均田制的对比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周天子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奴隶和庶民无权支配劳动产品。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均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个体耕种,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3.货币体系: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4.户口是封建王朝赋税基础。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户,3714万余口。到了开元盛世740年,户841.2871万,口4814.3609万。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口达5288.0488 万。(二)隋朝的经济建设兴建两都:长安、洛阳;广设粮仓;开通运河;修建驰道、赵州桥;修长城。【考点】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1)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2)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需要加强;(3)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4)隋朝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考点】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开凿四段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共有三个支撑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连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成为一条贯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三)唐朝后期的经济发展1.赋税制度变化——由租庸调制到两税法(1)背景:唐朝中后期,土地私有制发展起来,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在唐德宗支持下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2)内容: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特点:①收取赋税的多少,坚持“量出制入”的原则,反映了两税法的实施是为了保证唐政府的财政收入;②在征收标准上,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收;③在征收范围上,贵族、官僚、商人都要照常纳税;④在征收时间上,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⑤两税法取消了租庸调制及各项杂税,不征力役,而以实物为主,但没有取消人头税。(4)作用:积极性:①使唐朝中期以来的混乱税制得到统一,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③扩大税源,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④实行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②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2.农业:(1)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大量人口迁徙到南方,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标志着犁耕技术的成熟。(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茶)种植扩大。3.手工业:(1)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2)中国古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靡一时。(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了青瓷(越州)和白瓷(定州)两大体系。景德镇(唐朝时称昌南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4)唐朝丝织业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4.城市和商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1)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大运河开通,柜坊和飞钱出现,有利于商品流通。(2)表现:①金融方面:隋代仍铸五铢钱,唐高祖时行“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历代都以其为范式;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②市的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唐代后期“夜市”比较繁荣,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原有“市”的管制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③城市繁荣:隋唐时期城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发展迅速,而且有“扬一益二”的说法,从侧面也反映出南方经济的发展。④对外贸易: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5.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1)安史之乱主要在洛阳与长安一带展开,战乱破坏了北方的社会经济。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商旅断绝,人口锐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2)北方人口部分南移,主要迁往长江中下游一带,推动江南经济发展。(3)安史之乱后,北方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缓慢,而江南地区却比较安定。【考点】解读:《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1)大都会共6个——北方的长安、洛阳、汴州与南方的扬州、广州、益州;绢产地在北方,主要有3处——定州、宋州、亳州;锦产地在南方,主要有5处——扬州、苏州、越州、宣州、益州;青瓷产地在越州;白瓷产地在邢州;铜镜产地在扬州;唐三彩产地在巩县;造船业发达地区主要有扬州和洪州。同时,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可参考旁边的注释,如洪州为今天的江西南昌、越州为今天的浙江绍兴等。(2)分析隋唐时期城市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运河沿岸和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成因:大运河的开通、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附近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城市兴旺。(3)出现“天下之盛,扬为首”。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扬州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点,且为对外港口城市,交通便利;历史上也曾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基础较好;工商业发达,是铜镜、锦、船的产地;主要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南方的物产集散地。【考点】汉唐时期的城市特点:(1)绝大多数城市是因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2)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3)“坊”“市”分区,专员管理;(4)农村集市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有的还发展成为重要的市镇。【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及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上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时间和区域,宋代逐渐打破坊市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唐代以前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城市的分布区域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江南经济重心南移,城市逐渐增多。(5)从城市社会生活上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三、隋唐文化(一)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基础;2.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3.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中外往来频繁,文化上吸收外来的优秀成文;4.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儒学发展演变1.背景: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与韩愈同时的李翱,则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三)文学艺术的发展1.文学: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名家辈出(李白、杜甫),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2.艺术:(1)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草书大家张旭、怀素。(2)绘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绘画产生许多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3)乐舞:南北朝、隋唐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热潮,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唐朝宫廷舞蹈发展鼎盛,有《秦王破阵舞》、《霓裳羽衣舞》等。(四)科学技术1.雕版印刷:《金刚经》(868年)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2.火药发明: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第5讲 宋元时期(907-1368年)——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历史长河】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称帝,建立西夏1043年,范仲淹庆历新政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变法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宋高宗即位,南宋开始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称帝,定国号为元1279年,元灭南宋1368年,元朝灭亡。【阶段特征】1.政治:①由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再到全国统一。②北宋时的“强干弱枝”、元朝时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③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2.经济: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进一步扩展。③商业突破“市”“坊”界限,北宋时开始使用纸币,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3.文化:①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以及火药火器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科技又有新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②以宋词的繁荣、理学的兴起和元曲的兴盛为代表,传统思想文化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4.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时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5.对外关系:①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繁荣。②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主干知识】一、宋元政治(一)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背景:(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2)北宋建立之初,国家尚未统一,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北宋政府实力。(3)宋太祖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兵变历史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2.措施:【史料】赵匡胤有一天召赵普问道“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回答:“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1)集中军权:①说服石守信等将领交出兵权,到各地去担任已经无实权的节度使。②由“三衙”分别统领禁军,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③朝廷设枢密院,掌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队调动等。④为防止禁军将帅专兵,实行“更戍法”,即让军队定期轮换屯戍地点,将领却不随军更戍,达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目的。⑤编练禁军,“内外相制”、“强干弱枝”。⑥实行养兵制度。(2)集中行政权:①中央A.削弱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初为副相,后来地位提高,宰相出缺时,可以代行宰相职权。B.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枢密使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C.设三司使总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②地方: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①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4)科举制的发展:北宋的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为增加。科举制的发展,使北宋政权的基础得到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3.影响:(1)积极影响: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宋以后直到清代社会,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五代时期那样的军阀割据、朝代更替频繁的局面。(2)消极影响(积贫积弱的局面形成):①为了剥夺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政府大量赐田宅,又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快土地的集中。地主官僚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造成北宋初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②官僚机构膨胀,机构臃肿重叠,官吏日益颓废,办事效率低下。俸禄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日益沉重。③过分的集中地方财权,造成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官吏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搜刮。④过分的集中军权,“强干弱枝”,削弱了地方的武装力量;为了防止军人跋扈,实行兵将分离政策,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况,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使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斗争中,连连战败。⑤由于加强中央集权,又形成了庞大的军事集团和官僚集团,国家要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官俸开支,加之每年给予辽、西夏大量的岁币,造成国家严重财政危机,国家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二)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变法背景(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①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②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初年加强专制集权的负面影响到中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了“积弱”局面;其次,由于机构重叠,官职冗滥、军队数量急增,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从而导致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2)“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施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新政的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变法内容及成效表一:积贫局面的改变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役法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市易法和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表二:积弱局面的改善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主要表现: 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取士之法 培养、选拔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变法结局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4.失败的原因(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3)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5.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评价)(1)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革,负担依然沉重。(2)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用人。(三)宋与辽、西夏、金和蒙元关系1.宋、辽关系:(1)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实行“蕃汉分治”,设置南北面官。(2)宋、辽和战:1005年,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2.宋、西夏关系(1)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都城兴庆,史称西夏。(2)元昊称帝后,宋夏交兵不断,双方损失惨重。1044年,双方订立合约,恢复和平。3.两宋、金关系(1)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建立金朝。(2)辽、北宋灭亡:金和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年辽朝灭亡。1127年,金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3)南宋、金的和战: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称帝,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建立后与金持续对战。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史称“绍兴和议”。对峙局面形成。4.南宋、蒙元关系(1)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铁木真为大汗,即成吉思汗。(2)1234年,蒙古灭金。后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蒙宋战事不断。(3)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4)1279年,元最终灭亡南宋,至此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又归于大一统。(四)元朝的政治建设1.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之权;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全国设立10个行省、中书省直辖的“腹里(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及以西,就是现在的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宣政院辖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元朝的行省幅员十分广阔,行省长官又握有军政大权,要防止出现地方割据,除行政决策上实行“圆署会议”,集体决策外,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上必须打破山川形便而采用犬牙交错原则,确保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胜之区。但按犬牙交错原则划分政区同样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各行省无险可守。正如清人储大文所说的,元朝行省“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储大文认为,元末农民起义军攻打各地之所以势如破竹,其重要原因就是各地无险可守。3.影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考点】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推行时代 推行于西周,春秋时期走向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至元朝建立前 确立于元朝,明清时期继承发展和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关,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二、宋元经济(一)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占城稻传入并推广;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1)宋代纺织业有更大的发展,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工艺水平也有新的提高。(2)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2.冶金业:北宋时期已有以煤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3.陶瓷业:(1)宋代是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的时期,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2)元代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4.印刷业:11世纪中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三)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1.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1)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4)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2.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1)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开封和临安是著名的城市。(2)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3)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4)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5)海外贸易发达。3.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4.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1)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2)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3)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四)经济中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1.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2.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4.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5.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三、宋元文化(一)宋元文化的历史地位及成因1.地位: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2.成因:(1)国家统一和民族大融合。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而元则征服了金、西夏、大理、藏和南宋,统一的国家,稳定的社会环境,才会在民族的极大融合中迸发出文化的辉煌火花。(2)国家政策决定。宋朝文化繁荣的原因在于它独特的偃武修文的政策,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由北向南发展的重要时期,带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元朝的文化繁荣却是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下的产物,由于元朝的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官场失意下转而从事曲艺、诗词的创作,所以元朝在曲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科技的先进。宋元时期,四大发明中的三样(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就是在那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那个时候中国的科技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囊括天文、地理、医学、数学……形成中国科技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4)对外交流。宋元时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国家开明,文化上海纳百川,促进繁荣。(5)阶级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更为丰富,拉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商业色彩浓重的词曲因而得到普及发展。(6)前代科技文化成就奠定的基础。总之,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宋元时期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二)儒学的新发展——理学学者以“理”或“道”为哲学基本范畴,探讨“性命义理”,故称“理学”,又称“道学”。“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1. 形成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归于儒”的主张,韩愈、李翺的早期贡献;(3)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4)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5)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2.主要代表人物:北宋五子、朱熹(南宋)(1)北宋五子学说概况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及影响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邵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张载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2)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主张理先于气,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元代开始把程朱理学定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立论依据。从此,《四书集注》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要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但要背诵《四书》正文,还要背诵一部分朱熹的注释。此后,经明代直到晚清,以程朱理学作为科举取士标准维持了将近600年。他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3.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2)明朝王守仁(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考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体,汲取易学、佛学、道学中某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建立了以“理”或“心”、“气”为本位,以“格物致知”或“穷理尽性”“致良知”为方法,以“内圣外王”为目的哲学理论体系,使它具有在哲学思维的深度上、理论体系的严密精致上超过先秦子学、汉唐经学的成就与特色。(1)积极方面:①现实意义: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君主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专制统治者的需要,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发展、陶冶人们情操、教育人们知书识理、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②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意识。③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④崇尚道德,强调自我约束,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⑤凸显人性的庄严,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⑥世界影响:其学术思想还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2)消极方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考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不同点 认识“理” 强调“人伦即天理”,以“理”为本体。 主张“心即理”,以“心”或“良知”为本体。实现“理”的途径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人心中,不必外求,“发明本心”、“致良知”就可以成为圣贤。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三)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学技术(1)三大发明的最后完成与外传:发 明 宋代发展完成 外 传印刷术 隋唐的雕版印刷 宋代毕昇的活字印刷,较欧洲早400年 东传朝鲜、日本, 西传欧洲、埃及火药 古代炼丹家,唐朝末年开始用于战争 北宋广泛用于军事;南宋:管形火器(“突火枪”),金火器制造较发达 13世纪中期传至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指南针 战国发明司南 宋代罗盘针普遍用于航海 南宋传至阿拉伯与欧洲各国【考点】为什么三大发明到宋代才最后完成 (1)有前代发明的基础;(2)宋代科举制和教育的发展、书院的兴盛迫切需要改进印刷术;(3)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和对外交往的兴盛;(4)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存的状态,战争比较多。【考点】三大发明的外传有什么作用呢 (1)印刷术的发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发展提供重要条件;(2)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