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世界近代史部分)一、15-18世纪西方工场手工业中外纲要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全球航路的开辟 1、背景: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②社会:寻金热 ③直接:奥斯曼帝国垄断了传统商路 ④宗教:传播天主教 ⑤精神动力:文艺复兴鼓励冒险探索 ⑥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支持 ⑦技术:航海造船技术进步 2、过程 时间航海家支持 国家方向航线1487迪亚士葡 萄 牙向东 好望角 ――非洲海岸1497 -1498达.伽马好望角-印度1492哥伦布西 班 牙向西美洲1519 -1522麦哲伦环球航行卡伯特、卡蒂埃、 巴伦支、哈得逊、俄北半球其它航线德雷克、塔斯曼南半球3、影响(参见选必二) (1)对亚、非、美洲: ①中断原有的社会进程,打破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带来巨大灾难; (殖民统治、种族屠杀、经济掠夺,黑奴贸易) ②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对欧洲: ①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③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对世界: ①造成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流、疾病 传播、商品流动 ②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③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二、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1)原因:①经济基础: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化基础: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意大利拥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③人才优势:聚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2)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3)成就: ①14世纪的“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②15世纪的“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③15世纪后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积极: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 ②解放了人性,推动近代科学兴起; ③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宗教改革(16世纪) (1)序幕:1517年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主张: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 (因信称义,简化仪式) 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直斥与上帝对话) ③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成果: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 (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影响: ①思想: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政治:强化王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文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3、启蒙运动(17—18世纪) (1)背景: 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 ③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展 (2)精神内核: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3)启蒙思想家及主张: 共同主张:理性、科学、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 ①法国: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②卢梭(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制) ③英国:亚当·斯密(现代经济学之父): 劳动价值论;自由竞争 ④德国:康德:理性、民主、自由、平等(集大成者) 影响: ①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②政治革命: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③民族独立: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近代科学兴起(16—17世纪):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经典力学体系,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三、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1)背景: ①经济: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根本原因); ②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 ③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过程: 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②1688年,“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 法律保障: ①1689年《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利,限制王权; ②1701年《王位继承法》,国王不能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5)意义: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背景: ①经济: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根源); ②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 过程: ①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②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③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影响: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法国大革命 (1)背景: ①经济:法国专制制度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源); ②阶级: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过程: ①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法国爆发大革命; ②1789年8月,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③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④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⑤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 影响: 对法国:①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扫清了法国的封建残余,促进民主政治建立; 对欧洲:③沉重打击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则传播到欧洲各地。 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①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德)和共和制(美、法); ②政党:两党制、多党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责任内阁制 18世纪20年代,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特点:①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议会:国家权力中心,是最高立法权和权力机关, 监督内阁; ③内阁:掌握最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6、美国联邦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 (1)内容: ①“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原则 (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 司法权:最高法院) ②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 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评价: ①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其“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③仍存在着不足,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四、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原因: (1)政治前提: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 (2)资金:殖民扩张和掠夺、海外贸易等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3)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 (4)市场: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导致需求增长; (5)技术:手工工场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2、成就: (1)开始于棉纺织业,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 (3)蒸汽机动力的交通工具(19世纪初,汽船和火车) 五、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过程: ①葡萄牙:建立巴西殖民地; ②西班牙:1496年,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 16世纪中叶,殖民地包括除巴西外的大部分美洲; ③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完全沦为欧洲殖民地 (小部分是英国、荷兰、法国) (2)殖民政策: 政治:专制统治,建立总督辖区治理殖民地 经济:①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 ②开采金银矿,掠夺巨额财富; ③奴役屠杀印第安人,发起黑奴贸易; ④宗主国禁止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2、亚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1)15、16世纪的殖民扩张: 葡萄牙:建立商站控制商路(澳门); 西班牙:入侵菲律宾 (2)17世纪及以后的殖民扩张 ①南亚:17世纪初,英国来到印度 A、经济:东印度公司,经济掠夺; B、政治:武力挑动或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 ②东南亚: A、17世纪初, 荷兰: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后,占领印度尼西亚; B、19世纪末:英国(占领缅甸和马来半岛大部分); 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 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 ③西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瓜分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英、俄控制瓜分伊朗 ④东亚: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下,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于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 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工业革命前:列强殖民活动局限在沿海地区 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p11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1.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英国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召募常备军。 2. 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二)美国:联邦共和制 1.背景: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2.建立:1787年宪法 (1)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 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三)法国:共和制 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制,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 1875年宪法,法国确立共和制 (四)评价: 1.积极: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经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2.局限: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在合法地位。 二、西方的文官制度 p34 (一)背景 1.历史因素: 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主,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大,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国王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这些事务,并赐予他们官职。 2.政治因素: (1)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的选拔仍存在许多问题。 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私相授受、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 “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严重影响政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行政效率。 3.经济因素: (1)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国家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4.思想因素: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2.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1)18世纪初,为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大臣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2)19世纪初,设立常务次官。 ①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 随内阁共进退。 ②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3)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 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 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4)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3.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 (1)美国: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考试录用: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2)中立: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3)常任: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 (4)实行考核制: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2.影响 (1)进步性: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局限性: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 p49 1.渊源:罗马法 2.发展:日尔曼法+教会法+罗马法 3.形成的法系: (1)英美法系 巡回审判+普通法+《大宪章》+光荣革命后的法律+ 美国等国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本国法律 (2)大陆法系 ①背景:13世纪以后,随着王权的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②形成: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制定了一系列法律,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 (3)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 ①英美法系: A.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B.法官的地位突出,当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作出新的解释。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 C.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②大陆法系: A.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 B.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C.代表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p50 1.共同的基本特征: (1)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议会掌握)、 行政权(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 司法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 (2)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3)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 2.局限性:①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确认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②黑人、原住民和妇女不能完全享有公民权。 五、宗教伦理与教化 p51 新教: (1)时间:宗教改革后出现 (2)主张: ①反对教皇权威, 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 ②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③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3)评价 ①积极性:新教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提出了一些新主张。 ②局限性:新教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迫害宗教“异端”;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p67 专制王权国家 (1)背景 ①15 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世俗权力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表现 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③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民族国家 (1)背景 ①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2)表现 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②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③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④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七、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p68 国际法的形成 (1)原因 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历程 ①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②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人其中。 ③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2.外交制度的建立: 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3.意义: 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P671.新航路(1)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2)概况: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②哥伦布到达美洲。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2.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二、美洲物种的外传 P8-9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2.物种的外传: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3.概况 玉米 欧洲:①最初供观赏,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亚洲: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马铃薯 欧洲: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亚洲: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欧洲:甘薯被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亚洲: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茄 欧洲:①最初作为观赏性植物, 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亚洲:①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欧洲: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亚洲: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P10 欧亚物种传入美洲 农作物: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黄瓜、豌豆 经济类:甘蔗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 对美洲的影响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 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禽畜: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P11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地食物来源。 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催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美洲 ①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 ③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对中国 ①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的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渡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五、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P42-43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欧洲: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①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 ②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亚洲: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①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 ②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航线。 ③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商业经济方式的变化 近代世界 ①商品交易所: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 ②创立银行: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 ③证券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 ④百货公司: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⑤有限责任公司: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后相继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卢森堡和比利时等国所采用 ⑥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为了垄断对外贸易,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品流通种类增多 原因: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表现 ①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②来自东方的香料也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 ③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殖民者掠夺黑人奴隶的场所,奴隶成为贸易商品。16世界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支配了早期的奴隶贸易。 ④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后来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商人也加入。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17世纪英国逐渐控制海上贸易,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六、世界市场的形成 P41 初步形成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 ②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加入殖民地掠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 表现: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进一步形成 背景 ①工业革命后,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 ③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是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④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表现:资产阶级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七、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P24-25 机器大生产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党的厂房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工厂制度 形成:随着工厂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内容 ①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 ②工厂主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③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出于监督管理之下。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影响: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八、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p62(一)城市化的演进1.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2.概况(1)背景:工业革命(2)表现: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 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3.影响(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P38 1、原因 殖民扩张 ①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②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黑奴贸易 ①原因: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②影响: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大量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大量欧洲人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影响 (1)族群的变化 ①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 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对文化的影响 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人口结构 ①北美: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②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只有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P55 1、15世纪之前: 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的世界贸易 (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2)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3)影响: 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1)背景: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分工和贸易格局。 (2)表现: 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三、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P55-59 特点: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或间接的去到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表现: 茶 ①地位: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②传播: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③发展:各国在接收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 钟表 ①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文化交流 ①背景: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②表现: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四、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P66-67 美利坚民族文化 (1)独立战争前 ①多元特征的形成: 来自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②表现 A.多元特征: 多源性、多样性 B.种族歧视 八、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P671.新航路(1)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2)概况: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②哥伦布到达美洲。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2.影响: A.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B.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C.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2)独立战争后 ①形成: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②表现: A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B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拉丁美洲的文化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前 ①背景: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在拉丁美洲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特征: 文化多元性特别明显 ③表现: A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B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C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二、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中外纲要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一、资产阶级革命 1、法国:19世纪,法国经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艰难曲折最终确立共和制度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二、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1)内容: 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等; ②影响: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2、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1)背景:南北矛盾突出 (关税、西部建州、尤其是奴隶制度的存废); (2)概况:1861年内战爆发, 林肯政府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赢得民众支持, 1865年获胜,内战结束; (3)影响: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 为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黑人仍备受歧视。 3、意大利的统一(1861年—1870年): (1)1861年,意大利经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2)1870年,意大利先后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实现统一 4、德意志的统一(1864年—1871年): (1)过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起用“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64年—1871年,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 (2)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特点:皇帝掌握实权; 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 5、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有识之士于1868年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改革; (2)内容: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制定1889年日本宪法(君主立宪制) (3)影响: ①积极:推动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迅速走向强大; ②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 (1)欧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相对稳定; (2)自然科学发展并被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2、成就: (1)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3)化学工业的兴起(化学合成材料、石油化工业); (4)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炼钢、纺织等) 3、特点: (1)科学、技术和生产真正结合; (2)同时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规模更大,德国和美国表现最为突出; (3)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基础工业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2)生产组织形式上: 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 (3)社会阶级结构: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社会生活:①加快城市化进度; ②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③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5)世界面貌: 改变世界面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社会问题: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四、马克思主义诞生 1、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3)理论基础:吸收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长期从事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 (1)内容: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 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③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④宣告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使命,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 (2)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1)革命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于1848年革命斗争中(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2)理论探索: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剩余价值说); 创立唯物史观 4、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五、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亚洲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 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分文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 (2)影响: ①对资本主义国家 ②对世界 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2、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①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②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2)亚洲的觉醒 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提拉克)(1908孟买政治总罢工,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 ②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 ③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 (3)非洲的抗争 ①埃及抗英斗争 ②苏丹马赫迪起义 ③埃赛俄比亚抗意斗争 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p11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制,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 (2)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3)1875年通过新宪法: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4)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 西方的文官制度 p34 1.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1)18世纪初,为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大臣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2)19世纪初,设立常务次官。 2.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 (1)美国: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 三、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 p49 形成的法系: (1)英美法系 (2)大陆法系 四、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的发展 p68 表现: ①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维也纳体系。 ②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③各国签订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一系列战争法规。 评价: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p89 1.金本位制 (1)形成: 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2)特点: 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3)意义: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4)崩溃: ①原因: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②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六、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p104 近代 (1)背景: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2)概况 ①英国: 在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②美国: 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③法国: 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④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 一、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P26-28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问题:大城市工业人后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工业革命刺激了运河的开凿和铁路运输的发展。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路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促进乡村改变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产,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 表现: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佩戴表,大城市中多设有标准钟。 初等教育推广,文化素质提升 (1)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表现: ①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 ②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斗争: ①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时工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保障。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 P41 1、最终形成 (1)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输出商品、掠夺原料、资本输出,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财富。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表现: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P42-43 1、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打破英国贸易垄断地位,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四、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P671.运河(1)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2、火车与铁路交通(1)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2)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人铁路时代。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气船。(2)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3)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五、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P62 (一)居住条件的改善建筑技术(1)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二)基础设施的发展(1)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2)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3)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4)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三)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环境污染:(1)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林立的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2)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3)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2.贫富矛盾: 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3.交通拥堵: 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P55 1、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表现: 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涨了近2.6倍。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P55-59 服装 ①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②明治维新后,作为“文化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变装。这些服饰大胆采用东方女装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中山装:民国早期设计,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三、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P66-67 1、拉丁美洲的文化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 ①背景: 19世纪上半叶,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除海地的独立是黑人领导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②表现: A.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和歧视仍然存在。 B.战争也促成了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