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7.1.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课件(共20张PPT)+教案+导学案(有答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全一册沪科版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7.1.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课件(共20张PPT)+教案+导学案(有答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全一册沪科版物理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2课时 惯性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1.惯性及惯性现象
新课导入
探究点:
2.惯性的利用及惯性危害的防止
课堂小结
当堂评价
对点训练
对点训练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做法;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主动进行科学普及,倡导安全与健康生活
科学思维:通过概括大量事实及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科学探究:通过对有关惯性实验的观察和参与,深入了解惯性及惯性现象
新课导入
1
播放一段视频:
为什么苹果不但没有被敲下来,还会慢慢上升呢?
新课导入
2
我现在假设我们是在一个公共汽车里,车正在往黑板这个方向行驶;突然加速,请问怎么样?突然刹车减速呢?
探究点1
惯性及惯性现象
老师用惯性演示器演示。
为什么金属球不随纸片飞出?
将一摞象棋放在桌面上,用长刻度尺将最下面棋子依次击打出,而上面棋子不倒。
提示问题:下面棋子为什么飞出?上面棋子为什么不倒或不随着飞出?
探究点1
惯性及惯性现象
1.将木块放在纸条上,快速抽出纸条,观察现象。
2.将木块放在纸条上,快速抽出纸条,观察现象;
将硬纸片放在烧杯口,纸片上放一块橡皮,用力将纸片弹出,观察 现象。
活动实践:
分析: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
惯性
惯性定律
探究点1
惯性及惯性现象
总结: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及所处状态无关。
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探究点1
惯性及惯性现象
有惯性
推力
有惯性
推力
有惯性
使物体保持静止
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使物体保持向前运动
跟摩擦力平衡
使物体保持向前运动
重力
使物体下落
对点训练
惯性及惯性现象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各种物理现象,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射向球门的足球被守门员抱住后会失去惯性
B.高速公路限速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运动员撞线后还要向前运动,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D.上岸后的鸭子,振动翅膀,把身上的水抖掉是利用翅膀的惯性
C
探究点2
惯性的利用及惯性危害的防止
(1)锤头松了为什么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
(2)跳远运动员起跳前为什么需要进行助跑?
探究点2
惯性的利用及惯性危害的防止
回扣视频引入环节,解释苹果为什么在锤子敲几下会上升?
筷子
图解提示:
苹果
受力
向下运动
有惯性
保持静止
苹果在锤子敲击下上升
物体
原因
结果
探究点2
惯性的利用及惯性危害的防止
(1)分析课本P164图7-8问题,回答安全带的的作用。
(2)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倒向何方?
(3)汽车紧急刹车时,汽车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4)给司机师傅总结几条安全驾驶的建议。
对点训练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如果没有惯性,下列运动仍能正常进行的是( )
A.押加 B.蹦床 C.射箭 D.网球
A
惯性的利用及惯性危害的防止
课堂小结
物体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不受力
有惯性
受力改变运动状态
有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产生相关现象
当堂评价
1.中学生在骑自行车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伤害,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行车具有惯性,人不具有惯性
B.自行车突然刹车,人会前倾
C.自行车停止骑行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受到了惯性的作用
D.自行车骑得越快,自行车的惯性越大,越容易出事故
B
1 2345
当堂评价
1 2 345
2.在观看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时,小明想到一个问题:赛道崎岖,汽车速度快,如图所示,观众站在赛段的哪个位置观看比较安全(  )
A.乙、丙
B.乙、丁
C.甲、丁
D.甲、丙
A
当堂评价
3.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套有扎紧的气球,管中装有适量水,处于竖直静止状态(图甲);手握玻璃管突然向某一方向运动时,气球突然变大(图乙)。下列对该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12 3 45
A.玻璃管是突然向上运动的
B.玻璃管是突然向下运动的
C.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玻璃
管没有惯性
D.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玻璃
管具有惯性
当堂评价
4. 如图所示,用尺子快速打击下面的棋子,棋子飞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选填“运动状态”或“形状”);上面的棋子由于 不会随着一起飞出。
A
123 4 5
运动状态
惯性
当堂评价
1234 5
5. 如图所示,这是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湿田击稻”的情景,书中这样描述:“……将稻穗抓起,高举过顶,用力摔打在板壁上,使稻粒脱落。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稻粒全部脱落为止”。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稻粒脱落的原因。
答:当摔打稻秆时,原来稻秆和稻粒都是运动的,撞击的板壁时,稻秆由运动变为静止,而稻粒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能将稻粒从稻秆上打落下来,这是利用稻粒的惯性。(共15张PPT)
第2课时 惯 性
1.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   或
   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   定律。
2.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   之一。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惯性有利也有弊。当需要惯性时,我们应该设法   ;当惯性有害时,我们应该想办法   带来伤害。
知识清单
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
惯性
属性
利用惯性
避免物体惯性
[例1] 小强和爷爷周末乘车到荣县双溪水库风景区游玩,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强和爷爷都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
B.汽车紧急刹车时,小强向前倾,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驾驶员踩刹车后,汽车仍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
D.高速公路严禁超速,是因为汽车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典例分析
点拨:一切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和物体是否运动、是否受力以及运动的快慢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C
[例2] (2024贵阳南明区期中)如图所示为司机在汽车驾驶室中的情
景,当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看到前方有一障碍物时,司机为了躲避障碍物立马朝右边打方向盘,司机会向哪边倾 请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其
原因。
答案:向左倾。原来司机和汽车一起向前运动,当司机为了躲避障碍物立马朝右边打方向盘时,人的下部随车一起朝右运动,而人体上部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因而身体会向左倾。
基础题
1.(2024扬州)坐在轿车后排的市民也应自觉系上安全带。系安全带可减小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对乘客的伤害( )
A.快速启动 B.匀速行驶
C.紧急刹车 D.缓慢加速
2.下列运动场景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
A.举重运动员用力将杠铃举起
B.田径运动员起跑时用力向后蹬地
C.标枪运动员投掷前向前助跑
D.百米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刻停下来
C
C
3.(2024遵义一模)赛龙舟是我国端午节的一项传统习俗,如图所示。龙舟到达终点后,虽然运动员停止划水,但是龙舟由于   仍会继续向前运动。
惯性
4.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套有扎紧的气球,玻璃管中装有适量水,处于竖直静止状态(图甲)。手握玻璃管突然    (选填“向上”或“向下”)运动时,气球突然变大(图乙),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具有惯性。
向上

中档题
5.如图所示为某F1赛道局部路段的示意图,为了保障车手的安全,赛道的某些位置需要加设防护设施,图中最需要加设防护设施的是( )
A.M处 B.N处 C.P处 D.Q处
A
6.2024年3月31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WTT仁川冠军赛决赛中获得女单和男单冠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乒乓球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乒乓球在空中运动时没有惯性
C.击球时,球有惯性,球拍没有惯性
D.球被水平击出后,乒乓球的惯性不变
D
7.小刚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脚被石块绊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如图甲所示;过了一会儿不小心脚踩到一块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如图乙所示。对这两种情景,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二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B.二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C.前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D.后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静止状态
A
8.如图所示,车厢顶上有一个小球自由落下,落在地板上A处,由此可以判断车厢在( )
A.向右减速运动 B.向右加速运动
C.向左匀速运动 D.向左减速运动
A
9.(2024贵州一模)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大课间跑操时的情景。如果图中甲同学的鞋带松了,立即在原位置蹲下系鞋带,则正在跑步的   .
(选填“乙”或“丙”)同学会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下从而发生冲撞甲同学的危险。

10.如图所示,上表面水平且光滑的小车上有A、B两个物体,两物体与小车以相同的速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B在A的正前方,B的质量小于A的质量。假设小车的上表面足够长,不计空气阻力,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后,A、B两物体   (选填“会”或“不会”)相撞,原因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   不变的性质。
不会
运动状态
11.小明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用锤子时发现锤头松动了,于是他想将锤头套紧在锤柄上,老师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供他选择。对比两种方案,你觉得哪种方案更合理 并用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方案一 方案二
答案:方案二的操作更合理。撞击前,锤柄和锤头一起向下运动,当撞到硬物时,锤柄停止运动,锤头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因此锤头紧套在锤柄上。
素养题
12.暑假里,小明坐汽车到外婆家去度假,他将一瓶矿泉水(没有开启)直立放在驾驶台前的平板上(图甲),车子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时他发现瓶子倒了,你认为瓶子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倒。若瓶子倒下后为图乙所示的样子,上部有一气泡,当汽车突然启动继续前进时,则气泡向   (选填“左”或“右”)运动。

右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 惯性
学习目标 1.认识惯性,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做法;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物理观念) 2.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科学思维) 3.能将惯性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为我们服务,能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主动进行科学普及,倡导安全与健康生活。(科学态度与责任)
重点难点 重点:用惯性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正确表述并理解惯性有无、惯性大小等问题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1 惯性及惯性现象 1.观察老师演示,自由表达看法: (1)用惯性演示器演示。然后提问:为什么金属球不随纸片飞出? 表达看法: (2)将一摞象棋放在桌面上,用长刻度尺将最下面棋子依次击打出,而上面棋子不倒。 提示问题:下面棋子为什么飞出?上面棋子为什么不倒或不随着飞出? 表达看法: 2.动手操作: (1)将木块放在纸条上,快速抽出纸条,观察现象; 答: 木块纹丝不动 。 (2)将硬纸片放在烧杯口,纸片上放一块橡皮,用力将纸片弹出,观察现象 答: 纸片飞出,橡皮落入烧杯中 。 (3)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演示和动手实验问题,尝试表达。 表达看法: 3.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我们能推导得出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惯性定律 。
合作探究1 惯性的理解 1.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能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能不能说惯性作用? 答: 不能 。 (2)一切物体有惯性。能找出没有惯性的物体吗?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时有惯性吗? 答: 不能找到没有惯性的物体;一切物体有惯性 。 2.观察老师演示:将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观察它们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质量越大,前进距离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小,前进距离小,惯性越小。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 3.总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及所处状态无关。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3.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我举例子: 。 4.对点训练:我们的生活中充满各种物理现象,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射向球门的足球被守门员抱住后会失去惯性 B.高速公路限速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运动员撞线后还要向前运动,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D.上岸后的鸭子,振动翅膀,把身上的水抖掉是利用翅膀的惯性
自主学习2 惯性的利用及惯性危害的防止 1.惯性的利用 尝试对下列实例进行解释。 (1)锤头松了为什么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 答: 。 (2)跳远运动员起跳前为什么需要进行助跑? 答: 。 2.惯性危害的防止 (1)分析课本P164图7-8问题,回答安全带的的作用。 答: 防止紧急刹车或撞击时人由于惯性向前冲而带来的危害 。 (2)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倒向何方? 答: 后方 。 (3)汽车紧急刹车时,汽车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答: 由于惯性保持向前运动 。
合作探究2 1.归纳出解决惯性现象说理题的方法步骤: 我的归纳: 物体原状态→受力后与力相关联部分运动状态的改变情况→另一部分因惯性而保持的运动状态→结论 。  2.回扣视频引入环节,解释苹果为什么在锤子敲几下会上升? 答: 锤子敲击时,筷子受力向下运动,苹果由于惯性保持静止,苹果就不断上升 。 3.先阅读有关交通事故的材料。 (1)给司机师傅总结几条安全驾驶的建议。 答: 不超载,不超速,系安全带等 。 (2)老师适时引导:以上建议中,哪条减小了惯性?哪条减小了惯性带来的危害? 回答: 不超载减小了惯性,系安全带减小了惯性带来的危害 。 4.对点训练: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如果没有惯性,下列运动仍能正常进行的是( A ) A.押加 B.蹦床 C.射箭 D.网球
自我评价 1.子弹离开枪口后仍然能够继续飞行,是因为子弹( D ) A.受到了推力的作用 B.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C.受到了弹力的作用 D.具有惯性 2.立地跳远中,运动员下蹲后再蹬地起跳,这样做可以( B ),跳得才更远。 A.减小人的重力 B.增大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C.减小人对地面的压力 D.使人获得更大的惯性 3.选项中的车贴提示语不属于预防惯性造成危害的是( B ) A. B. C. D. 4.用细绳把金属球挂在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车厢内,如图所示。若车突然减速的同时细绳突然断开,则金属球掉落的位置可能是( C ) A.a点 B.b点 C.c点 D.a、b、c三点都有可能 5.小强行走时被石块绊了一下,身体向 前 倾倒。这是由于小强脚下遇到阻碍静止时,上身由于具有 惯性 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6.很多同学喜欢通过打羽毛球锻炼身体。如图所示,为了取出球筒中仅剩的一个羽毛球(无法用手直接取出),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你有哪些好的方法?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其原因。 答:方法是:将羽毛球筒开口朝下,手拿着羽毛球筒用力向下甩。 原因是:将羽毛球筒开口朝下,手拿着羽毛球筒用力向下甩时,羽毛球和羽毛球筒一起向下运动,当甩到最低点时羽毛球筒由运动变为静止,而羽毛球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向下的运动状态,所以羽毛球会从羽毛球筒中飞出,这样就能取出羽毛球筒中仅剩的一个羽毛球。 7.(选做)为探究质量对惯性的影响,小明找来电吹风、粗砂砾、细砂砾、冰盘等物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过程】 (1)将粗、细砂砾均匀混合为一个和电吹风口径差不多大的砂砾堆;选择粗、细砂砾的目的是保证二者的 质量 (选填“质量”或“体积”)不同; (2)将电吹风调至“风力适当”的挡位从左边正对砂砾堆,开启电吹风,砂砾被吹入右边的冰盘中; (3)观察比较冰盘中砂砾水平运动的 距离 。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砂砾质量大小砂砾水平运动的距离近远
【分析论证】 由实验结果可知,在相同风速的作用下,质量较大的砂砾落在冰盘中较左的位置,其运动状态 不容易 (选填“容易”或“不容易”)发生改变,由此说明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 大 ,惯性越大; 【交流评估】 了使实验结论更科学,可以更换不同的物体或改变 风速大小 重复上述实验; 【生活应用】 (1)下列选项中,是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来防范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是 B ; A.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 B.大货车严禁超载 C.行车时保持车距 (2)如图2所示,将少量碎石、谷粒及糠皮的混合物从农用扬场机进料口倒入,在快速转动的轮和皮带的带动下三者被抛出落地形成了A、B、C三堆,达到分离的目的,其中落在最远处C点的是 糠皮 。
我的收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 惯 性
物理观念: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做法;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概括大量事实及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科学探究:通过对有关惯性实验的观察和参与,深入了解惯性及惯性现象。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主动进行科学普及,倡导安全与健康生活。
教学重点:用惯性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并理解惯性有无、惯性大小等问题
教师演示:惯性演示器、象棋、长刻度尺、大小两个铁球等
学生实验:木块、纸条、烧杯、硬纸片、橡皮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老师先播放一段用锤子敲打筷子,筷子上的苹果却向上慢慢运动的视频。 在学生感到惊奇的呼叫声中,引入课题,为什么苹果不但没有被敲下来,还会慢慢上升呢 学完这节课你就能解释了。 情境导入:老师创设情境:现在假设我们是在一个公共汽车里,车正在往黑板这个方向行驶;突然加速,请问会发生什么情况 突然刹车减速呢 学生即兴表演。 老师根据情境引入课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前俯后仰吗 观看有趣视频,满怀兴趣和好奇学习新课 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新内容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惯性及惯性现象 1.惯性及惯性定律 (1)教师演示: ①用惯性演示器演示。然后提问:为什么金属球不随纸片飞出 ②将一摞象棋放在桌面上,用长刻度尺将最下面棋子依次击打出去,而上面棋子不倒。 提示问题:下面棋子为什么飞出 上面棋子为什么不倒或不随着飞出 (2)老师提示学生动手操作: ①将木块放在纸条上,快速抽出纸条,观察现象; (提示:木块纹丝不动) ②将纸片放在烧杯口,纸片上放一块橡皮,用力将纸片弹出,观察现象。 (提示:纸片飞出,橡皮落入烧杯中)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演示和动手实践问题,尝试表达。  (3)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我们能推导得出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惯性定律 。 2.惯性的理解 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能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 能不能说惯性作用 提示:都不能。 边观察,边思考,边学习,获得有关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沉浸式参与课堂,加强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结合演示分析,剥离错误的表面问题,揭示问题实质
 (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找出没有惯性的物体吗 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时有惯性吗 提示:不能找到没有惯性的物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教师演示:将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它们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质量越大,前进距离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前进距离越小,惯性越小。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总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及所处状态无关。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5)拓展分析:不同状态下的物体惯性分析 3.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如汽车启动时人会后仰、跳远时要助跑等。 出示例题 [例1]我们的生活中充满各种物理现象,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射向球门的足球被守门员抱住后会失去惯性 B.高速公路限速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运动员撞线后还要向前运动,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D.上岸后的鸭子,振动翅膀,把身上的水抖掉是利用翅膀的惯性 探究点二:惯性的利用及惯性危害的防止 1.惯性的利用 尝试对下列实例进行解释。 (1)锤头松了为什么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 (2)跳远运动员起跳前为什么需要进行助跑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惯性现象的应用,师生共同归纳出解决惯性现象问题的方法步骤:物体原状态→受力后与力相关联部分运动状态的改变情况→另一部分因惯性而保持的运动状态→出现了要解释的现象。  (3)回扣视频引入环节,解释苹果为什么在锤子敲击下会上升 图解提示: 重点体会:物体因为什么改变运动状态,因为什么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回扣导入新课环节问题,通过图解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危害的防止 (1)分析课本P164图78问题,回答安全带的作用。 提示:防止紧急刹车或撞击时人由于惯性向前冲而带来的危害。 (2)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倒向何方 提示:后方。 (3)汽车紧急刹车时,汽车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要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提示:由于惯性保持向前运动。 3.老师出示一份材料:   事故发生数量:从2013年至2022年,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在起伏波动中上升,从19.8万攀升至25.6万,其中2021年达到27.3万。   机动车事故占比:大部分交通事故与机动车有关,且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直到2022年仍高达84%。   死亡和受伤人数: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相对稳定,大约6万人因此丧生;受伤人数起伏略大,约在20~28万人之间。   事故原因:有很多,如跟车过近、抢道行驶、超速行驶、超载行驶、不按车道行驶、违章超车等。 (1)给司机师傅总结几条安全驾驶的建议并讲解。 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不超载,不超速,系安全带等。 (2)老师适时引导:以上建议中,哪条减小了惯性 哪条减小了惯性带来的危害 学生回答:不超载减小了惯性,系安全带减小了惯性带来的危害。(学生意见不一:可能有的说不超速也减小了惯性,此时老师要重点点拨) (3)特别强调:超速不能改变车辆的惯性大小,但超速时物体惯性表现为保持较大速度行驶,导致车辆的制动距离变长,遇到紧急情况时难以及时停下来,增加碰撞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同时高速行驶时,车辆的操控性会变差,转向、避让等动作变得更加困难,容易失去对车辆的控制。 出示例题 [例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如果没有惯性,下列运动仍能正常进行的是(A) A.押加  B.蹦床  C.射箭  D.网球 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初步感知交通事故的数量和危害,再让学生解决有关题目,既有针对性,又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老师随时补充。(“课堂小结”内容见PPT课件)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第2课时 惯 性
一、惯性及惯性现象
1.惯性: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2)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
二、惯性的利用及惯性危害的防止
1.惯性的利用
2.惯性危害的防止
见PPT课件
实验演示直观有效,加强与生活实例的紧密结合,如用棋子和直尺展示静止物体的惯性、乘车时突然启动或刹车感受身体的后仰和前倾等,增强了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部分学生对惯性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在解释一些较为抽象的惯性现象时,存在思维混乱的情况,今后应采用更简单、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同时鼓励他们多提问、多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