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实 践 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课件(共22张PPT)+教案+导学案(有答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全一册沪科版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实 践 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课件(共22张PPT)+教案+导学案(有答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全一册沪科版物理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实践 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学生应能够明确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需认识到力平衡原理在桥梁建筑中的实际应用,理解力平衡如何确保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科学思维:学生应能够建构桥梁力平衡的实验模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问题;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应用缺点改进探究模式,不断获得新的实验方法,完善实验方案。
科学探究:学生在调研和实践过程中应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不伪造数据。
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应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力平衡原理在桥梁建筑安全中的关键地位,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未来参与社会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导入新课
为什么桥梁能够保持稳定,承受各种力的作用而不倒塌
任务一:了解我国著名桥梁的历史、人文背景及结构特点。
1.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
(1)历史人文背景:赵州桥初名赵郡河石桥,唐时被命名为“安济”。其建造时间为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大业二年(606年),历史上曾经历多次修缮。它由隋朝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2)结构及艺术特点:选址合理,其河道之上的桥梁基土主要以密实的粉质粘土为主,是理想的造桥地基。该桥是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建造工艺独特,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桥体饰纹雕刻精细。
2.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境内的洛阳江水道之上。它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
(1)历史人文背景:唐朝初年大量中原人南迁至此,他们看到这里山川地势像古都洛阳,便将此地取名为洛阳,该桥也因此得名。北宋时由蔡襄主持建造,使得人民“去舟而徒,易危而安”。
(2)结构特点:桥长约731米,宽约4.5米,有45座桥墩和47个桥孔,全桥由花岗岩筑成。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桥上有石梁板335根,最长达11米,两侧栏杆有645档,现保存有4尊宋代护桥石将军和6座宋代石塔等文物。它首创了“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体现了官民、僧侣等社会各界对海洋贸易活动的贡献。
3.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它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津。
(1)历史人文背景: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刚开始是由86只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后历经变迁与修缮,形成了如今独特的风格。
(2)结构特点:它是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全长518米,东边梁桥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西边梁桥有桥墩8个。中间浮桥由18只木船连接而成,能开能合,这种启闭式的设计既方便船只通行,又可在洪水时增加泄洪能力。梁桥的桥墩用花岗石修砌,每个桥墩上兼有造型各异的廊屋或廊亭,可兼作商铺,方便行人休憩、遮阳、挡风、避雨,也增加了桥梁的稳定性、美感和商业价值。
4.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的丰台区永定河上。它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1)历史人文背景: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初名“广利桥”,后因河名改为“卢沟桥”。它是北京地区保留至今的最主要的金代建筑,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尤其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2)结构特点:桥长212.2米,加上两端的引道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其为十一孔联拱桥,桥梁均系白石建造,桥墩、拱券以及望柱、栏板、抱鼓石、华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岩及大理石砌筑,而桥面则是用天然花岗君巨大条石铺设。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镌有望柱281根,顶端精雕子母石狮501只,桥翅各有石兽一对,西为石象,东为石狮,桥两端还各竖有华表一个。
任务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和力平衡的关联。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不同地区在气候环境、地理地势、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桥梁建筑在结构特点上存在差异;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与力平衡密切相关,力平衡是指桥梁结构在承受各种荷载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的状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桥梁结构类型及其与力平衡的关联分析:
1.梁桥: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承重构件的桥梁,是中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它的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河流的两岸,就成了梁桥。
梁桥的主梁是主要承重构件,它通过弯曲来承受荷载。梁式结构的合理设计需要考虑梁的截面形状、尺寸和材料强度等因素,以确保梁在力平衡状态下不发生过大的变形和破坏。
2.拱桥:拱桥是古代桥梁中最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它以拱形结构作为主要承重构件,通过拱的力学原理来分散桥墩的压力。拱桥的特点是构造简单、稳定性强,能够跨越较大的河流和山谷。
拱形结构是拱桥的主要承重构件,它能够将上部荷载转化为轴向压力,从而减少了弯曲应力和剪力。拱形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以使桥梁在力平衡状态下承受较大的荷载。
3.亭桥:一种结合了桥梁和亭子的建筑形式,它在桥梁上建造了亭子或阁楼,既可以供行人歇脚、观景,也可以起到装饰和点缀的作用。亭桥多见于园林景观和游览胜地,它们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兼具观赏价值。
4.穿堂桥:一种特殊的桥梁类型,它具有桥与楼阁相连的特点,通过楼阁将两侧的建筑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道,人们可以在桥上穿行,同时欣赏到周围的景色。穿堂桥多见于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建筑中,具有较高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5. 斜拉桥:斜拉桥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它能将主梁的横在和车辆等其他荷载通过塔柱传至地基,此时桥梁跨度一跃提升至上千米级别。
6.墩台基础和连接结构作为各种类型桥梁都具有的结构,其与力平衡关联点有:
墩台基础:墩台基础是桥梁的支撑结构,它需要承受桥梁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并将其传递到地基中。墩台基础的设计需要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沉降和稳定性等因素,以确保桥梁在力平衡状态下不发生不均匀沉降和倾斜。
连接构造:桥梁的连接构造包括伸缩缝、支座和剪力键等,它们能够使桥梁在温度变化、车辆荷载和地震等作用下保持力平衡。连接构造的合理设计可以减少桥梁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任务三:调研我们所在地区的桥梁建筑结构与特点,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受力及力平衡情况。
示例
以泸定桥为实例撰写的《泸定桥受力及力平衡调查报告》
一、引言
泸定桥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独特建筑结构的桥梁,其受力及力平衡情况对于研究古代桥梁工程具有重要价值。本次调查旨在深入分析泸定桥的受力特点和力平衡机制。
二、泸定桥概况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大渡河上,桥身由13 根铁链组成,其中 9 根为底链,4 根为扶手链。全桥净跨 100 米,桥宽 2.8 米,桥身由木板铺设。
三、受力分析
1.重力
(1)桥身自重:包括铁链、木板以及附属结构的重量。
(2)行人及负载重量:行人在桥上行走以及可能承载的货物等所产生的向下的重力。
2.拉力
(1)铁链拉力:底链和扶手链承受着桥身及负载的重力,产生巨大的拉伸力。铁链的强度和材质决定了其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2)锚固点拉力:铁链在两岸的锚固点承受着铁链传来的拉力,需要足够牢固以保持桥的稳定。
3.风荷载
风对桥身的作用力:特别是在大风天气,风对桥身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影响桥的稳定性。
四、力平衡情况
泸定桥为悬挂式铁索桥,其受力平衡主要通过以下结构和方式来实现:
1.铁链结构:桥身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9根作为底链,4根作为扶手。这些铁链通过众多的铁环相扣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整体。铁链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能够承受桥面和行人的重量。
2.桥台固定:东西两岸各有桥台一座,桥台由条石砌成,桥台内设有落井。井底用生铁铸成地龙桩和卧龙桩,铁链锚固在这些桩上。这样可以将铁链的拉力分散传递到桥台和地面,确保桥的两端有足够的支撑力。
3.重力分布:底链上铺设木板形成桥面,行人在桥面上行走。桥面的重量通过底链均匀分布到各个铁链上,使得整个桥的受力相对平衡。
4.铁链的相互牵制:13根铁链相互连接,共同作用。当桥上有重量施加时,铁链之间会通过相互牵制来分散拉力,避免单个铁链受力过大。
在建造过程中,古人充分利用了铁链的抗拉性能和桥台的支撑作用,以及巧妙的锚固方式,实现了桥的受力平衡。历经数百年,泸定桥仍然能够稳固地屹立在大渡河上,证明了其结构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五、结论
泸定桥通过其独特的铁链结构、合理的锚固系统以及桥身的整体设计,实现了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力平衡。其受力及力平衡机制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为现代桥梁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泸定桥仍需要定期的维护和监测,以确保其受力平衡状态的持续稳定,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板书
实 践 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
一、项目提出
二、理论回顾与讲解
三、实践活动过程
1.我国著名桥梁的历史、人文背景及结构特点
2.我国不同地区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它们和力平衡的关联
3.实地考察我们所在地区的桥梁建筑结构与特点
4.桥梁模型制作
四、展示交流(共12张PPT)
实 践 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
物理 八年级下册HK
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
力学平衡原理最成功的一个应用——石拱桥的拱券结构。拱券结构是古代工匠的一种创举,我国河北省的赵州桥就是拱券结构的典型建筑。那么在宏伟壮观的桥梁建筑中,力与平衡知识是如何应用的呢
[知识储备]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   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   、方向   ,并且作用在   直线上。
同一
相等
相反
同一条
[活动方案]
任务一: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我国著名桥梁的历史、人文背景及结构特点;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和力平衡的关联。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贵州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桥梁数量多、类型全、技术复杂、施工难度极大,贵州的桥梁覆盖了梁式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几乎包含了当今世界上所有的桥梁结构形式,被誉为“桥梁博物馆”。例如:贵州最古老的桥——遵义的普济桥,有“北有赵州
桥,南有葛镜桥”美誉的葛镜桥,世界上最大的跨径中承式钢混结合提篮拱桥——鸭池河大桥,世界上最高桥——北盘江第一桥,拥有世界上迄今为止最高的混凝土桥塔的黔南平塘特大桥等。
任务二:调研你所在地区的桥梁建筑结构与特点。以你感兴趣的桥梁建筑为例,分析其受力及力平衡的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实践应用]
1.如图所示是某校创造节上小李同学制作的桥梁模型。该模型静止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所受重力为G,它对桌面的压力为F1,桌面对它的支持力为F2,则( )
A.F2与G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F1与F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F1与F2是一对平衡力
D.F1与G是一对平衡力
B
2.在某校科技节中,八年级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纸桥承重”
比赛。
(1)纸桥放上重物后会被压弯,这是因为  .

(2)小乐把20本相同的书叠放在纸桥上,纸桥没有被压垮。书本受到的总重力与   是一对平衡力。
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
改变
纸桥对书本的支持力
3.某跨铁路立交桥建造时,为了不影响南北方向上铁路的正常运行,主桥沿铁路线平行的方向上修建。重达2.48万吨的主桥面建成后,再在水平方向上逆时针转动81.67度,以实现与东西方向引桥的精确对接,此项工程创造了转体重量最大、球铰直径最大、桥身最长三项世界
纪录。
(1)主桥面转动时需要减小摩擦,请提出一种减小摩擦的办法:  .
 。
(2)主桥面水平方向上逆时针转动过程中,它受的是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要想主桥面受力平衡,二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   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此主桥面重力为   N。(g取10 N/kg)
减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非平衡力
相反
2.48×108
4.(原创题)茜草长江大桥(曾用名:泸州长江二桥)经茜草半岛后跨越长江,接罗汉街道过进港路,成为两岸群众过江出行的重要通道。如图是正在吊装钢桁梁的情景,桥塔两边钢绳的拉力   (选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将钢桁梁匀速吊起过程中,钢绳对钢桁梁的拉力与钢桁梁对钢绳拉力是一对   (选填“平衡”或“相互作用”)力。
不是
相互作用
5.学校在科技节活动中举办了“纸桥大赛”,小明和同学们惊讶地发现,一张纸虽然轻薄,却可承受很大的力,于是他们想探究一张纸能承受的压力和结构的关系。同学们把普通的A4打印纸剪成大小相等的四部分(如图甲),分别做成单层棱数不同的正多棱柱进行以下探究。
(1)如图乙所示,将纸张分别沿较长的边和较短的边折成正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和八棱柱。
(2)如图丙所示,将棱柱放在水平桌面上,把圆形小桶轻轻放在棱柱上,静止时小桶对棱柱的压力大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桶受到的重力。
(3)为了使棱柱受力均匀,放置时应将小桶的中轴线与棱柱的中轴线
   ,缓缓向小桶中加水至棱柱变形,用电子秤测量出此时小桶和水的总质量M。
等于
重合
(4)换用不同的棱柱,重复步骤(3),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多棱柱的 高度/cm 10.50 14.85 多棱柱 的棱数 三 四 六 八 三 四 六 八
小桶和水的 总质量M/g 514 924 1 090 2 174 665 984 1 471 2 715
(5)实验中通过比较   ,来判断棱柱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6)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5、2和6、3和7、4和8四组数据,可以初步得到:用本实验所用的纸张折成多棱柱,棱数相同时,高度较高的能够承受的压力较   。
(7)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可得出结论:用相同的纸张折成高度相同的多棱柱,棱数越多,能承受的压力越大。进一步推理分析可知   柱体所能承受的压力最大,如南极泰山科考站主楼的外形就是这种形状。
小桶和水的总质量

1、2、3、4(或5、6、7、8)
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实践 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
【问题缘起】
我国古代有不少载入史册的桥梁建筑,近现代的桥梁建筑也硕果累累。这些宏伟壮观的桥梁建筑中,力与平衡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活动主题 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参加人员
活动内容 1.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我国著名桥梁的历史、人文背景及结构特点。 2. 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和力平衡的关联。 3.调研我们所在地区的桥梁建筑结构与特点,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受力及力平衡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
任务一 :了解我国著名桥梁的历史、人文背景及结构特点 1.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 (1)历史人文背景:赵州桥初名赵郡河石桥,唐时被命名为“安济”。其建造时间为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大业二年(606年),历史上曾经历多次修缮。它由隋朝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 (2)结构及艺术特点:选址合理,其河道之上的桥梁基土主要以密实的粉质粘土为主,是理想的造桥地基。该桥是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建造工艺独特,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桥体饰纹雕刻精细。 2.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境内的洛阳江水道之上。它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 (1)历史人文背景:唐朝初年大量中原人南迁至此,他们看到这里山川地势像古都洛阳,便将此地取名为洛阳,该桥也因此得名。北宋时由蔡襄主持建造,使得人民“去舟而徒,易危而安”。 (2)结构特点:桥长约731米,宽约4.5米,有45座桥墩和47个桥孔,全桥由花岗岩筑成。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桥上有石梁板335根,最长达11米,两侧栏杆有645档,现保存有4尊宋代护桥石将军和6座宋代石塔等文物。它首创了“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体现了官民、僧侣等社会各界对海洋贸易活动的贡献。 3.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它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津。 (1)历史人文背景: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刚开始是由86只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后历经变迁与修缮,形成了如今独特的风格。 (2)结构特点:它是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全长518米,东边梁桥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西边梁桥有桥墩8个。中间浮桥由18只木船连接而成,能开能合,这种启闭式的设计既方便船只通行,又可在洪水时增加泄洪能力。梁桥的桥墩用花岗石修砌,每个桥墩上兼有造型各异的廊屋或廊亭,可兼作商铺,方便行人休憩、遮阳、挡风、避雨,也增加了桥梁的稳定性、美感和商业价值。 4.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的丰台区永定河上。它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1)历史人文背景: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初名“广利桥”,后因河名改为“卢沟桥”。它是北京地区保留至今的最主要的金代建筑,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尤其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2)结构特点:桥长212.2米,加上两端的引道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其为十一孔联拱桥,桥梁均系白石建造,桥墩、拱券以及望柱、栏板、抱鼓石、华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岩及大理石砌筑,而桥面则是用天然花岗君巨大条石铺设。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镌有望柱281根,顶端精雕子母石狮501只,桥翅各有石兽一对,西为石象,东为石狮,桥两端还各竖有华表一个。
任务二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和力平衡的关联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不同地区在气候环境、地理地势、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桥梁建筑在结构特点上存在差异;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与力平衡密切相关,力平衡是指桥梁结构在承受各种荷载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的状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桥梁结构类型及其与力平衡的关联分析: 1.梁桥: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承重构件的桥梁,是中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它的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河流的两岸,就成了梁桥。 梁桥的主梁是主要承重构件,它通过弯曲来承受荷载。梁式结构的合理设计需要考虑梁的截面形状、尺寸和材料强度等因素,以确保梁在力平衡状态下不发生过大的变形和破坏。 2.拱桥:拱桥是古代桥梁中最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它以拱形结构作为主要承重构件,通过拱的力学原理来分散桥墩的压力。拱桥的特点是构造简单、稳定性强,能够跨越较大的河流和山谷。 拱形结构是拱桥的主要承重构件,它能够将上部荷载转化为轴向压力,从而减少了弯曲应力和剪力。拱形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以使桥梁在力平衡状态下承受较大的荷载。 3.亭桥:一种结合了桥梁和亭子的建筑形式,它在桥梁上建造了亭子或阁楼,既可以供行人歇脚、观景,也可以起到装饰和点缀的作用。亭桥多见于园林景观和游览胜地,它们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兼具观赏价值。 4.穿堂桥:一种特殊的桥梁类型,它具有桥与楼阁相连的特点,通过楼阁将两侧的建筑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道,人们可以在桥上穿行,同时欣赏到周围的景色。穿堂桥多见于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建筑中,具有较高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5. 斜拉桥:斜拉桥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它能将主梁的横在和车辆等其他荷载通过塔柱传至地基,此时桥梁跨度一跃提升至上千米级别。 6.墩台基础和连接结构作为各种类型桥梁都具有的结构,其与力平衡关联点有: 墩台基础:墩台基础是桥梁的支撑结构,它需要承受桥梁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并将其传递到地基中。墩台基础的设计需要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沉降和稳定性等因素,以确保桥梁在力平衡状态下不发生不均匀沉降和倾斜。 连接构造:桥梁的连接构造包括伸缩缝、支座和剪力键等,它们能够使桥梁在温度变化、车辆荷载和地震等作用下保持力平衡。连接构造的合理设计可以减少桥梁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总之,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与力平衡是相互关联的,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桥梁在力平衡状态下安全、稳定地运行。同时,桥梁的力平衡状态也需要通过结构监测和维护来保证,以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任务三:调研我们所在地区的桥梁建筑结构与特点,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受力及力平衡情况 以泸定桥为实例撰写的《泸定桥受力及力平衡调查报告》 一、引言 泸定桥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独特建筑结构的桥梁,其受力及力平衡情况对于研究古代桥梁工程具有重要价值。本次调查旨在深入分析泸定桥的受力特点和力平衡机制。 二、泸定桥概况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大渡河上,桥身由 13 根铁链组成,其中 9 根为底链,4 根为扶手链。全桥净跨 100 米,桥宽 2.8 米,桥身由木板铺设。 三、受力分析 1.重力 (1)桥身自重:包括铁链、木板以及附属结构的重量。 (2)行人及负载重量:行人在桥上行走以及可能承载的货物等所产生的向下的重力。 2.拉力 (1)铁链拉力:底链和扶手链承受着桥身及负载的重力,产生巨大的拉伸力。铁链的强度和材质决定了其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2)锚固点拉力:铁链在两岸的锚固点承受着铁链传来的拉力,需要足够牢固以保持桥的稳定。 3.风荷载 风对桥身的作用力:特别是在大风天气,风对桥身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影响桥的稳定性。 四、力平衡情况 泸定桥为悬挂式铁索桥,其受力平衡主要通过以下结构和方式来实现: 1.铁链结构:桥身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9根作为底链,4根作为扶手。这些铁链通过众多的铁环相扣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整体。铁链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能够承受桥面和行人的重量。 2.桥台固定:东西两岸各有桥台一座,桥台由条石砌成,桥台内设有落井。井底用生铁铸成地龙桩和卧龙桩,铁链锚固在这些桩上。这样可以将铁链的拉力分散传递到桥台和地面,确保桥的两端有足够的支撑力。 3.重力分布:底链上铺设木板形成桥面,行人在桥面上行走。桥面的重量通过底链均匀分布到各个铁链上,使得整个桥的受力相对平衡。 4.铁链的相互牵制:13根铁链相互连接,共同作用。当桥上有重量施加时,铁链之间会通过相互牵制来分散拉力,避免单个铁链受力过大。 在建造过程中,古人充分利用了铁链的抗拉性能和桥台的支撑作用,以及巧妙的锚固方式,实现了桥的受力平衡。历经数百年,泸定桥仍然能够稳固地屹立在大渡河上,证明了其结构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五、结论 泸定桥通过其独特的铁链结构、合理的锚固系统以及桥身的整体设计,实现了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力平衡。其受力及力平衡机制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为现代桥梁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泸定桥仍需要定期的维护和监测,以确保其受力平衡状态的持续稳定,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实践应用】
1.图为北京延庆至河北崇礼的高速公路上有着“冬奥之门”美誉的杏林堡大桥,它由重庆某公司设计,其造型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桥上高高耸起的拱塔相对桥墩是运动的
B.桥墩静止在水中没有惯性
C.拱塔的重力和它对桥梁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大桥的路面铺设得粗糙不平是为了增大摩擦
2.如图所示是位于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开拱石桥,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赵州桥在水中“倒影”的形成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3.如图所示,是高速公路上一些隧道口、桥梁、宽阔路段设置的注意横风的标志和风向袋。垂直于车身方向吹来的猛烈横风,会改变面包车、大型客车、帆布篷货车等厢式车的行驶方向,甚至使其侧翻。因为这些车辆的整体重心较 高 (选填“高”或“低”),稳定性差。横风能吹翻车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若风向袋垂直于竖杆飘向东方,说明当时有很强烈的 西 风。
4.如图所示,唐河县澧水大桥是城区外环的关键枢纽,全长1053 m (填写合适的单位),双向六车道,是南阳市现有桥梁中跨径最长的大桥。以桥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桥上的路灯是 运动 的。
5.悬索桥(图甲)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梁,它的主要承重构件是悬索,它主要承受拉力,小珊观察了悬索桥后,想知道两个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互成的角度有什么关系,于是她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设计方案:如图乙,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弹簧测力计拉固定在木板上的橡皮筋,依据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当每次把橡皮筋拉到相同位置时,可以认为这两个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1)按照设计方案,小珊用两个大小相等的拉力拉同一根橡皮筋完成了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拉力F是拉橡皮筋到达预定位置的力)
①分析上表可知,两个拉力F1与F2产生的作用效果与互成的角度 有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即当作用效果相同时,互成的角度越大,两个拉力 越大 (选填“越大”或“越小”).
角度/° 0 30 45 60 90 120
拉力F1/N 2 2.1 2.2 2.3 2.8 4
拉力F2/N 2 2.1 2.2 2.3 2.8 4
拉力F/N 4
②在上表中,当两个拉力互成角度为0°时,拉力F1与F2之和与拉力F的大小 相等 ,当两个拉力相等且互成180°时,此时F1和F2是一对 平衡 力,橡皮筋保持静止状态
(2)以上实验中一个力F与F1和F2两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物理中把F叫做F1和F2的合力,F1、F2叫做F的分力,有人说合力一定比任意一个分力大,根据上表数据你判断这种说法是 错误 的,请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举例说明: 当两个分力互成120°角时,合力的大小等于每个分力的大小 .
(3)根据实验结果,请你提出正确的安装晾衣架承重钢丝(图丙)的建议: 考虑到两条钢丝的承拉能力,其夹角不易过大 。
6.我国是桥梁建设的大国,桥梁建设时需要考虑钢梁的“下垂量”。如图甲所示钢梁向下弯曲偏离水平位置的距离h叫下垂量。小明通过分析桥梁结构做出如下两个假设猜想:①钢梁的下垂量h可能与钢梁所受到的压力F有关;②钢梁的下垂量h可能与两个支撑柱间距离s有关,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明首先想探究“一根钢梁的下垂量h与两个支撑柱间距s的关系”请你为他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答案:
实验次数 压力F/N 间距s/cm 下垂量h/cm
1
2
3
(2)如图乙是小亮探究“一根钢梁的下垂量h与钢梁所受的压力F的关系”时画出的下垂量h与所受压力F关系的图线,根据图像可得结论: 当两个支撑柱间距离等相同时,下垂量与钢梁所受的压力成正比 。
(3)观察发现,我国许多短式桥梁在设计时会设计成拱式桥,使其能承受更大的压力,请你就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猜想,桥梁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与 桥梁的形状(或桥梁的长度) 是否有关。
7.组织学生进行郊游,队伍要经过一座大桥,队伍长400m,若队伍前进可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已知这支队伍行进速度为2m/s,整列队伍全部通过桥共用10min,公路桥梁的两端有类似如图的标志(t是“吨”的符号,30t表示桥梁最大能承受质量为30t的物体的重力;g=10N/kg )。
(1)清河大桥的长度是多少?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一辆小车通过主桥梁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3)桥梁最大能承受物体的重力.
(4)若一辆自身质量为1t的汽车,装有10m3的砖,已知砖的密度ρ=2.6×103 kg/m3 ,汽车能否通过这座桥?
解:(1)由可得,整列队伍全部通过桥时通过的路程:

由于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队伍长,所以,清河大桥的长度:

(2)由交通标志牌知,此路程限速40km/h,小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通过主桥梁的最少时间:

(3)根据图示可知,桥梁最大能承受物体的重力:

(4)砖的质量:;
砖所受的重力:;
车所受的重力:
车的总重:;
因为,所以汽车能通过这座桥。
答:(1)清河大桥的长度是0.8km;
(2)小车通过主桥梁至少需要72s;
(3)桥梁最大能承受物体的重力为3×105N;
(4)汽车能通过这座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实 践 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
物理观念:学生应能够明确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需认识到力平衡原理在桥梁建筑中的实际应用,理解力平衡如何确保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科学思维:学生应能够建构桥梁力平衡的实验模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问题;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应用缺点改进探究模式,不断获得新的实验方法,完善实验方案。
科学探究:学生在调研和实践过程中应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不伪造数据。
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应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力平衡原理在桥梁建筑安全中的关键地位,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未来参与社会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跨学科综合欣赏桥梁中的力平衡之美
教学难点:桥梁模型的制作跟实验分析
教师演示:选择合适的桥梁实地考察地点;准备桥梁模型制作材料;设计数据收集表格
学生实验:预习力的平衡相关知识;准备记录本和笔
一、项目提出 1.情境创设:老师展示中国桥梁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桥梁的结构和形态,激发他们对桥梁建筑的兴趣。 2.问题导入: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桥梁能够保持稳定,承受各种力的作用而不倒塌 ”引导学生思考力平衡在桥梁建筑中的作用。 通过播放视频,了解我国桥梁的综合知识,带学生开始跨学科实践
二、理论回顾与讲解 1.回顾旧知:快速回顾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合成、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定义等。 2.新知讲解: 二力平衡的条件: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师生共建: 力平衡在桥梁建筑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说明力平衡原理在桥梁设计、施工和维护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践活动过程 任务一:了解我国著名桥梁的历史、人文背景及结构特点。 1.老师先示例: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洨河之上。 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为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1)历史人文背景:赵州桥初名赵郡河石桥,唐时被命名为“安济”,历史上曾经历多次修缮。它由隋朝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 (2)结构及艺术特点:选址合理,其河道之上的桥梁基土主要以密实的粉质粘土为主,是理想的造桥地基。该桥是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建造工艺独特,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桥体饰纹雕刻精细。 2.鼓励同学尝试讲述课前准备的调查材料。 任务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和力平衡的关联。 1.老师引导:中国地域辽阔,由于不同地区在气候环境、地理地势、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桥梁建筑在结构特点上存在差异;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与力平衡密切相关,力平衡是指桥梁结构在承受各种荷载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的状态。 2.老师先出示梁桥、拱桥、亭桥、斜拉桥等图片。 老师先和同学们共同分析拱桥的桥梁结构类型及其与力平衡的关联: 拱桥:拱桥是古代桥梁中最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它以拱形结构作为主要承重构件,通过拱的力学原理来分散桥墩的压力。拱桥的特点是构造简单、稳定性强,能够跨越较大的河流和山谷。 拱形结构是拱桥的主要承重构件,它能够将上部荷载转化为轴向压力,从而减少了弯曲应力和剪力。拱形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以使桥梁在力平衡状态下承受较大的荷载。 3.依次让同学们讲解其他桥梁的结构特点及与力平衡的关联。 4.师生共同总结: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与力平衡是相互关联的,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桥梁在力平衡状态下安全、稳定地运行。同时,桥梁的力平衡状态也需要通过结构监测和维护来保证,以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通过示例,给学生定好介绍的方向和长度,算是一种引导 老师适当引导,带学生突破难点,避免盲目实践,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任务三:调研我们所在地区的桥梁建筑结构与特点,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受力及力平衡情况。 1.实地考察与数据收集 (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选定的桥梁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桥梁的结构特点、受力情况等。 (2)数据收集:指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如卷尺、测力计等)收集桥梁的关键数据,如桥梁的长度、宽度、高度、承重能力等。 (3)记录观察:要求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桥梁的形态、结构特点、受力情况等,并尝试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 2.模型制作与实验探究 (1)分组制作: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制作一个桥梁模型。模型可以选用简单的材料,如纸板、木条、细线等。 (2)设计实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桥梁模型在不同力作用下的稳定性。例如,可以测试桥梁模型在承受不同重力时的形变情况。 (3)数据分析:收集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桥梁模型的稳定性,探究影响桥梁稳定性的因素。 此环节也可在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但要老师加强安全和专业方面的指导
四、展示交流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实验数据和分析结论。 全班总结: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力平衡在桥梁建筑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对分析过程和制作过程及制作成果及时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实 践 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
一、项目提出
二、理论回顾与讲解
三、实践活动过程
1.我国著名桥梁的历史、人文背景及结构特点
2.我国不同地区桥梁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它们和力平衡的关联
3.实地考察我们所在地区的桥梁建筑结构与特点
4.桥梁模型制作
四、展示交流
作业1:查阅资料,写一份科学小论文,分享世界知名桥梁建筑的历史、人文内涵及结构特点,了解物理学在这些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作业2: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桥梁建筑,思考其他可能影响桥梁稳定性的因素,并尝试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关于桥梁建筑的知识,如桥梁的历史、类型、设计等。
本次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实地考察、模型制作、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力平衡原理,还学会了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特别是桥梁建筑领域。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们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时间分配不均、学生参与度差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以及评价体系尚需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