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测试卷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第七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45分钟完卷,满分100分)班别: 姓名: 座号: 评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成年人血液的总量一般相当于本人体重的( )A. 1%-2% B. 7%-8% C. 40%-50% D. 20%-30%2. 一个健康人的血液中的无机盐、水和葡萄糖的相对含量如图。图中a、b、c分别表示( )A.水、无机盐和葡萄糖 B.葡萄糖、水和无机盐C.葡萄糖、无机盐和水 D.无机盐、葡萄糖和水3.一个体重为50千克健康成年人,若一次失血100毫升,其结果是( )A.对身体毫无影响 B.对健康有影响,但可以很快恢复C.危及生命 D.并不影响健康,可以很快恢复4.如图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关系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是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B.②是毛细血管,适合进行物质交换C.③是血浆,具有运输氧气的作用D.饭后,流出小肠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较多5.2020年5月,我国登山队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测定了珠峰的最新高度,为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登山队员们事先进行高原训练,使血液运氧能力提高。训练后血液中增多的成分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6.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抢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ド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B.人面积烧伤的病人,输血时可以输入血浆C. 血型是0型的人可输入少量AB型血 D.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ml是不会影响健康的7.花花切水果时手指不慎被割伤,一段时间后伤口发炎、红肿,则相比正常状态她的血细胞中数量明显增多的成分是( )A.淀粉 B.白细胞 C.红细胞 D.血小板8.有关无偿献血和输血的叙述,错误的是( )A.0型血的人被称为万能受血者 B.输血时一般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C.成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 D.根据病情需要有时可进行成分输血9.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器官是( )A. 血管和淋巴 B.心脏和血细胞C. 心脏和血管 D.血管和血细胞10.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多少会引发生命危险( )A. 1200-1500毫升 B. 200-400毫升 C.800-1000毫升 D.400-600毫升11.以下关于血管和血液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快速通过 B.静脉血管管壁的内面都有静脉瓣C.伤口流血时,使其止血的是白细胞 D.血浆中含有大分了蛋白质、水等多种成分12.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以下哪三部分纵成( )A.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B.动脉、静脉、心脏C.血管、心脏、血液 D.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血液13.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 )A.心脏 B.血管 C.肺 D.肌肉14.英国医生哈维是血液循环理论的创立者,他在用丝带扎紧人的.上臂时,发现丝带上方的(近心端为上,靠近肢端一方为下)的血管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血管①膨胀,血管②变瘪:而在丝带下方发生的变化则足,血管③膨胀,血管④变瘪,试判断血管①、②、③、④的属性依次是( )A.动脉,动脉,静脉,静脉 B.动脉,静脉,静脉,动脉C.静脉,动脉,静脉,动脉 D.动脉,静脉,动脉,静脉15.给病人输液时,常用橡皮带扎紧病人的前臂,发现手上的“青筋”隆起。这些“青筋”是( )A.静脉 B.动脉 C.毛细血管 D.动脉与静脉16.所有血管中,血流速度最快的是(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某些静脉17.如图为心脏工作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图表示心室收缩,血液泵至动脉B.该图表示动脉瓣关闭,房室瓣打开C.和①④相连的血管都是静脉D.从③流出的血液首先参与肺循环18.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 )A.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B.心室→动脉→毛细血管一静脉一心房C.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一心房 D.心房→动脉→毛细血管一静脉一心室19.同学们在安静状态下测量每分钟脉搏的次数,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可能的数值是( )A. 68次 B. 76次 C.85次 D.106次20.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可以作为判断视野中的血管为动脉的依据是( )A.红细胞单行通过 B.血液在血管内流速极快C.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 D.血管比较粗21.观察哺乳动物心脏(如图所示)的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心脏上方是心室,心脏下方是心房B.右心室的壁最厚C.血管②④中的血液都是动脉血D.②是肺动脉,与左心室相通22. 下列不属于静脉特点的是( )A.管壁较厚,弹性大 B.将血液从身体送回心脏C.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D.四肢静脉中有瓣膜23.图甲是“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图,图乙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液流动图像,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用湿纱布包住小鱼的头及躯干部是维持鱼的体温B.图乙①是动脉,判断依据是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C.图乙②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D.观察小鱼尾鳍要在显微镜的低倍物镜下进行24.如图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对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①为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和异物 B.②的数量最多,能够运输氧气C.③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D.①②③中只有②没有细胞核25. 一慢性贫血患者突患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其化验结果可能在正常值外的是( )A. 血浆、白细胞 B.红细胞、白细胞 C.红细胞、血小板 D.血小板、白细胞如图是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情况跟血液中CO2浓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图,则图中的S和P点依次表示( )右心房、右心室 B.主动脉、毛细血管C.肺静脉、主动脉 D.肺动脉、肺静脉27.病人在医院输液时,护士一般将针刺入四肢的静脉,主要原因是( )A.静脉管壁较薄,弹性较小 B. 四肢静脉中有静脉瓣血液中CO2的浓度C.静脉能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D.静脉内血流速度较慢28.如图所示的血管,表示动脉血管的是( )A. B. C. D.2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其心脏( )A.心率较慢,每搏输出量大 B. 心率较慢,每搏输出量小C.心率较快,每搏输出量大 D.心率较快,每搏输出量小30.左心室的心壁比右心室的心壁厚的原因是( )A.左心室比右心室输出的血量 B.主动脉口比肺动脉口小C.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比右心室的长 D.右心室比左心室大二、综合题(每空2分,共40分)31.小慧同学以金鱼为观察对象,在实验室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图1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图3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的永久涂片。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 图2 图3(1)你认为实验过程中选取实验材料应是尾鳍色素___________(填“多”或“少”)的活的小鱼。为保证观察效果,小慧同学,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如图1)。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常情况下,使用___________(填“低”或“高”)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3)图2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1]是___________血管,[2]是___________血管,判断[2]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3中,A细胞呈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慧同学因不慎感染肺炎,医生对她抽血检验,针头刺入图2中___________(填数字)部位。医生通过小慧的化验单判断其可能患有炎症,原因是图3中的[ ]___________ 数量增多。32.血管机器人(如图一示)已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它可以在血管中快速稳定地游动和悬浮倒退。可以用于疾病诊断以及对血管进行微创伤手术。请思考并回答:图1 图2(1)若从上肢静脉注入血管机器人,为确保其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机器人的最大高度不能超过___________(填血细胞名称)的直径。注入上肢静脉后,血管机器人最先到达图二中心脏的[ ]___________ 到达脑部前,需经过心脏___________次。(2)血管机器人在前进时,从M到达N,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血管机器人进入②后,不能直接倒退回①,这与心脏中___________的阻拦有关。(3)血管机器人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发生的气体交换是___________。A血管与B血管相比管壁较__________;管腔较血流速度较___________。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生物第 7 章参考答案:1.B 2.B 3.D 4.C 5.A 6.C 7.B 8.A 9.C 10.A11.D 12.C 13.A 14.B 15.A 16.A 17.B 18.B 19.D 20.B 21.C22.A 23.A 24.A 25.B26.D27.B28.B29.A 30.C31.(1)少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 (2)低(3)动脉 毛细血管 红细胞单行通过 (4)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5)3 C 白细胞32.(1)红细胞[①]右心房2/两/二(2)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房室瓣(3)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厚 小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学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七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单元测验卷(含答案).docx 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