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1.识记“壕、邺、戍、妪”等字的音形义及回顾作者杜甫的相关知识。2.熟读并背诵诗歌,分析老妪和石壕吏的人物形象。3.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感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目标他年少悠游,十年困守;战乱流离,仕途坎坷。他用华丽的诗篇,讲述了自己漂泊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为“诗史”。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 甫杜甫(712—770),字 ,自称 ,世称“ ”,唐代 主义诗人。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与李白齐名,世称“ ”。宋代以后被尊为“ ”。有《杜工部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史大李杜诗圣石 壕 吏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石壕吏是指石壕村的小吏吗?杜甫题目点明地点和人物。选自《杜诗详注》卷七。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于是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背景介绍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yúyèshùwéiyùyìngy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得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得又是多么悲苦!多么。逃跑。投宿。越过。凶狠。啼哭。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捎信回来。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最近。防守。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还在吃奶的孙子。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还能够。苟且活着。只。应征。译: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1、本诗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老妇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的故事。2、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词请从吏夜归独与老翁别这首诗是以 为顺序,诗人的 为线索的。时间行踪3、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的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4、诗中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有吏夜捉人”是全诗的关键句。“捉人”“招兵”,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入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展开。5、为什么官吏要利用夜间捉人?①说明长久以来百姓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②官吏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夜捉人”体现了官吏的狠毒。6、“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了什么情况?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对。这深刻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1)怒(2)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7、“吏”围绕哪个字来写?有什么特点?8、老妇人说的话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围绕这个字,展现了老妇人家哪些遭遇?(1)苦(2)丧子之苦,三个儿子全部上战场,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人生最苦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生活之苦,家人衣不蔽体,出入无完裙;征兵之苦,提心吊胆,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9、文中的老妪有什么特点?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10、诗题 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用老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地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1、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的人?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忧国又忧民,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村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役的蛮横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12、这首叙事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描绘了老妇的痛苦申诉,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残暴压迫老百姓的强烈不满。《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主题概括1、《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这一句展开):有吏夜捉人2、诗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4、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5、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6、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7、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8、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同情百姓石壕吏板书设计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高潮——听妇前致词吏——怒妇——哭结局——独与老翁别三子亡二人有孙母未去请从吏夜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石壕吏.pptx 课文朗读-八语下-24 唐诗三首-石壕吏.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