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七下《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第一框的内容,本框主要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及其主要体现。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另一方面,要能够结合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感悟其中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体会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2.【学情分析】
本课对于学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七年级的学生,无论是通过校内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见闻,都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能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了解其主要的代表性成果及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亲切感、好奇心和认同感、自豪感。近年来,社会各界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上许多“国风”“国潮”文化作品对青少年产生不小影响。但是,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感性;不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有的学生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历史宏大话题,与当代社会生活、个人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还有的学生受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误解。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3.【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步入故宫的展览天地,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通过对话无声瑰宝,能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及其主要体现
教学难点: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5.【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6.【设计思路】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见证历史,承载文化,提供滋养。所以本课“以循迹故宫博物院”为主线,设置总议题:循迹故宫博物院,叩响千年人文精神的时空回响,下设两个分议题,分议题1:步入展览天地,开启人文精神价值之门,分议题2:对话无声瑰宝,解语人文精神千年沉淀。通过故宫主题展和无声瑰宝—文物来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及其主要体现,使学生体会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7.【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作为中国文博界的“顶流”,故宫博物院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共藏有180余万件文物,一级藏品更是多达8000余件,堪称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文物仅仅是一件古老的物品吗?
所谓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见证历史,承载文化,提供滋养。今天我们就云游“故宫博物院”,解读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
(何为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讲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知晓四季转换的规律;观察人间万象,可以知晓人和社会的道理,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的文明。
人文,在古代主要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也泛指人事,即人类社会的行为、习俗或状态。中国古人的许多思想尤其是政治、伦理思想,都基于“人”提出,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
设计意图:时政热点引入主题。
二、新课讲授
总议题:循迹故宫博物院,叩响千年人文精神的时空回响
分议题1:步入展览天地,开启人文精神价值之门
知识关联: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议学情境】故宫博物院每年都会推出多个展览,涵盖了多个主题和领域。
历史之遇展览—交流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在历史之遇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与西亚之间跨越千年的交往交流,体悟我国与别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处。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中,我们可以在诗文、书画中感受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古琴文化展—“琴者,情也”。琴声可以直抒悲愤与决绝、可以在送别之际抒发离思别情...置身古琴展中,我们仿佛听到古人抒情达志的琴音跨越千年而来。
茶文化展—中国人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诸多文人以茶言志:“人生当如茶,清廉胜浮华。”“宁饮清茶一杯,不愿涉足豪门。”表露宁愿在清贫之中觅求一杯清茶的淡泊志趣。
【议学任务】从以上展览中,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
(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具体表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知识总结】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P59、P58蓝字、P62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③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步入故宫的展览天地,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分议题2:对话无声瑰宝,解语人文精神千年沉淀
知识关联:2.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议学情境】展示文物:
“汉保塞乌桓率众长”驼钮铜印
东汉朝廷授予乌桓族首领的官印。
乌桓是中国古代东胡族的一支。“率众长”为乌桓族部之长,“率众”的封号与其率众归附、守备边塞、助战平叛等事迹相关。
丁云鹏三教图轴
佛、儒、道三教创始者红衣罗汉、孔子、老子坐于树下共同探究玄理。
【议学任务】①这两件文物分别表达了不同民族和谐共处;
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和谐共处的场景,从中给予我们何种处世方法的启示?
②这种处世方法有何作用?请你能列举一些相应的例子。
【知识总结】(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①内涵: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②作用: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议学情境】展示文物:顾安竹石图轴、梅清双松图轴、玄烨行书九日对菊诗轴
【议学任务】①“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四君子”(梅兰竹菊)是传统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从这些文艺作品中你体会到了哪些高尚品格?
②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 这些文艺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
【知识总结】(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①内涵: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②作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议学情境】展示文物: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议学任务】观看《千里江山图》时,你内心产生了何种感受?
【知识总结】(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①体现: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②作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议学情境】展示文物:原济陶渊明诗意册
【议学任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和俭朴、自然的生活态度,深受后人喜爱。分析陶渊明的田园诗,你从中感受到何种生活理念?
【知识总结】(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①体现: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②作用: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知识总结】2.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P59-P61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无声瑰宝,能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本课小结
镌刻在器物之上的文明密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人文精神的生动载体。这种浸润在器物肌理中的精神基因,始终如长河奔涌,它们跨越时空,以无声却有力的方式,启迪着后世子孙,让人文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不断传承与升华。
四、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