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课题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学习目标 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学生汲取其中的道德智慧,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在生活中自觉践行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健全人格:在学习中华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时,保持理性与包容,塑造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善于合作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难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思考: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同学们,你了解哪些中华人文精神?本节课一起学习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重点问题: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2.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丰富内涵?引出本课主题—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阅读课堂素材: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思考: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思考:中华人文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它的价值有哪些?观看视频,思考:如何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思考一: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学生列举思考二:这些文艺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观看视频,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思考:这些文艺作品体现了怎样的美学追求?思考:查阅陶渊明的田园诗,谈谈你从中感受到的生活理念。思考:践行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的具体做法请学生们举例-讲授新课 探究一: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及价值?思考:中华人文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它的价值有哪些?笔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及价值?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P58)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探究二: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思考:如何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提示:含义: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意义: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思考一: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思考二:这些文艺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提示: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思考:这些文艺作品体现了怎样的美学追求?提示: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思考:查阅陶渊明的田园诗,谈谈你从中感受到的生活理念。提示:感受到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如《归园田居》(其三)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反映了一种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思考:践行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的具体做法提示:(1)节约粮食、水电,自觉践行“光盘行 动”,拒绝浪费。(2)自觉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做简约生活方式的先行者。(3)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制定家庭预算,合理规划家庭开支。(4)适度消费,抵制搞攀比、讲排场,在生活中学会克制不必要的消费和欲望,追求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以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内涵。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