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导学案)
姓名: 班级:
课题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探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民族认同感。 责任意识:通过议学活动的探究,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传承家国情怀。
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
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涵
课前案
自主预习:(铅笔)标划出重点段、核心句、关键词,落实在课本上。
课堂案
基础知识点(5分钟)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有什么重要性?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②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 和 ,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具有 、 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有哪些内容?(表现)
① 、 的思想。(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② 、 的思想。(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③ 、 的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④ 、 的思想。(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二)(交流合作→共享共长) 25分钟
【学习任务一】环节一:古韵悠长,文化理念藏何意?
议学材料: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它发轫于上古时期,古人凭借对星象和自然的观察摸索出这套独特计时体系,历经千年传承,直至今日,依旧在农事活动与日常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它蕴含着天文、气象、物候等科学知识,又衍生出丰富的诗词、民俗,还融入中医养生智慧,全方位彰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议一议:从二十四节气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特点以及对我们有何重要性?
议学材料: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课堂上,语文讲节气诗词,科学讲节气与天文气象,美术课开展节气主题绘画。实践时,组织学生在校园农场按节气劳作,举办节气美食节,让学生多维度感受节气魅力。
议一议:这些学校为什么要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
议学活动:(1)你记住了哪些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2)说说从这些千古名句中,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思想智慧?
【学习任务二】环节二:解读传统,理念内涵有哪些?
议学材料: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形成了一种与大自然感应的诗意
议一议:(1)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2)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
议学材料:在漫长岁月里,古人凭借耐心与专注,细致观察天象变化、物候更迭,将自然规律凝练成二十四个节点。农民据此安排农事,根据水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安排种植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遵循天时,不盲目蛮干,辛勤劳作。
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农民们遵循天时,不盲目蛮干,辛勤劳作。这体现了何种思想理念?
议学材料:诞生于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气,起初它主要用于指导农事,随着时间推移,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像清明,从单纯指导耕种,变成了包含祭祀、踏青等丰富活动的特殊日子。如今,它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借助卫星、大数据实现精准气象预测,服务领域从农业拓展到生活各方面,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探究以下问题:
①二十四节气的用处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诞生于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为什么能够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议学材料:国家基于二十四节气,统筹全国农业布局。依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规划各地适宜种植的作物,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稳定农产品供应,为粮食安全兜底,守护人民的“米袋子”与“菜篮子”。
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国家这种做法体现了何种思想理念?
【学习任务三】环节三:立足当下,共筑文化传承梦!
议学延伸: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更好地使二十四节气走出去,请你为它写一段50字的宣传词。
(三)练习
1.“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语出《管子》意思是与天下人同利的,人们就拥护支持他;独揽天下利益的,人们就图谋对付他。下列古语蕴含的道理与题中思想一致的是( )
①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②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③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④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2.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这一思维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共圆伟大复兴中国梦
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各国同等程度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国家开展这些节目有助于我们( )
①传承发展思想理念 ②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③彻底改变思维方式 ④努力走好人生道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4.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我们在农业谚语、生活习惯、饮食习俗等诸多方面,都能感受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影响。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体现了( )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B.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C.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D.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这要求我们( )
①做人做事从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 ②只能关注现实,不可有自己的理想
③注重立足实践,在实践中探求真知 ④按照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核心思想理念,某校开展“名诗诵读”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素材搜集】同学们为“名句诵读”搜集素材,小林和小陈一致同意推荐以下素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 山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 刘禹锡
(1)以上名句分别体现的思想理念是什么?
【诵读感悟】小林和小陈作为代表,从传承思想理念的角度对诵读内容谈一下感悟,他们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如表):
小林 我被这些名诗句所蕴含的思想理念深深的打动。
小陈 我觉得这些名句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具有启迪。
(2)你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①深邃博大 ②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③主导性、根本性
2.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三、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B A B A B
6.(1)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②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2)①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