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写作背景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全文中心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文章理解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8.主旨: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问题归纳1. 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2. 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3. 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4.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5. “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6.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③百姓生活富足、和乐。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8.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1、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 2、为什么要写桃花源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用意是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这个理想在当时能不能实现?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0.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理解性默写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极狭。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