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湘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类型: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主要类型 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资源短缺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3.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2)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2.生态破坏
(1)成因: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等。
(2)后果: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
(1)概念: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2)主要类型及其危害
主要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
大气污染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水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土壤污染 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
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引入海洋环境的物质或能量 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
1.环境问题的表现
(1)资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枯竭。
(2)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及实例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如珍稀动物的减少
(3)环境污染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大气、水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
噪声污染 工矿企业生产、交通工具行驶产生的噪声
放射性污染 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石油泄漏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以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度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度集中
乡村地区 以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能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及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等 华北平原的春旱等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退化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等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源需求量大 “西气东输”东部输入地天然气短缺等
生态破坏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 巴西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对表层土壤的保护作用减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等
土地盐碱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 物种减少、灭绝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及农药、化肥残留等 伦敦“光化学烟雾”、太湖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大城市郊外的垃圾场
噪声污染 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福岛核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3.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 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水较多; 人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西欧、北美、日本、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巩固练习:
陶朗加市位于新西兰北部,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生态宜居,是新西兰国内尤其是北岛人口移居的主要城市。近年来,该城市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成为新西兰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下图示意陶朗加市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陶朗加市吸引人口移居的自然条件是(  )
A.面临大海,空气清新 B.温暖湿润,环境优美
C.旅游发达,交通便利 D.山清水秀,蓝天白云
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陶朗加市濒临海洋,受海洋调节,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较多;根据材料“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生态宜居”可知,陶朗加市环境优美,这些均成为吸引人口移居的自然条件,B项正确。旅游发达是社会条件,C项错误。该市位于西风带,西风从西侧陆地吹来,空气不一定清新,空气质量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A项错误。新西兰四面环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蓝天白云不是其典型特点,D项错误。
2.移居陶朗加的人口多来自北岛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岛失业人口多 B.南岛旅游业发达
C.北岛人口数量多 D.南岛工资水平高
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北岛城市较多,就业机会较多,A项错误。如果南岛旅游业发达,则就业机会多,工资高,人口可能大多前往南岛,B、D两项错误。新西兰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岛,因而移居陶朗加市的人口多来自北岛,C项正确。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我国东部某海滨小城的城区规划布局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P区最可能是该城市的(  )
A.居住区 B.商业区
C.绿化区 D.文教区
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P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地价高,交通便利,靠近最大消费人群,为商业区,B项正确。
4.某同学认为城中的工业区布局不合理,其理由是(  )
①沿河分布,污染水源 ②位于市中心,影响城市交通 ③位于市中心,易对城市造成环境污染 ④距海较远,交通不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工业区沿河分布,虽然可以就近获得水源,但是会对水体产生污染,①正确;由于城市规模总体较小,工业区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大,②错误;位于市中心,易对城市造成环境污染,③正确;靠近河流,水运方便,④错误。故选C项。
5.某同学认为该市的火电厂需要搬迁,并提出搬迁意见,该同学选择的地点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东南季风,火电厂对大气有严重的污染,应当布局在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即布局在东北或者西南方向。图中①④处位于城区,②位于冬季风上风向,火电厂布局在这些地方均会污染城区环境;③位于西南方向,且靠近铁路,交通便利,适宜布局火电厂,故选C项。
“连史纸”是我国传统手工纸,被誉为“纸中丝绸”。400多年前,福建省连城县遍布造纸厂,出产的“连史纸”远销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连史纸”采用嫩竹做原料,生产过程需要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等72道工序。连城“连史纸”制作工艺于2008年6月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6~8题。
6.400多年前,连城县造纸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力 B.技术
C.原料 D.市场
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连史纸”采用嫩竹做原料,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400多年前,福建省连城县遍布造纸厂,主要是因为福建连城盛产嫩竹,造纸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原料,C项正确。
7.目前,连城“连史纸”造纸产业规模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
A.部分传统技艺失传 B.劳动强度大
C.制作工序复杂 D.市场需求小
答案:D解析:“连史纸”是我国传统手工纸,被誉为“纸中丝绸”,但现阶段“连史纸”未被广泛利用,市场对连城“连史纸”的造纸需求少,因此其产业规模较小,其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小,D项正确;制作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不是导致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排除B、C两项;该造纸技艺没有失传,A项错误。
8.为了保护和传承连城造纸技艺,当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 B.简化工艺制作流程
C.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D.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答案:C解析:为了保护和传承连城造纸技艺,当地可采取的措施是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传承技艺,C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