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环境问题(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产生的原因①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②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2.类型——按性质分类主要类型 表现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1)成因: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与破坏。(2)表现: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3)后果: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1)产生原因:人们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2)后果: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1)概念: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2)主要污染物类型主要 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水污 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大气 污染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亦称颗粒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常见的有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土壤 污染 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2.具体原因分析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环境 问题 区别 联系含义 产生机制 表现方式环境污染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森林的环境 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依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类:1.环境污染问题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污染、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尤其是南极上空)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江南地区3.生态破坏问题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中国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破坏等4.自然资源衰竭问题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径流减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南方水质性缺水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等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西气东输的东部地区天然气短缺巩固练习:布隆迪全国平均海拔1 600米,有“千丘之国”之称,经济落后,粮食不能自给,但具有种植水稻的优越自然条件。中国援布隆迪农业合作项目帮助了当地水稻的发展。下图示意布隆迪位置。读图,完成下题。1.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布隆迪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雨热同期 B.灌溉水源充足C.土壤肥力较高 D.旱涝灾害较少答案:D解析:我国南方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和年际变化大,所以旱涝灾害较多,而布隆迪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周边湖水具有较好的防洪和灌溉能力,旱涝灾害较少,D项正确。2.布隆迪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是( )A.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B.国家人口数量较少,农村劳动力短缺C.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D.地处热带,终年高温,病虫害多发答案:A解析:布隆迪有“千丘之国”之称,地势起伏大,耕地面积狭小是不利因素,A项正确;该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B项错误;水稻一般种植在地势相对比较平坦的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很低,C项错误;虽然地处热带,但是海拔高,不易发生病虫灾害,D项错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下图为陕西省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据此完成下题。3.农村生活垃圾的特征是( )A.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 B.不可回收垃圾比重高C.有机垃圾所占比例大 D.成分季节变化不明显答案:C解析:农村生活垃圾以厨房垃圾为主,主要是有机物,有机垃圾所占比例大,可回收比重高;基本不存在放射性物质;产量及成分易受季节影响,季节变化较大,C项正确。4.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直接得益于( )A.农民素质大幅度提升 B.政府政策支持C.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提高 D.垃圾分类合理化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垃圾分类回收主要与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有关,在垃圾分类回收中,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一定补助,调动农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B项正确。5.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对环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A.从根本上减少了农村垃圾的产量B.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资源化C.提高农户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D.减少生活垃圾产生的二次污染答案:D解析:垃圾分类回收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农村垃圾的产量;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不能使农村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和资源化;提高农户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不属于对环境的意义;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生活垃圾产生的二次污染,故D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