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马尔代夫水下内阁会议2009年10月17日,时任马尔代夫总统及内阁成员头戴水下呼吸器,身穿黑色潜水服,在六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会议采用手势和书写版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并签署了《来自前线的紧急呼救》的文件,呼吁世界各国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并积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思考:1.为什么马尔代夫要在海底召开这次呼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会议呢?2.全球气候变化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哪些影响?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运用图表,说出自然环境中碳循环与全球变暖的关系。(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及国家安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3.了解碳减排的概念和核心,理解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综合思维)4.结合资料,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碳排放与碳减排学习内容01.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02.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03. 碳排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04. 应对碳排放的措施碳排放与碳减排观看视频,思考:1.什么是碳循环?联系哪些地球圈层?2.地球上的碳主要贮存在哪里?循环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01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碳循环: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碳库: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中储存碳的载体称为碳库。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01 碳循环与大气的温室效应四个碳库:分别为岩石圈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大气碳库。思考:结合碳循环和碳库的概念,说出自然界的主要碳库有哪些?1.结合右图和教材,说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是如何保持平衡的?(从二氧化碳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分析。)在人类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之前,自然界的碳循环相对稳定,并维持着动态平衡。大气二氧化碳库收入支出土壤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火山喷发所释放的CO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石燃料形成过程中的固碳水—气交换过程水域的吸收、溶解01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示意影响: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保持在15℃左右,为地球生命繁衍提供适宜的温度。1.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基本原理,简述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影响?原理:太阳辐射经过地球大气层被削弱后剩余的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温度升高,放出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大部分地面辐射,大气温度升高,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大部分指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称大气的“温室效应”。01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阅读:碳汇与碳源 P73碳源是指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机制。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火灾、海水释放。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机制,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光合作用、海水溶解。碳源>碳汇大气含碳增加温室效应碳源<碳汇碳库含碳增加阅读教材,说出什么是碳源?什么是碳汇? 说出人类增加碳源和碳汇的主要方式?结合右图说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碳循环(碳源和碳汇)产生怎样的影响?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工业革命以来,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增长消耗了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它们通过燃烧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森林、草原、水域等的大规模破坏,导致植物、水体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贮存减少。01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学生活动: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基本原理,解释全球变暖的过程。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CO2,同时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森林、草原、水域等面积不断较少,对大气中CO2的吸收和贮存减少,大气中CO2。对流层大气主要通过CO2和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气中CO2增多,吸收更多地面辐射,大气温度升高,放出更多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增强,气温不断升高。02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冬小麦种植北界变化及潜在北移区域分布图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种植界限的影响东三省≥10℃积温最北线变化02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暖使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带显著向北和向高海拔移动读图思考:全球变暖使中国农作物种植界限发生怎样的变化?以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干旱半干旱区为例,探究全球变暖对水热格局和农业的影响有利影响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积温升高北半球温度带北移作物生长期延长作物种植北界北移产量增加(受益)不利影响中、低纬度“谷物带”①温度升高,蒸发增强,干旱加重,供水不足②极端降水现象增多③极端高温天气增多“谷物带”地区生产潜力降低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受损)不能 补偿世界粮食生产总体下降影响自然过程危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威胁人类社会02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威胁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02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① 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生存空间不断丧失。马尔代夫由于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有被淹没的危险。该国已经着眼在海外购 置土地,为不得已时的“举国搬迁”做准备。图为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南部一个村落的居民,在涨潮淹没村落时被迫离家,退潮后才能返回。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该国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为1.2米。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得马尔代夫成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所以马尔代夫要召开水下内阁会议。03 碳排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② 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威胁国家安全03 碳排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③ 全球变暖引起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间接影响国家安全孟加拉国位于南亚,地势低洼,大部分地区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梅格纳河的三角洲平原,沿海地区海拔极低。全球变暖导致了海水入侵、暴雨和热带气旋频率增强、冰川融化、河流侵蚀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农业和渔业是孟加拉国的主要经济支柱,海水入侵及洪水不断淹没农田、渔场甚至村庄,大量人口失去生计和家园。据估计,到2050年,孟加拉国可能有超过2000万人因气候变化成为环境难民,人口大量迁移到首都达卡或其他城市,导致城市贫民窟迅速扩张,卫生条件恶化,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水稻是孟加拉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受气候变化影响,产量大幅下降,国内粮食供应不足不得不增加粮食进口,导致粮食价格上涨。思考:概括全球变暖对孟加拉国居民生活和资源供给的影响?对世界其他区域产生怎样的影响?03 碳排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④ 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威胁国家安全中东的水资源匮乏。中东气候干燥,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思考:全球变暖会对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03 碳排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①减排增汇减排(减少碳排放):①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新能源,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使用清洁能源)②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改善产业结构)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④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对高耗能产业增收碳税。(征收碳税)⑤加大宣传,提高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倡导节约消费)增汇(增加碳吸收):①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增加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②退耕还湖,保护湿地,增加水体溶解二氧化碳。③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04 应对碳排放的措施②适应措施目标:趋利避害方法:改变人类自身行为,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机遇,降低不利影响。措施: ① 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产品,提高适应能力。② 加大科技投入,改变灌溉方式,耕作方式,研发优良品种,保障农业生产。。③ 建设抗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工程措施,加强防御。④ 开展灾害保险业务,抵御风险04 应对碳排放的措施读图,思考:1. 读出1851-1990年,中国和美国、欧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值 2. 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由哪些国家产生?中国(约400),美国(约2500),欧盟(约2400)。主要由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产生,目前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中国、美国、欧盟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比较04 应对碳排放的措施③国际合作国家类别 碳排放现状 减排责任发达国家 工业化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 对全球变暖负主要的责任,要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 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应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各国要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领域合作,协商解决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原则:公平但有区别04 应对碳排放的措施案例碳交易市场案例研究:碳交易市场阅读课文案例研究部分,思考:碳交易市场是如何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的?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交易中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然后逐步下降。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以及峰值。思考: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阅读:碳中和和碳达峰(2023年海南卷)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A.欧洲西部 B.南太平洋 C.南美洲中部 D.中亚地区2.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 B.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 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BC课堂练习泥炭是沼泽地特有的产物,当沼泽植物残体的堆积量大于其分解量时,泥炭不断积累、堆积,并发育成泥炭地。潮湿的泥炭地固碳能力远强于森林,然而泥炭地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干燥、被氧化,则会成为巨大的“碳源”。近代以来,随着英国农业开垦、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约有150万公顷泥炭地被排水疏干,此外还被用于燃料等用途而导致泥炭开采量增加,泥炭地的退化过程加快。下图示意英国泥炭地分布。从碳循环的角度,解释近代以来英国泥炭地由“碳汇”向“碳源”转化的原因。①泥炭地由于农业开垦、基础设施建设而大量排水,导致地表水位下降,泥炭地裸露;②泥炭地被氧化,内部固存的碳变为CO2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③泥炭作为燃料被燃烧,释放CO2气体。课堂练习(2024.6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主要的森林碳汇和碳排放国,2021年该国可再生能源仅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7%。交通运输业是该国主要的碳排放行业,物流配送成本高,碳排放量较大。近年该国制定碳减排“国家自主贡献”计划,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净零排放。材料二 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地区略图。(1)简述该国森林碳汇量大的气候原因。(2)从岛间运输角度,简析该国物流配送碳排放量较大的原因。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②太阳辐射强(或光合作用强),植物生长快;③风力弱(或水热组合好),植物茂盛高大。 ①岛屿众多,运输距离远;②人口少,海运和空运为主,能效低,能源消耗量大; ③能源以化石能源或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课堂练习(2024.6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主要的森林碳汇和碳排放国,2021年该国可再生能源仅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7%。交通运输业是该国主要的碳排放行业,物流配送成本高,碳排放量较大。近年该国制定碳减排“国家自主贡献”计划,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净零排放。材料二 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地区略图。(3)从资源禀赋角度,说明该国能源结构的形成与转型的原因。①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丰富且廉价;②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易受海水淹没威胁;③水能、地热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④可再生能源互补性强(或可再生能源碳排放少/非可再生能源碳排放多)。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