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井冈翠竹》情境化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井冈翠竹》情境化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18课《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翠竹摇曳映井冈
1.赏析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重点)
2.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难点)
3.品味文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难点)
学习目标
解读博物馆展览作品《井冈翠竹》
小文参观井冈山博物馆时,注意到广场上遍布翠竹,馆内亦悬挂着一幅题为《井冈翠竹》的画作。解说员指出,这些竹子象征着井冈精神。小文好奇其中缘由,请学习课文《井冈翠竹》,为其解惑。
主题情境
情境任务导入
任务一:基础知识
任务二:明井冈之精神
任务三:晓翠竹之特质
任务四:感翠竹之气节
任务五:颂井冈之精神
学习任务群
1.认识生难字
2.了解作者:袁鹰
3.了解写作背景
任务一:基础知识入门·识记字词文常
深坳( ) 梭镖( ) 砍伐( ) 摇撼( )
殷切( ) 功勋( ) 硝盐( ) 坚韧( )
稠密( ) 魂飞魄散( ) 鬼哭狼嗥( )
血雨腥风( )( ) 成年累月( )
1.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ào
biāo

hàn
yīn
xūn
xiāo
rèn
chóu

háo
xuè
xīnɡ
lěi
任务一:基础入门·掌握字词文常
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
(2)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
(3)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含贬义)。( )
(4)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
(5)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
(6)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
(7)形容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心机。( )
郁郁苍苍
亭亭玉立
鬼哭狼嚎
意气风发
血雨腥风
一望无际
绞尽脑汁
任务一:基础入门·掌握字词文常
3.了解作者:
袁鹰 (1924.10.28-2023.9.1),原名田钟洛,出生于江苏淮安县。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
著有散文集《风帆》《海滨故人》,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儿歌集《唱一唱北京》等。
任务一:基础入门·掌握字词文常
4.了解写作背景:
当时,我国正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作者访问井冈山,看到当地人民改造山河的艰苦创业,想到老一辈革命家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英雄伟绩,感受到了井冈山的精神和井冈山人的性格——在任何逆境中含辛茹苦、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和不畏风雨、不避强暴、巍然挺立的坚强性格。受到深刻教育和强烈感染的作者,在返回北京后陆续撰写了一组散文《井冈山记》,旨在向广大青年传达其所见、所闻、所感。他从众多给自己留下难忘印象的井冈山景物中,选中毛竹作为写作对象,创作了《青山翠竹》。原文在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更名为《井冈翠竹》。
任务一:基础入门·掌握字词文常
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既然翠竹象征着革命精神,那井冈山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呢?让我们一起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了解其精神。
任务二:读课文梳理脉络·明井冈精神
1.阅读课文,用结构图简要梳理文章的脉络,说说课文围绕“井冈翠竹”写了哪些内容。
《井冈翠竹》
第1—4段:描绘井冈山毛竹的风采,点明它是革命
的竹子。
第5—12段:叙写井冈山毛竹
的贡献和精神。
革命战争时期(第5-9段)
革命战争时期(第5-9段)
第13段:赞颂井冈山的竹子,赞颂革命气节和革命
精神
任务二:读课文梳理脉络·明井之冈精神
2.请跳读5-12段,分析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结合下列句式分享,什么样的精神是井冈精神。
句式:
我从 (句子)中读出,在 时期, 的精神就是井冈精神。
示例:
我从“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读出,在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的积极乐观精神就是井冈精神。
任务二:读课文梳理脉络·明井之冈精神
2.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既然翠竹象征着革命精神,那井冈山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呢?请结合下列句式分享交流。
井冈精神(革命战争年代)
积极乐观、艰苦奋斗
坚韧顽强、生生不息
坚贞不屈
井冈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不畏困难、迎难而上
艰苦奋斗、干劲十足
无私奉献
任务二:读课文梳理脉络·明井之冈精神
这些竹子究竟有哪些特质,让它成为寄托井冈精神的绝佳载体呢?让我们一起完成以下学习任务,挖掘翠竹的特质。
任务三:适宜的寄情之物·晓翠竹之特质
1.请勾画文中描写井冈山竹子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其特点。
苍翠茂密 一望无际 修直挺拔 健壮美丽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任务三:适宜的寄情之物·晓翠竹之特质
1.请勾画文中描写井冈山竹子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其特点。
顽强的生命力 生生不息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编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任务三:适宜的寄情之物·晓翠竹之特质
1.请勾画文中描写井冈山竹子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其特点。
争先恐后 势不可挡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任务三:适宜的寄情之物·晓翠竹之特质
1.请勾画文中描写井冈山竹子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其特点。
用途广泛
毛竹可以做梭镖、碗、硝盐罐、吹火筒、扁担和竹钉;也可以作为盖房的原材料。
任务三:适宜的寄情之物·晓翠竹之特质
2.小结:
翠竹的特点
苍翠茂密、一望无际
修直挺拔、健壮美丽
生生不息、生命顽强
争先恐后、势不可挡
用途广泛
竹是井冈山最具代表性的植物
竹的特征与井冈山人有相似
竹的美好特质适宜寄情和赞美
任务三:适宜的寄情之物·晓翠竹之特质
1.文章脉络:课文由眼前的翠竹,到回顾革命战争年代“人”与“竹”之间息息相关的战斗生活,再到记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者们开山辟路,把竹子运出大山的艰苦历程,最后点题,赞颂井冈翠竹和井冈山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2.井冈精神:
积极乐观、艰苦奋斗、坚韧顽强、生生不息、坚贞不屈
不畏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干劲十足、无私奉献
3.翠竹特质:
苍翠茂密、一望无际、修直挺拔、健壮美丽、生命顽强
争先恐后、势不可挡、用途广泛
课堂小结
翠竹摇曳映井冈
革命精神永流芳
——第18课《井冈翠竹》情境式·任务群教学设计
第2课时(共2课时)
井冈翠竹的这些美好特质是如何与井冈人伟大的革命精神关联在一起的呢?请继续完成以下学习任务,解读翠竹之气节。
任务四:丰富联想巧联系·悟翠竹之气节
1.请阅读课文,仿照示例,按要求填写下表。
摘录原文语句并圈画出关键词 分析关联效果 概括关联方式
示例: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示例:
作者由井冈翠行挺拔、密密麻麻等外在特点,联想到当年的岗哨、奇兵等,暗含着对井冈山生生不息、坚持斗争的革命精神的赞美。
示例:
将物(竹子)的不同形态和特质巧妙地与人的情志联系起来。
任务四:丰富联想巧联系·悟翠竹之气节
1.请阅读课文,仿照示例,按要求填写下表。
摘录原文语句并圈画出关键词 分析关联效果 概括关联方式
示例2: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编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示例2:
作者由井冈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联想到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前赴后继、坚贞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
示例2:
将物(竹子)的不同形态和特质巧妙地与人的情志联系起来。
任务三:丰富联想巧联系·悟翠竹之气节
1.请阅读课文,仿照示例,按要求填写下表。
摘录原文语句并圈画出关键词 分析关联效果 概括关联方式
示例3:
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示例3:
作者由竹筒想到了老乡冒着生命危险送粮,难忘军民鱼水深情;红军在缺粮的年月仍意气风发地歌唱,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示例3:
将竹子的用途巧妙地与人的情志联系起来。
任务三:丰富联想巧联系·悟翠竹之气节
1.请阅读课文,仿照示例,按要求填写下表。
摘录原文语句并圈画出关键词 分析关联效果 概括关联方式
示例4:
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
示例4:
作者由毛竹做的扁担的坚韧和结实,联想到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的故事,书写了革命者的责任和担当,作者的赞美之情不言而喻。
示例4:
将竹子的用途巧妙地与人的情志联系起来。
任务三:丰富联想巧联系·悟翠竹之气节
2.小结:
竹子的特征
竹子的用途
革命者和建设之的品质
志:歌颂井冈精神
托物
相似
联想
言志
充分发挥联想
将翠竹与井冈精神巧妙融合
任务四:丰富联想巧联系·悟翠竹之气节
3.井冈翠竹的这些美好特质与井冈人伟大的革命精神不仅通过联想巧妙联系在一起,而且还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使两者达到了合二为一,写竹即是写人的效果。请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子进行品析。
(1)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2)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的、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
旺盛的生命力、诚挚的情感、坚韧顽强、英勇无畏的精神
任务四:丰富联想巧联系·悟翠竹之气节
3.井冈翠竹的这些美好特质与井冈人伟大的革命精神不仅通过联想巧妙联系在一起,而且还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使两者达到了合二为一,写竹即是写人的效果。请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子进行品析。
(3)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
(4)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无私奉献、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拟人修辞赋予翠竹人的情感
将翠竹与人融为一体
任务四:丰富联想巧联系·悟翠竹之气节
本文有很多语句既生动流畅,又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小文通过前面四个任务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为何会用翠竹代表井冈精神。接下来,我们将共同赏析本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意味。
任务五:赏析词句品语言·颂井冈之精神
1.细读课文,参照示例,品析摘录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强烈地抒发情志的?
提示:
尝试从特殊句式、修辞手法以及人称转换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品析。
任务五:赏析词句品语言·颂井冈之精神
1.细读课文,参照示例,品析摘录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强烈地抒发情志的?
示例1:
摘录: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品析:这段文字中,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多少”一词反复出现,使读者感受到井冈翠竹被广泛需求的场景;三次使用“去吧”
“带去”,更加突出了人们的迫切心情,要把这么多的毛竹尽快运下山去,这就是井冈山儿女情迫意切、急需解决的“大事”了,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强烈的赞美之情。
任务五:赏析词句品语言·颂井冈之精神
1.细读课文,参照示例,品析摘录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强烈地抒发情志的?
示例2:
摘录: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
品析:
这句话采用了判断句的形式,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竹子与革命之间的联系。读者可以体会到“井冈山的翠竹”是革命精神的载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任务五:赏析词句品语言·颂井冈之精神
1.细读课文,参照示例,品析摘录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强烈地抒发情志的?
示例3:
摘录: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品析:这段文字一开始用第三人称客观呈现井冈翠竹下山、踏上征途,助力祖国建设的画面,井冈山儿女的情迫意切深深触动了作者;接着,用“井冈山的翠竹啊!”这句话以直接呼唤的方式表达了对翠竹尽快投身建设的热切期盼,拉近了读者与翠竹的距离;然后,转用第二人称与翠竹直接对话,将作者的迫切期待和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干劲的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务五:赏析词句品语言·颂井冈之精神
2.小结:
(1)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大量使用,渲染出高昂的情绪。
(2)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性。
(3)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任务五:赏析词句品语言·颂井冈之精神
1.主旨小结:这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井冈翠竹的描绘和赞美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画面。同时他也通过对井冈翠竹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剖析和赞美表达了对革命精神的敬意和追求以及对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期许和呼吁。
课堂小结
2.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1)选择适宜的寄情之物。竹的特征与井冈山人有相似或相同之处,用来寄托对井冈精神的赞颂很自然、贴切。
(2)充分发挥联想。将翠竹与井冈精神巧妙融合,赋予翠竹独特的精神内涵。
(3)拟人修辞强化关联。赋予井冈翠竹以人的思想感情,强化它与井冈山人、与革命精神的关联。人与竹合二为一,写竹即是写人。
(4)丰富而又恰切的语言手段,使文章既生动流畅,又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课堂小结
1.请在“蜡烛”“青松”“蜜蜂”这三个事物中选择一个,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寄托自己的某种情志。
2.课外查找资料,阅读与井冈山有关的革命诗词,有感情地朗诵。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