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三月联考
高二化学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19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仅有一项是符合题意。 1、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在某催化剂表面上发生氨的分解反应:2NH3(g)
催化剂
N2(g)+3H2(g)。测得不同起始浓度和催化剂表面积下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0~20 min,v(N2)=1.00×10-5mol·L-1·min-1
B.实验②,60 min 时处于平衡状态,x≠0.40
C.相同条件下,增加氨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D.相同条件下,增加催化剂的表面积,反应速率增大
2、铑的配合物离子[Rh(CO)2I2]-可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共 8 页,第 1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H3COI 是反应中间体
B.甲醇羰基化反应为 CH3OH+CO
[Rh(CO)2I2]-CH3CO2H
C.反应过程中 Rh 的成键数目保持不变
D.存在反应 CH3OH+HI―→CH3I+H2O
3、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 PCl3(g)和 Cl2(g),发生如下反应:
PCl3(g)+Cl2(g)??PCl5(g),测得不同温度下 PCl3(g)的转化率α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所示。其速率方程为 v 正=k 正·c(PCl3)·c(Cl2),v 逆=k 逆·c(PCl5)(k 正、k 逆是速
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M 点:k 正 k 逆>c(PCl5)c(PCl3)·c(Cl2)
C.升高温度,k 正增大的倍数小于 k 逆增大的倍数
D.T1 时,若平衡体系中 c(Cl2)=0.25 mol·L-1,则 k 正 k 逆=16
4、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关于物质熵的大小比较,合理的是( )
A.1 mol CH4(g)<1 mol H2(g)
B.1 mol H2O(g)<2 mol H2O(g)
C.1 mol H2O(s)>1 mol H2O(l)
共 8 页,第 2页
D.1 mol C(s,金刚石)>1 mol C(s, 石墨)
5、 在 恒 温 恒 压 下 , 某 一 体 积 可 变 的 密 闭 容 器 中 发 生 反 应 : A(g)+ B
(g)??2C(g) ΔH<0,t1 时达到平衡后,在 t2 时改变某一条件,其反应过程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A 的体积分数:Ⅰ>Ⅱ
B.t2 时改变的条件是向密闭容器中加入物质 C
C.0~t2 时,v 正>v 逆
D.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K(Ⅰ)<K(Ⅱ)
6、25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HA 溶液呈酸性,可以推测 H2A 为强酸
B.可溶性正盐 BA 溶液呈中性,可以推测 BA 为强酸强碱盐
C.0.010 mol·L-1、0.10 mol·L-1 的醋酸溶液的电离度分别为α1、α2,则α1
<α2
D.100 mL pH=10.00 的 Na2CO3 溶液中水电离出的 H+的物质的量为 1.0×
10-5 mol
7、用 0.1000 mol·L-1 HCl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NaOH 溶液。有关该实验说
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未知浓度的 NaOH 溶液润洗锥形瓶 2~3 次
B.用酸式滴定管盛装 0.1000 mol·L-1 HCl 溶液
C.本实验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D.滴定结束时俯视酸式滴定管读数,测量结果偏低
8、下列物质在常温时发生水解,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a2CO3:CO2-3+2H2O ??H2CO3+2OH-
B.CuSO4:Cu2++2H2O===Cu(OH)2+2H+
C.NaAlO2:AlO-2+2H2O ??Al(OH)3+OH-
D.NaF:F-+H2O===HF+OH-
共 8 页,第 3页
9、常温下,用 0.1000 mol·L-1 NaOH 溶液分别滴定 20.00 mL 0.1000 mol·
L-1 HX 溶液和 HY 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a(HX)>Ka(HY)
B.①点溶液中存在 c(HX)>c(Na+)>c(X-)>c(OH-)>c(H+)
C.③点溶液中存在 c(HY)+c(Y-)=c(Na+)
D.①点和④点溶液中的[c(H+)+c(OH-)]相等
10、常温下,Ksp(CaSO4)=9×10-6,常温下 CaSO4 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
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何溶液中,c(Ca2+)、c(SO2-4)均相等
B.b 点将有沉淀生成,平衡后溶液中 c(Ca2+)和 c(SO2-4)都等于 3×10-3
mol·L-1
C.a 点对应的 Ksp 等于 c 点对应的 Ksp
D.d 点溶液通过蒸发可以变到 c 点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S8 分子中 S 原子采用的杂化轨道类型为 sp3
②C2H4 分子中只有以 s 轨道与 sp2 杂化轨道“头碰头”方式重叠而成的σ键
③SnBr2 分子中 Br—Sn—Br 的键角<120°
④H3O+中 H—O—H 的键角比 H2O 中 H—O—H 的键角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已知:NaF 的熔点为 993 ℃、MgF2 的熔点为 1261 ℃。下列分析错误的
共 8 页,第 4页
是( )
A.NaF 和 MgF2 均由阴、阳离子构成
B.离子半径和离子所带电荷数决定离子键强弱
C.NaF 中的离子键比 MgF2 中的弱
D.MgF2 的摩尔质量比 NaF 的大,所以 MgF2 熔点高
13、如图为高温超导领域里的一种化合物(钙钛矿)结构中的最小重复单元。
该化合物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钛离子有 a 个,元素氧、
钛、钙的原子个数比为 b。则 a、b 是( )
A.6,3∶1∶1 B.24,10∶8∶1
C.12,5∶4∶1 D.3,3∶2∶1
14、在酸性或者接近中性的条件下,MnO2-4 易发生歧化反应,将 CO2 通入
K2MnO4 溶液中,其反应为 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下列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CO2-3 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
B.CO2 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是 sp
C.基态钾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4s1
D.基态 Mn2+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
15、可用于配制无机防锈颜料的复合氧化物的晶胞结构如图,下列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 )
A.该复合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CaCrO3
B.若图中 A 的原子坐标为(0,0,0),则 C 的原子坐标为(0,0.5,0.5)
C.若该晶体密度为ρ g·cm-3,钙和氧的最近距离为 a nm,则阿伏加德罗
共 8 页,第 5页
常数 NA=140ρ(\r(2)a×10-7)3 mol-1
D.由晶胞结构可知,与 1 个钙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氧原子有 8 个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12 分)
甲 醛 在 医 药 方 面 有 重 要 用 途 。 工 业 上 可 利 用 反 应 Ⅰ : CH3OH
(g)??HCHO(g)+H2(g)来合成甲醛。
(1)反应Ⅱ 2CH3OH(g)+O2(g)??2HCHO(g)+2H2O(g) ΔH2=-313.2 kJ·
mol-1
反应Ⅲ 2H2(g)+O2(g)??2H2O(g) ΔH3=-483.6 kJ·mol-1
反应Ⅰ的ΔH1=________kJ·mol-1。
(2)利用反应Ⅰ合成甲醛时,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同时提高 CH3OH 的平衡
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
(3)T ℃时,向体积恒为 2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8 mol CH3OH(g)发生反应Ⅰ,
5 min 后反应达到平衡,测得混合体系中 HCHO(g)的体积分数为 20%。
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v 正(HCHO)=v 逆(H2)
B.c(CH3OH)∶c(HCHO)∶c(H2)=1∶1∶1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②5 min 内,v(CH3OH)=____________mol·L-1·min-1。
③其他条件不变时,向已达平衡的反应体系中充入 1 mol CH3OH(g)和 1 mol
H2(g),此时 v 正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 逆。
17、(14 分)
现有 pH=2 的醋酸甲和 pH=2 的盐酸乙:
(1)取 10 mL 甲溶液,加入等体积的水,醋酸的电离平衡________(填“向左
”“向右”或“不”,下同)移动;若加入少量的冰醋酸,醋酸的电离平衡________
移动,若加入少量无水醋酸钠固体,待固体溶解后,溶液中 c(H+)c(CH3COOH)
的值将______(填“增大”“减小”或“无法确定”)。
(2)相同条件下,取等体积的甲、乙两溶液,各稀释 100 倍。稀释后的溶液,
共 8 页,第 6页
其 pH 大小关系为 pH(甲)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pH(乙)。若
将甲、乙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 pH=________。
(3)各取 25 mL 的甲、乙两溶液,分别用等浓度的 NaOH 稀溶液中和至 pH=
7,则消耗的 NaOH 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为 V(甲)________(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V(乙)。
(4)取 25 mL 的甲溶液,加入等体积 pH=12 的 NaOH 溶液,反应后溶液中 c
(Na+)、c(CH3COO-)的大小关系为 c(Na+)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c(CH3COO-)。
18、(15 分)
(1)制取软磁材料 Mn3O4,加入 MnF2 的目的就是使 Ca2+转化为难溶物 CaF2
除去,反应为 MnF2 (s)+Ca2+ (aq)??CaF2(s)+ Mn2+ (aq) 其平衡常数 K=
____________[已知 Ksp(MnF2)=5.0×10-3,Ksp(CaF2)=3.5×10-11 ]。
(2)25 ℃时,在 1.00 L 0.03 mol·L-1 AgNO3 溶液中加入 0.50 L 0.06 mol·L-1
的 CaCl2 溶液,能否生成 AgCl 沉淀?______________(已知:AgCl 的 Ksp=1.8
×10-10)。
(3)常温下,Ksp=c(Cu2+)·c2(OH-)=2×10-20,计算有关 Cu2+沉淀的 pH。
要使 0.2 mol·L-1 CuSO4 溶液中 Cu2+沉淀较为完全(使 Cu2+浓度降至原来的
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中加入 NaOH 溶液,使溶液的 pH 为________。
(4)已知 Ksp(AgCl)=1.56×10-10,Ksp(AgBr)=7.7×10-13,Ksp(Ag2CrO4)=9.0
×10-12。某溶液中含有 Cl-、Br-和 CrO2-4 的浓度均为 0.010 mol·L-1,向
该溶液中逐滴加入 0.010 mol·L-1 的 AgNO3 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
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Ksp(CaCO3)=2.8×10-9、Ksp(CaSO4)=9.1×10-6,溶解能力:CaSO4 大
于 CaCO3。请用数据说明溶解能力小的 CaCO3 能否转化为溶解能力大的 Ca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温度下,溶液中含有 I-、Cl-等离子,向其中滴加 AgNO3 溶液,当 AgCl
开始沉淀时,溶液中 c(I-)c(Cl-)=________________。
[已知:Ksp(AgCl)=1.6×10-10,Ksp(AgI)=8×10-17]
19、(14 分)
共 8 页,第 7页
(1)X、Y 两者物理性质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 结构简式 水中溶解度 /g(25 ℃) 熔点/ ℃ 沸点/ ℃
X 0.2 45 100
Y 1.7 114 295
(2)CO(NH2)2 分子中 C 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1 mol 该分子
中σ键的数目为__________,该物质易溶于水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F2 与其他卤素单质反应可以形成卤素互化物,例如 ClF3、BrF3 等。已知
反应 Cl2(g)+3F2(g) ===2ClF3(g) ΔH=-313 kJ·mol-1,F—F 键的键能为 159 kJ·
mol-1,Cl—Cl 键的键能为 242 kJ·mol-1,则 ClF3 中 Cl—F 键的平均键能为
____________kJ·mol-1。ClF3 的熔、沸点比 BrF3 的________(填“高”或“低”
)。
(4)维生素 B1 的结构简式如图,该晶体溶于水的过程中要克服的微粒间作用
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8 页,第 8页
高二化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仅有一项是符合题意。 1、解析:C 实验①中,0~20 min,Δc(NH3)=4.00×10-4mol·L-1,则有 v(NH3)=
4.00×10-4mol·L-120 min=2.00×10-5mol·L-1·min-1,v(N2)=12v(NH3)=1.00×10-
5mol·L-1·min-1,A 正确;实验③中氨气初始浓度与实验①相同,实验③和①达到平衡
时氨气浓度均为 4.00×10-4mol·L-1,而恒温恒容条件下,实验②相对于实验①为减小压
强,平衡正向移动,故实验②中 60 min 时处于平衡状态,x<0.4,B 正确;对比实验①和②,
增加氨气浓度,反应速率并没有增大,C 错误;对比实验①和③,氨气浓度相同,实验③中
催化剂表面积大,实验③先达到平衡状态,实验③的反应速率大,说明相同条件下,增加催
化剂的表面积,反应速率增大,D 正确。
2、解析:C 题干中明确指出,铑配合物[Rh(CO)2I2]-充当催化剂的作用,用于催化甲
醇羰基化。由题干中提供的反应机理图可知,铑配合物在整个反应历程中成键数目,配体种
类等均发生了变化;并且也可以观察出,甲醇羰基化反应所需的反应物除甲醇外还需要 CO
,最终产物是乙酸;因此,凡是出现在历程中的,既非反应物又非产物的物种如 CH3COI
以及各种配离子等,都可视作中间体。A.通过分析可知,CH3COI 属于甲醇羰基化反应的
中间体,A 项正确;B.通过分析可知,甲醇羰基化反应,反应物为甲醇以及 CO,产物为乙
[Rh(CO)2I2]-
酸,方程式可写成:CH3OH+CO CH3COOH,B 项正确;C.通过分析可知,
铑配合物在整个反应历程中,成键数目,配体种类等均发生了变化,C 项不正确;D.由反应
机理图可知,HI 可以使甲醇转化为 CH3I,方程式可写成:CH3OH+HI―→CH3I+H2O,D
项正确。
3、解析:A 由图示可知,温度:T2>T1,温度越高 PCl3 的平衡转化率越低,平衡逆向
移动,正反应放热,ΔH<0,A 错误;M 点还未达到平衡,反应正向进行,v 正>v 逆,即 k 正·
c(PCl3)·c(Cl2)>k 逆·c(PCl5),变换得 k 正 k 逆>c(PCl5)c(PCl3)·c(Cl2),B 正确;正反
应放热,升温平衡逆向移动,k 逆增大倍数大于 k 正增大倍数,C 正确;T1 时,PCl3 平衡转
化率为 80%,c(Cl2)=0.25 mol·L-1,设氯气与 PCl3 起始物质的量为 y mol,体积为 1 L,利
用三段式可求:
则 k 正 k 逆=c(PCl5)c(PCl3)·c(Cl2)=0.8y0.2y×0.25=16,D 正确。
4、解析:B CH4(g)和 H2(g)物质的量相同,且均为气态,CH4(g)含有的原子总数多,
CH4(g)的摩尔质量大,所以熵值 1 mol CH4(g)>1 mol H2(g),A 错误;相同状态的相同物质,
共 6 页,第 1页
物质的量越大,熵值越大,所以熵值 1 mol H2O(g)<2 mol H2O(g),B 正确;等量的同物质,
熵值关系为 S(g)>S(l)>S(s),所以熵值 1 mol H2O(s)<1 mol H2O(l),C 错误;从金刚石和石墨
的结构组成上来看,金刚石的微观结构更有序,熵值更低,所以熵值 1 mol C(s,金刚石)<
1 mol C(s,石墨),D 错误。
5、解析:B Ⅰ、Ⅱ达到平衡状态时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Ⅰ、Ⅱ达到平衡状态时各
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则 A 的体积分数:Ⅰ=Ⅱ,故 A 错误;向密闭容器中加物质 C,
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再次建立的平衡与原平衡等效,符合图像,故 B 正确;由题中图示
可知,0~t1 时,逆反应速率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即 v 正>v 逆,t1~t2 时,逆反应速率
不变,说明处于平衡状态,即 v 正=v 逆,故 C 错误;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Ⅰ、Ⅱ
温度相同,则其平衡常数相同,故 D 错误。
6、解析:D NaHA 溶液呈酸性,可能是 HA-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不能据
此得出 H2A 为强酸的结论,A 错误;可溶性正盐 BA 溶液呈中性,不能推测 BA 为强酸强碱
盐,因为也可能是 B+和 A-的水解程度相同,即 BA 也可能是弱酸弱碱盐,B 错误;弱酸
的浓度越小,其电离程度越大,则 0.010 mol·L-1、0.10 mol·L-1 的醋酸溶液的电离度α1
>α2,C 错误;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一定等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pH=
10.00 的 Na2CO3 溶液中水电离出的 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0×10-4 mol·L-1,则水电离
出的 H+的物质的量浓度也是 1.0×10-4 mol·L-1,则 100 mLpH=10.00 的 Na2CO3 溶液中
水电离出 H+的物质的量为 1.0×10-4 mol·L-1×100×10-3 L=1.0×10-5 mol,D 正确。
7、解析:A C.用 0.1000 mol·L-1 HCl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NaOH 溶液,滴定终点
时生成 NaCl,溶液呈中性,酚酞变色范围为 8.2~10,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C 正确;B.HCl
溶液呈酸性,中和滴定时,需要用酸式滴定管盛装 0.1000 mol·L-1 HCl 溶液,B 正确;A.用
未知浓度的 NaOH 溶液润洗锥形瓶 2~3 次,导致锥形瓶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偏大,滴定
时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所以锥形瓶不能润洗,A 错误;D.滴定结束时俯
视酸式滴定管读数,读出的标准液体积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低,D 正确。
8、解析:C A 项,应为 CO2-3+H2O ??HCO-3+OH-;B 项,应为 Cu2++2H2O
??Cu(OH)2+2H+;D 项,应为 F-+H2O ??HF+OH-。
9、解析:B 根据 0.1000 mol·L-1 HX、HY 溶液的 pH 可知 Ka(HX)①点溶液中溶质为 HX 和 NaX,且物质的量相等,此时溶液呈碱性说明 X-的水解程度大于
HX 的电离程度,则此时溶液中存在 c(HX)>c(Na+)>c(X-)>c(OH-)>c(H+),B 正确;③点溶
液 pH=7,c(H+)=c(OH-),存在电荷守恒 c(Na+)=c(Y-),C 错误;由图可知,①点溶液
比④点溶液的 c(H+)大,即 10-7 mol/L>c(H+)1>c(H+)4,则 Kwc(H+)1·c(H+)4>1,
①点溶液[c(H+)+c(OH-)]=[c(H+)1+Kwc(H+)1],④点溶液[c(H+)+c(OH-)]=[c(H+)
4+Kwc(H+)4],二者值差[c(H+)1+Kwc(H+)1]-[c(H+)4+Kwc(H+)4]=[c(H+)
1-c(H+)4]×[1-Kwc(H+)1·c(H+)4]<0,则溶液中的[c(H+)+c(OH-)]:①点<④点
共 6 页,第 2页
,故 D 错误。
10、解析:C 只有在单一 CaSO4 溶液中 c(Ca2+)、c(SO2-4)才相等,A 项错误;b 点
Q>Ksp,故有沉淀生成,开始 c(Ca2+)、c(SO2-4)不相等而反应消耗的 Ca2+、SO2-4 相等
,因此平衡后的两种离子浓度也不会都等于 3×10-3 mol·L-1,B 项错误;在沉淀溶解平
衡曲线上的 Ksp 均相等,C 项正确;d 点通过蒸发后各离子浓度都增大,不可能保持 SO2-4
浓度不变而到达 c 点,D 项错误。
11、解析:D ①S8 是一个环形分子,每个 S 与另外两个 S 原子相连,S 原子形成 2 个
孤电子对、2 个σ键,所以 S 是 sp3 杂化,正确;②碳碳双键中一个是σ键,还有一个是π键,
错误;③SnBr2 分子中,Sn 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是 12×(4-2×1)+2=3,含有 1 个孤电子
对,SnBr2 的空间结构为 V 形,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可以判断其键角小于 120°,正确;
④H3O+和 H2O 中氧原子均采取 sp3 杂化,H2O 中 O 原子有 2 个孤电子对,H3O+中 O 原子
有 1 个孤电子对,导致 H3O+中 H—O—H 的键角比 H2O 中 H—O—H 的键角大,正确。
12、解析:D NaF 与 MgF2 均为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A 正确;离子键的
强弱与离子半径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一般来说,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大,
离子键越强,B 正确;由于半径:r(Mg2+)更强,C 正确;两者均属于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与离子键强弱有关,一般来说,离
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熔、沸点越高,r(Mg2+)且 Mg2+所带电荷数多,故 MgF2 离子键键能更大,熔、沸点高,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与摩
尔质量无关,D 错误。
13、解析:A 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顶角上相邻的钛离子相距最近,则钛离子周围与
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钛离子有 6 个,a=6;晶胞中钛原子个数为 8×18=1,氧原子个数
为 12×14=3,钙原子个数为 1,则氧、钛、钙的原子个数比为 3∶1∶1,故选 A。
14、解析:A CO2-3 中 C 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3+4+2-2×32=3,不含孤电子
对,为平面三角形,A 错误;CO2 分子中 C 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2+4-2×22=2,不含
孤电子对,所以是直线形结构,C 原子采用 sp 杂化,B 正确;钾为 19 号元素,基态钾原子
的价电子排布式:4s1,C 正确;基态 Mn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63s23p63d54s2,基态
Mn2+是锰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价电子轨道表示式: ,
D 正确。
15、解析:D Ca 位于顶点,个数为 8×18=1,Cr 位于体内,个数为 1,O 位于面上,
个数为 6×12=3,化学式为 CaCrO3,故 A 正确;根据晶胞图可知,C 位于面心,因此 C 的
坐标为(0,0.5,0.5),故 B 正确;钙和氧最近的距离是面对角线的一半,面对角线长为 2a nm
,即晶胞边长为 2a nm,晶胞的体积为(2a×10-7)3 cm3,根据 A 选项分析,晶胞的质量为
1NA×(40+52+16×3) g,则晶胞密度为ρ=1NA2 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 NA=140ρ
共 6 页,第 3页
(\r(2)a×10-7)3 mol-1,故 C 正确;以顶点 Ca 为标准,离 Ca 最近的氧原子在面心,共
有 12 个,故 D 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12 分)
解析:(1)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Ⅰ=12(反应Ⅱ-反应Ⅲ),ΔH1=12(ΔH2-ΔH3)=12
×(-313.2 kJ·mol-1+483.6 kJ·mol-1)=+85.2 kJ·mol-1。(2)反应Ⅰ为吸热反应,为增大化
学反应速率,同时提高 CH3OH 的平衡转化率,可采取升高温度的措施。
(3)①A 项 , 当 v 正 (HCHO)= v 逆 (H2)时 , 说 明 反 应 已 经 达 到 平 衡 状 态 ; B 项 , c
(CH3OH)∶c(HCHO)∶c(H2)=1∶1∶1 时,不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C 项,该反应
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混合体系中气体总物质的量
不变,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D 项,该反应在体积不变的容器中进行,反应过程中混
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时,不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②平
衡时混合体系中 HCHO(g)的体积分数为 20%,若甲醇消耗的物质的量为 x mol,则 xx+8×
100%=20%,解得 x=2,5 min 内,v(CH3OH)=2 mol2 L×5 min=0.2 mol·L-1·min-1。③
反应达平衡时,CH3OH(g)、HCHO(g)、H2(g)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 3 mol·L-1、1 mol·
L-1、1 mol·L-1,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 K=1×13=13,向已达平衡的反应体系中充入
1 mol CH3OH(g)和 1 mol H2(g)时,CH3OH(g)、HCHO(g)、H2(g)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 3.5 mol·
L-1、1 mol·L-1、1.5 mol·L-1,浓度商 Q=1×1.53.5=37>13,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故
v 正小于 v 逆。
答案:(1)+85.2 (2)升高温度 (3)①BD ②0.2 ③小于
17、(14 分)
解析:(1)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加水稀释后电离平衡正向移动;若加入冰醋酸,相
当于增大了反应物浓度,因此电离平衡也正向移动;加入醋酸钠固体后,溶液中醋酸根离子
浓度增大,抑制了醋酸的电离,故 c(H+)c(CH3COOH)的值减小。(2)由于在稀释过程
中醋酸继续电离,故稀释相同的倍数后 pH 甲小于乙。盐酸和醋酸溶液的 pH 都是 2,溶液
中的 H+浓度都是 0.01 mol·L-1,设醋酸的原浓度为 c mol·L-1,混合后平衡没有移动,则
有:
由于温度不变醋酸的电离常数不变,结合数据可知醋酸的电离平衡确实未发生移动,因
此混合后溶液的 pH 仍等于 2。(3)取体积相等的两溶液,醋酸的物质的量较大,经 NaOH 稀
共 6 页,第 4页
溶液中和至相同 pH 时,消耗 NaOH 溶液的体积 V(甲)大于 V(乙)。(4)两者反应后醋酸过量,
溶液显酸性,根据电荷守恒可得 c(Na+)小于 c(CH3COO-)。
答案:(1)向右 向右 减小 (2)小于 2
(3)大于 (4)小于
18、(15 分)
解析:(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c(Mn2+)c(Ca2+)=c(Mn2+)·c2(F-)c(Ca2
+)·c2(F-)=Ksp(MnF2)Ksp(CaF2)=5.0×10-33.5×10-11≈1.4×108。(3)要使
Cu2+浓度降至 0.2 mol·L-11000=2×10-4 mol·L-1,c(OH-)=2×10-202×10-4) mol·
L-1=10-8 mol·L-1,c(H+)=10-6 mol·L-1,此时溶液的 pH=6。(4)利用沉淀溶解平衡
原理,当 Q>Ksp 时,有沉淀析出。溶液中 Cl-、Br-、CrO2-4 的浓度均为 0.010 mol·L-1,
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 0.010 mol·L-1 的 AgNO3 溶液时,溶解度小的先满足 Q>Ksp,有沉淀析
出。比较 Ksp,AgBr、AgCl 同类型,溶解度:AgBr需 c(Ag+),Cl-沉淀时所需 c(Ag+)≥Ksp(AgCl)c(Cl-)=1.56×10-100.010 mol·L-1
=1.56×10-8 mol·L-1,CrO2-4 沉淀时所需 c(Ag+)≥2-4Ksp(Ag2CrO4)c(CrO))
=9.0×10-120.010) mol·L-1=3.0×10-5 mol·L-1,故推知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
顺序为 Br-、Cl-、CrO2-4。(6)同一溶液中 c(Ag+)相等,c(I-)c(Cl-)=c(I-)·c
(Ag+)c(Cl- )·c(Ag+)=Ksp(AgI)Ksp(AgCl)=8×10-171.6×10-10=5×10-7

答案:(1)1.4×108 (2)c(Ag+)=0.03 mol·L-1×1.00 L1.00 L+0.50 L=0.02 mol·L-1,
c(Cl-)=0.06 mol·L-1×2×0.50 L1.00 L+0.50 L=0.04 mol·L-1,c(Ag+)·c(Cl-)=0.02×
0.04=8.0×10-4>Ksp,所以有 AgCl 沉淀生成 (3)6 (4)Br-、Cl-、CrO2-4 (5)在 CaCO3
的饱和溶液中 c(Ca2+)=2.8×10-9 mol·L-1≈5.3×10-5 mol·L-1,若向 CaCO3 饱和溶液
中加入 Na2SO4 溶液,产生 CaSO4(s)时 SO2-4 的最小浓度为 c(SO2-4)=Ksp(CaSO4)c
(Ca2+)=9.1×10-65.3×10-5 mol·L-1≈0.17 mol·L-1,则当溶液中 c(SO2-4)大于
0.17 mol·L-1 时,CaCO3(s)可以转化为 CaSO4(s) (6)5×10-7
19、(14 分)
解析:(3)设 Cl—F 键的平均键能为 x。根据反应的焓变=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
键能总和可知,Cl2(g)+3F2(g)===2ClF3(g)的ΔH=242 kJ·mol-1+159 kJ·mol-1×3-6x=-
313 kJ·mol-1,则 x=172 kJ·mol-1。ClF3 和 BrF3 为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
大,范德华力越大,其熔、沸点越高,因 ClF3 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 BrF3,故 ClF3 的熔、沸
点低于 BrF3。
答案:(1)X 物质形成分子内氢键,Y 物质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使分子间作用
力增大 (2)sp2 7NA CO(NH2)2 分子与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 (3)172 低 (4)离子键、
共 6 页,第 5页
氢键、范德华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