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3.2 物态变化第1课时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知导入冬天的湖面结冰,许多游客在冰面上滑行。夏天的湖面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划着船在湖中游玩。自然界中物质可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变化时有什么特点?新知讲解物质能呈现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不同的状态。例如:在常温下瓶里的水是液态,把瓶放到冰箱里,瓶内的水会结成冰;把瓶加热,瓶内的水会很快变成水蒸气。那么,物质呈现不同状态时各有怎样的特征?物质的三态固体总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即使放在不同的容器里,它的形状也不会改变。构成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位置上,所以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构成固体的粒子并不是静止的,它们会在小范围内振动,这种运动类似于我们做广播操时,在固定位置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有些固体中的粒子以整齐、有规则的方式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例如食盐、冰糖、雪花等都是晶体。有些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例如塑料、橡胶、玻璃等都是非晶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没有容器盛放的液体会向四周铺展开来,但其体积不会发生变化。液体的形状由盛放它的容器形状决定,如图所示。构成液体的粒子也是紧密地排列着,但这些粒子可以移动。正如你手中拿着的一把小玻璃珠,每颗玻璃珠都是可以移动的。因为液体中的粒子可以移动,所以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气体很容易改变体积,如果将气体充入一个密封的容器中,气体很快就会充满整个容器。我们呼吸时,吸入的空气充满肺部。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满提供给它们的所有空间。因此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思考:我们用电茶壶烧水时,加热时间越长,水温升得越高 ,直到水沸腾。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水的温度变化?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的水中时,通过接触使温度高的热水放出能而降低温度,温度低的冷水吸收能而升高温度,这些放出或吸收的能即是热能。热传递:热会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热与热量探索活动:1.在小烧杯里装约1/3杯的热水,在大烧杯里装1/2杯的冷水,分别用温度计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2.如图所示,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使小烧杯浮在水中,每过1min,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中。时间/min 1 2 3 4 5小烧杯里的水温/℃大烧杯里的水温/℃时 间(分钟) 0 1 2 3 4 5小烧杯里的水温(℃)大烧杯里的水温(℃)记录表807061534640202631353840两个物体温度不同、存在温差高温物体 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同为止降温升温水温℃时间(分)20406080423153.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实验中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此时热水与冷水达成热平衡。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物体中,待液柱稳定后读数,这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达成了热平衡。实验还表明,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的多少跟吸收热量的多少有关。吸收的热量越多,温度升高越多。反之,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放出的热量越多,温度降低越多。热传递: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符号:Q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英国科学家焦耳常用单位:千焦(kJ)1kJ = 1000J甲乙思考:如图乙杯中的水含有的热量较多。这句话对吗?不对如果让甲、乙两杯水的温度都升高到50℃,哪杯水吸收的热量较多?甲杯吸收热量较多。热量是相对于热传递的过程而言的,是一个过程量,而非状态量,没有热传递的发生,就无所谓热量。热量与温度的关系:质量相同的某种物质,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而与物体本身的温度高低无关。思考与讨论: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且低于90℃?有人认为,9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冷水和热水的质量关系所以混合后水温不一定是50℃。不同意这种说法,物质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还跟水的质量有关1. 把一壶20 ℃水加热到50℃和加热到100℃,哪次水吸热更多?加热时间长短来体现吸热多少把一壶20℃的水加热到100 ℃比加热到50℃需要吸收热量更多等质量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多少与升高的温度有关,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思考:转换法2.分别把一壶水和半壶水烧开,哪次水吸热更多?一壶水同种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多少与质量 有关,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探索活动:1.在实验室里,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按图所示的正确方式点燃与熄灭酒精灯。点燃酒精灯:在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不能用一个酒精灯对着另一个去点,这样容易流出酒精引发火灾。熄灭酒精灯:酒精灯在使用完之后,禁止用嘴吹,要用灯帽盖灭,盖完之后再揭开,最后再盖一下。思考:1.为什么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后为什么还要再盖一次?用嘴吹酒精灯,火焰可能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盖灭后轻提灯帽再盖好的目的是使内外气压平衡,下次使用时容易打开灯帽。2.仔细观察酒精灯的火焰,认识酒精灯外焰、内焰和焰心,如图所示。焰心:温度相对较低,大约为50℃至80℃ 。内焰:温度适中,大约为90℃至160℃ 。外焰:温度最高,可以达到约为400℃至500℃ 。加热时一般用外焰3.将1根小木棒放到酒精灯焰心位置约3s,然后迅速拿出,观察小木棒的颜色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小木棒所处位置 小木棒颜色变化 结论焰心内焰 外焰 稍变黑,颜色较浅稍变黑,颜色较焰心深一些变黑,木棒焦化结论:各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温度居中的是内焰 。4.比较分析小木棒在酒精灯火焰的不同部位加热的现象,判断火焰三个部位的温度是否相同,哪个部位温度高?外焰温度最高5.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少量液体。点燃酒精灯,将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并将试管口朝上,倾斜大约45°放置于外焰加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酒精灯焰心的温度低?1、酒精的挥发会带走一定的热量,使内焰温度降低。2、内焰的燃烧由于氧气不够充足,没有外焰充分,放出的热量也较少。焰心外焰内焰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4 。2、添加酒精时,用漏斗添加酒精。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4、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5、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6、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酒精灯7、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灭。8、加热时玻璃仪器不要与酒精灯的灯芯接触。9、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应先擦干仪器外壁的水珠。10、如果碰倒酒精灯并导致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课堂总结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物态 特征 原因固态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构成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位置上液态 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构成液体的粒子也是紧密地排列着,但这些粒子可以移动气态 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满提供给它们的所有空间温度 热量区别 概念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表述 用“降低”“升高”等表述 用“放出”“吸收”等表述单位 摄氏度(℃) 焦耳(J)温度和热量的区别:热与热量:1、对于热量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少B.温度高的物体含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含的热量少C.在热传递过程中,同一物体温度改变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越多D.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含的热量多课堂练习C2、科学实验要操作规范、保障安全。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B3、在探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否有关“的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3)第 、 、 这三次实验,是探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升高的温度有关。(4)探究的结论是: 。(1)该实验中是用加热时间间接反映水 。(2)第 、 、 这三次实验,是探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是否有关。吸收热量的多少123345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水升高的温度有关4、如图甲所示,冬天在给小孩喂牛奶前,要把冷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已知容器中热水的初温为 60℃,冷牛奶的初温为 10℃,每隔 1分钟测量一下水和牛奶的温度,描绘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4-39乙所示。在牛奶放入热水直至两者达到相同温度的过程中,水 ______ 热量,温度 _____;牛奶 _____ 热量,温度_______。在前 10分钟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要 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放出降低吸收升高大于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2 物态变化(第1课时).pptx 酒精灯加热试管.mp4 酒精灯小木棒实验.mp4 酒精灯的使用.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