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科学七下 第2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知识点清单(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4)科学七下 第2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知识点清单(提纲)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2.1走进微观世界
考点一 感受分子的存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蔗糖是由大量 构成的;水是由大量 构成的
2.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
3.观察分子:用现代较先进的可放大几百万倍的 ,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
考点二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1.实验:水和酒精混合
(1)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 了
(2)原因: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 。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 。
2.模拟实验:芝麻和黄豆混合
(1)现象:混合后的总体积将 混合前的总体积(小于100mL)。
(2)原因:这是由于小颗粒的芝麻进入大颗粒黄豆之间的 。
3.实验:空气压缩实验
(1)现象: 难以被压缩, 容易被压缩。
(2)结论: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固体分子间的空隙 。
3.分子之间有 ,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间的空隙最 ,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最 。物体的 现象就是由于温度变化改变了分子间空隙大小引起的。
考点三 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中
1.气体扩散实验
(1)现象:装空气的瓶内颜色渐深,装二氧化氮的瓶内颜色渐淡,最后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
(2)结论:气体能够
2.红墨水扩散实验
(1)现象:红墨水在两杯水中都变红,但不同的是热水比冷水变红更 。
(2)结论:液体能够 ,液体扩散的快慢与 有关,温度越高,液体扩散越 。
3.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叫 。扩散现象能在气体与气体、液体与液体、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之间发生。
4.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且温度越高,无规则运动约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也叫作 。
考点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1.铅块粘合实验
现象:重物不会掉落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
2.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相距几个分子大小时,主要表现为 ;当分子间距接近到大约一个分子大小时,分子之间主要表现为 ;当分子间相距很远(超过10个分子大小的距离)时,分子间就基本没有相互作用了。
2.2建构分子模型
考点一 模型与符号
1.模型: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 或 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计算机图像或一个 ,可以用于表示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
2.符号:用符号能 地表示事物,还能避免由于事物 不同和 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考点二 分子模型
1.物质可以直接由 构成,如水由 构成,有些物质是由 直接构成,如石墨由 构成
2. 分子由 构成,有些分子由 构成,如氢分子和氧分子;大多数分子由 构成,如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考点三 水分子的构成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当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 变成其他分子。
2.水的电解实验
(1)实验现象:水的颜色、状态为 ,两个电极上出现了 ,两支玻璃管内液面都下降且有高低不同,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2)气体检验:用 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发生 ;用 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 。(产生淡蓝色火焰的气体是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3)实验表明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 和
②水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它们的体积比为
(5)实验结论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2.3建构原子模型
考点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
1.道尔顿原子模型:英国科学家 提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2.汤姆生 模型( 模型):汤姆生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 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 ,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3. 卢瑟福原子模型( 模型):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极薄的金属箔做了著名 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 电的原子核和带 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且原子核的体积很 质量很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 和绕核作高速运动的 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 和 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 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 电荷,中子 。原子核的体积仅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3)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 构成的。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 ,电性 ,因而原子呈 。即: 。
(2)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又叫作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因此 。
(3)原子中, 。
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考点三 相对原子质量
1. 相对原子质量
2. 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项目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得出与性质 实验测出的,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比较得出的,是相对质量
单位 是一个比值,单位是“ ”
3.相对原子质量=质
考点四 离子
1. 离子: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荷的微粒称为
2. 离子的分类
(1) 阳离子:原子 电子得到带 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如钠离子、铵根离子。
(2) 阴离子:原子 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如氯离子、硫酸根离子。
3. 氯化钠的形成
2.4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考点一 认识元素概念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元素:科学上把具有相同 (即 )的一类原子统称为元素。
考点二 同位素
1.定义:原子核内的 相同、 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 。
2. 表示方法:为了区分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常用原子符号(如)表示,其中X表示 ,Z表示 ,A表示 。例如氢有氕()、氘()、氚()三种 。
考点三 元素分布
1.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地壳主要由 、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
2. 人体中的元素:人体中最多的三种元素是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3. 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 组成的单一物质,如氧气、铜、氦气等。
(2)化合物:由 组成的单一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4. 元素的分类
(1) 元素:汉字常用“钅”为部首(汞和金除外),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2) 素:用“气”为部首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为气态(如氮气—N );用“氵”为部首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为液态(如溴—Br );用“石”为部首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为固态,除碘(I )是双原子分子外,其余一般由单原子构成。其中,氦、氖、氩属于 元素。
考点四 元素符号
1. 元素符号的写法:用该元素拉丁文的 (大写)来表示,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当两种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则再附上一个小写字母作为该元素符号,以示区别,即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 ,第二个字母要 ,如Ne(氖)和Na(钠)、Cu(铜)和Ca(钙)等。
2. 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硫 32
碳 12 氯 35.5
氮 14 钾 39
氧 16 钙 40
钠 23 铁 56
铝 27 铜 63.5
硅 28 银 108
磷 31 碘 127
3.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1) 宏观上: 。
(2) 微观上: 。
(3) 如果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则该元素符号还 。
4. 离子符号及其意义
(1) 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 标明离子所带 和 ,数字在 ,正、负号在 。当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 ”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 、Mg 、Al 等;阴离子Cl 、SO 等。
(2)多个离子的表示;在 的前面加上数字表示多个离子。如两个镁离子(2Mg )等。
(3)常用离子符号及意义: 。(如Mg 表示 ,也表示一 )
考点五 探索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每一个所包含的信息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一个横行表示一个 ,一共7个周期,除了第一周期,每个周期都以金属元素开始,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2)族:一个纵列表示一个 ,一共18个纵列,16个族,其中8、9、19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2.5用化学式表示物质
考点一 化学式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称为 。
2.化学式的意义
(1)宏观:①表示 ;②表示 。
(2)微观:①表示 ;②表示 。
3. 化学式的写法
分类 写法 实例
单质的化学式 稀有气体和金属 由 直接构成,它们的化学式可直接用 来表示 氦气 铁
固态非金属 由于它们的结构非常复杂,所以化学式也直接用 来表示(磷除外) 碳 、硅 硫 磷
非金属气体 由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气体,要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 氮气 氢气 氧气 臭氧 氯气
化合物的化学式 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氧元素符号写在 水 氯化氢 硫化氢 [甲烷 、氨气 等除外]
氢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氢元素符号写在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氢氧化铝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把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 氯化钠 氯化镁 硫化钠
4.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名称,一般从 向 读作“ ”。有时要读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但“1”一般不读出,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某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同且在这一化学式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为“1”,则“1”要读出。如CO读作“一氧化碳”。
考点二 化合价
1.含义: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 ,用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化合价表示的方法:化合价有正价与负价之分,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用带“+”或“-”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一般把“+”“-”号写在 ,数字写在 。
3.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名称 符号 常见化合价 名称 符号 常见化合价
钾 K 氢 H
钠 Na 碳 C
银 Ag 氮 N
钙 Ca 氧 O
铝 Al 硫 S
铁 Fe 氯 Cl
铜 Cu 碘 I
4.化合价的规律
(1) 元素的化合价有正、有负。
① 在化合物里,氢元素通常显 价,氧元素通常显 价。
②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 价。
③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或氢元素化合时常显 价,与氧元素化合时常显 价。
④同一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可能显相同的化合价,如CaO、CaCO3中的钙元素均显 价;而有些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可能显不同的化合价,如FeO、Fe2O3中铁元素分别显 价和 价;有些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能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中氮元素分别显 价和 价。
(2)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
(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5.带电原子团
原子团 离子符号 电荷 化合价
氢氧根 -1
硝酸根 -1
铵根 +1
硫酸根 -2
碳酸根 -2
考点三 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考点四 相对分子质量
1.定义:一个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分子的 。
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写出正确的化学式 → 查出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确定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 计算。
3.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如求Am Bn 中 A、B 元素的质量比:
A、B 元素的质量比 =
4.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2.1走进微观世界
考点一 感受分子的存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蔗糖是由大量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
2.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观察分子:用现代较先进的可放大几百万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
考点二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1.实验:水和酒精混合
(1)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
(2)原因: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2.模拟实验:芝麻和黄豆混合
(1)现象:混合后的总体积将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小于100mL)。
(2)原因:这是由于小颗粒的芝麻进入大颗粒黄豆之间的空隙。
3.实验:空气压缩实验
(1)现象:水难以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2)结论: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固体分子间的空隙大。
3.分子之间有空隙,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间的空隙最小,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最大。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由于温度变化改变了分子间空隙大小引起的。
考点三 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中
1.气体扩散实验
(1)现象:装空气的瓶内颜色渐深,装二氧化氮的瓶内颜色渐淡,最后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
(2)结论:气体能够扩散
2.红墨水扩散实验
(1)现象:红墨水在两杯水中都变红,但不同的是热水比冷水变红更快。
(2)结论:液体能够扩散,液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液体扩散越快。
3.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能在气体与气体、液体与液体、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之间发生。
4.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无规则运动约剧烈,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也叫作分子的热运动。
考点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1.铅块粘合实验
现象:重物不会掉落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相距几个分子大小时,主要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接近到大约一个分子大小时,分子之间主要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相距很远(超过10个分子大小的距离)时,分子间就基本没有相互作用了。
2.2建构分子模型
考点一 模型与符号
1.模型: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计算机图像或一个公式,可以用于表示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
2.符号: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能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考点二 分子模型
1.物质可以直接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石墨由碳原子构成
2. 分子由原子构成,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氢分子和氧分子;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如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考点三 水分子的构成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当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
2.水的电解实验
(1)实验现象:水的颜色、状态为无色透明,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泡,两支玻璃管内液面都下降且有高低不同,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1。
(2)气体检验:用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发生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产生淡蓝色火焰的气体是氢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
(3)实验表明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②水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它们的体积比为2:1
(5)实验结论
①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②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3建构原子模型
考点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
1.道尔顿原子模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2.汤姆生原子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汤姆生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3. 卢瑟福原子模型(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极薄的金属箔做了著名 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且原子核的体积很小质量很大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的体积仅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3)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即: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又叫作核电荷数,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3)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考点三 相对原子质量
1. 相对原子质量 =
2. 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项目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得出与性质 实验测出的,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比较得出的,是相对质量
单位 kg 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四 离子
1. 离子: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荷的微粒称为离子。
2. 离子的分类
(1) 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得到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金属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如钠离子、铵根离子。
(2) 阴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非金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如氯离子、硫酸根离子。
3. 氯化钠的形成
2.4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考点一 认识元素概念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元素: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统称为元素。
考点二 同位素
1.定义: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
2. 表示方法:为了区分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常用原子符号(如)表示,其中X表示原子种类,Z表示质子数,A表示质量数。例如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
考点三 元素分布
1.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
2. 人体中的元素:人体中最多的三种元素是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3. 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如氧气、铜、氦气等。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4. 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汉字常用“钅”为部首(汞和金除外),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2)非金属元素:用“气”为部首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为气态(如氮气—N );用“氵”为部首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为液态(如溴—Br );用“石”为部首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为固态,除碘(I )是双原子分子外,其余一般由单原子构成。其中,氦、氖、氩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考点四 元素符号
1. 元素符号的写法: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当两种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则再附上一个小写字母作为该元素符号,以示区别,即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Ne(氖)和Na(钠)、Cu(铜)和Ca(钙)等。
2. 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氢 H 1 硫 S 32
碳 C 12 氯 Cl 35.5
氮 N 14 钾 K 39
氧 O 16 钙 Ca 40
钠 Na 23 铁 Fe 56
铝 Al 27 铜 Cu 63.5
硅 Si 28 银 Ag 108
磷 P 31 碘 I 127
3.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1) 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
(2) 微观上: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 如果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则该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4. 离子符号及其意义
(1) 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电荷数目和电性,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 、Mg 、Al 等;阴离子Cl 、SO 等。
(2)多个离子的表示;在离子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表示多个离子。如两个镁离子(2Mg )等。
(3)常用离子符号及意义:表示一种离子及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Mg 表示一个镁离子,也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考点五 探索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每一个所包含的信息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一个横行表示一个周期,一共7个周期,除了第一周期,每个周期都以金属元素开始,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2)族:一个纵列表示一个族,一共18个纵列,16个族,其中8、9、19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2.5用化学式表示物质
考点一 化学式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称为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2)微观:①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所含元素的原子个数或原子个数比。
3. 化学式的写法
分类 写法 实例
单质的化学式 稀有气体和金属 由原子直接构成,它们的化学式可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氦气 (He) 铁 (Fe)
固态非金属 由于它们的结构非常复杂,所以化学式也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磷除外) 碳(C)、硅(Si)、硫(S)、磷(P)
非金属气体 由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气体,要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 氮气 (N ) 氢气 (H ) 氧气 (O ) 臭氧 (O ) 氯气 (Cl )
化合物的化学式 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 水(H2O) 氯化氢(HCl) 硫化氢(H2S) [甲烷(CH4)、氨气(NH3)等除外]
氢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氢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氢氧化钠 (NaOH) 氢氧化钙 [Ca(OH) ] 氢氧化铝 [Al(OH) ]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把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边 氯化钠 (NaCl) 氯化镁 (MgCl ) 硫化钠 (Na S)
4.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名称,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有时要读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但“1”一般不读出,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某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同且在这一化学式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为“1”,则“1”要读出。如CO读作“一氧化碳”。
考点二 化合价
1.含义: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用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化合价表示的方法:化合价有正价与负价之分,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用带“+”或“-”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一般把“+”“-”号写在前,数字写在后。
3.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名称 符号 常见化合价 名称 符号 常见化合价
钾 K +1 氢 H +1
钠 Na +1 碳 C -4、+2、+4
银 Ag +1 氮 N -3、+5
钙 Ca +2 氧 O -2
铝 Al +3 硫 S -2、+4、+6
铁 Fe +2、+3 氯 Cl -1
铜 Cu +1、+2 碘 I -1
4.化合价的规律
(1) 元素的化合价有正、有负。
① 在化合物里,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
②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正价。
③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或氢元素化合时常显负价,与氧元素化合时常显正价。
④同一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可能显相同的化合价,如CaO、CaCO3中的钙元素均显+2价;而有些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可能显不同的化合价,如FeO、Fe2O3中铁元素分别显+2价和+3价;有些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能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中氮元素分别显-3价和+5价。
(2)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5.带电原子团
原子团 离子符号 电荷 化合价
氢氧根 OH -1 -1
硝酸根 NO -1 -1
铵根 NH +1 +1
硫酸根 SO -2 -2
碳酸根 CO -2 -2
考点三 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考点四 相对分子质量
1.定义:一个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写出正确的化学式 → 查出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确定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 计算。
3.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如求Am Bn 中 A、B 元素的质量比:
A、B 元素的质量比 = (A 的相对原子质量 ×m):(B 的相对原子质量 ×n)
4.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