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课件(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社戏 课件(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社戏
鲁迅
赛龙舟
看花灯
舞龙舞狮
单元导读:
这些民俗活动好玩,有趣,而且还带有民族和地方特色,慢慢地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中的情味,理解文中多种表
达方式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文中所反映的民俗文化的价值
和意义。
(一)字词积累
1、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 xǐng )了。
2、委实没有一个不会fú( 凫 )水的。
3、月下的平桥内泊( bó )着一只白篷的航船。
4、仿佛是踊跃(yǒng yuè)的铁的兽脊( jǐ )
似的。
5、决不惮( dàn )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
送到嘴里去的。
一、先来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看看
你是不是会读长文。
7、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 yùn zǎo )之香的
夜气里。
8、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zhé )。
9、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 xū )气
10、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
蹿( cuān )。
11、都围起来用手撮( cuō )着吃。
12、是六一公公棹( zhào )着小船。
13、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 jí )。
6、立刻撺掇(cuān duo )起来。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社戏》 “我”和小伙伴 去赵庄看社戏
(阅读策略:从题目入手,用题目扩充法。有的文章题目
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
主要人物 事件
《散步》 我们一家人 在田野里散步
01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
社戏
2
3
01
1
4
1、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
40段
1-13段
14-21段
22-39 段
社戏
中心事件
看社戏前
赵庄看戏
难忘社戏
社戏余波
伙伴游玩
夏夜行船
六一送豆
归航偷豆
看社戏前
赵庄看戏
社戏余波
难忘社戏
乐土 — 第一盼望 — 急得要哭 —
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 心也沉静又自失起来
— 画上见过的仙境 — 好豆、好戏
(1段) (4段) (5段)
(10段) (12段)
(14段) (40段)
3、根据所写事件,找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
有小波折的愉悦之旅
(一)文章主要写“我”儿时看社戏,你觉得
这出社戏好看吗?
(阅读策略:
1、读文章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思考。
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理解作者的情感。
2、跳读14--21段,用笔勾画关键词、句。)
三、跳读课文,体会情感
“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
大家都昏昏欲睡,可见戏并不好看,不是好戏。
(二)可文章结尾写到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
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
夜似的好戏了”,这是为什么呢?
(阅读策略:跳读全文,结合文中语言分析 )
那夜的社戏为何让迅哥儿念念不忘?
(11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2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听到的声音:潺潺的水声,婉转的笛声,
孩子们的笑声、嚷声。
眼前之景:豆麦的绿,连山的黑,渔火的红,
航船的白,朦胧的月色。
闻到的香:空气中弥漫的豆麦和水草散发的清香。
多感官相结合:视觉、嗅觉、听觉相融合
虚实结合:所见之景(实)
见到渔火幻想是戏台(虚)
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美好,“我”身
处其中,内心喜悦而宁静,深深地陶醉在如
诗如画的大自然中。
(22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因为月色戏台变得如梦如幻、飘渺而美好, 伴着悠扬的横笛,江南水乡夜景如大自然的山水画一般清新。
优美的景物烘托了欢乐、自由的气氛,迅哥儿深深地沉醉在了如诗如画的平桥夜景中,令人难忘。
1、夜景之美难忘
月下行船(10--14段)
(10段)“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有说笑的,有嚷的,······”
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我”可以看去社
戏,写了愿望实现后的喜悦。
(11段)“······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
写出“我”想看戏急切的心情。
(11-14段) 行船途中
写出了“我”在月夜下和小伙伴们行船的
新鲜, 看到沿途美好风光的喜悦。
2、看戏之事难忘
偷豆、煮豆(24-27段):
看戏归航途中,月色朦胧,一船少年,桂生出主意,双喜指挥,阿发提供豆子。偷豆、摇船,生火,剥豆,煮豆,吃豆,个个参与其中。
“偷豆”是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的愉快,偷得好玩,其实也不能算偷,因为是偷自己家的。
月下行船、偷豆、煮豆,这些看戏的经历是迅哥儿以前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新鲜、兴奋,这使他难忘。
2、看戏之事难忘
(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
(2)“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说道‘我
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
的!’。 ”
(3)“双喜拔前篙,······。” 聪明、热情、能干、反应快。
(4)“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
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友爱热情
(5)“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6)“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
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考虑周到
双喜:
3、玩伴之乐难忘
阿发: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建议小伙伴偷自家的豆 淳朴、敦厚无私
桂生: 给我买到豆浆。 给我舀一瓢水喝。
他还想出了偷豆的主意。 勤快、机灵
小伙伴们领“我”钓虾、放牛;陪“我”借船, 为了帮“我”实现看戏的心愿,愿意花时间连夜陪“我”去赵庄看戏;帮“我”买豆浆;还一起偷豆,煮豆,吃豆,送“我”安全回家。
少年孩童玩伴间的热情、质朴、纯真、善良、友好是难忘的。 平桥村的少年们没有读过书,却通过农村风物的滋养,通过淳朴民风的浸染,自然而然得了高贵的品质。
3、玩伴之乐难忘
八公公:
借船、 用了盐和柴 ,没有来纠葛
淳朴 、善良
六一公公:
对偷走的豆不惋惜 善良、热情、好客
对踏坏的豆惋惜 爱惜劳动成果
村民们:
(2段)“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平桥村民们的纯朴、热情、好客。
4、淳朴之情难忘
在鲁迅笔下的农村人物,大多是麻木、愚昧、自私、保守的。即使像长妈妈那样的获得了鲁迅的赞美,可还是愚昧的。但是《社戏》 中,平桥村的村民是那样善良,淳朴,民风是那样平等和睦。
每年各村都有社戏活动,可见村民们的精
神生活是富足的,村中人和水乡的山水一样淳
朴,让迅哥儿难忘。
4、淳朴之情难忘
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美的经历。
夜景之美
看戏之事
玩伴之乐
淳朴之情
难忘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同学们你能试着以文中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
(阅读策略: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语段,
并勾画出运用了表达方式的语
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四、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39段)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40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记叙:“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受。
描写:写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夸奖 “我”。
说明他这个人心地善良。
议论:关于吃豆的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觉得那夜
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了种种特殊的
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
再如:
第一段在讲述平桥村情况时,还用了充满感情的议论性语句,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
文中记叙月夜行船时,有对水乡活动场景的描写,还有自然风光的描写。
不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的表现文章内容,表达文章主题。
戏好,豆好不是因为戏和豆的质量,而是因为看到的景、遇到的人、经历过的事、体味到的情美好。而这样的美好,鲁迅是永远也体验不到了。
(阅读策略:学习文章要结合背景)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22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连年混战,战争给中国的农村带来了灾难。面对破败的家乡,作者写下了这篇小说。
五、了解背景,感悟主旨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鲁迅想通过一场民
俗活动,一场难忘的“好”戏表达的是:
对平桥村朴实、善良的村民和孩子们的赞美;
对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关系的怀念;
对虽有封建思想在其中,虽没有文化,物质生活不发达,但精神生活是富足的、美好的乡村生活的怀念;
对逝去的童年和美好的家乡生活的怀念;
对可以再次回归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俗的意义,不仅是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情感精神的寄托。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民俗传统的国家,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瑰丽的宝藏。民俗活动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寄托着人们的民族情感。
小结
1、通过本文的学习对民俗有进一步的理解:
民俗,不仅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一种
民间文化,它也是民众的一种精神的寄托。
2、学会运用阅读策略(如:跳读勾画法、
结合背景挖掘主旨法等),可以更好的理
解文章内容。
3、学会分析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
及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作业:
1、从课后“读读写写”中,任意选择三个
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不少于30个字
的小片段。
2、重读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
归纳心理描写的方法。综合运用直接描
写与间接描写,仿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心
理描写的片段。
3、关注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收集相关资
料,谈一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