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 政治学科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指定地方贴上条形码,填写班级、姓名和考号。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错位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2分。)
1、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起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是……………………………( )
A.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D.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2、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其中主要矛是…………………………………………………( )
①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③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④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3、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这个时期历史任务的确定是由…………………………( )
A.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历史使命决定的 B.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
C.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选择的D.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的
4、即使时代在变迁,但始终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危急时刻勇于改变民族命运的气魄,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这个“初心”和“使命”分别是指
…………………………………………………………………………… ………… ( )
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②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③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④ 赢得人民的认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村庄--堂上村,并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这首歌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B.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D.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6、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列观点中能印证这一历史真理的是……………………………………………………………( )
①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了君主制
②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③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入新时代,实现了伟大复兴
④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引领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由此可见,改革开放……………………………………………………………………………………( )
①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③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 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超高的民众支持率,也没有哪一国家的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能够领导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
① 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 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最高理想
③ 成功开辟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④ 彻底改变中国社会,中华民族走向新时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论断……………………………………………………………………………( )
A.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 B.从根本上回答了怎样执政的问题
C.回答了为谁行政的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0、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百姓安居冷暖,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全面部署、躬身推进。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B.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C.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方式 D.发挥先锋队性质,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11、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是的……………………………………………………………( )
A.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B.敢为人先、甘于奉献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1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可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走出光明大道,赢得光辉未来。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 )
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方式
③ 依法行政,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 ④ 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纯洁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葆生机活力。这主要得益于它( )
A.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C.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4、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共产党员……………………………( )
A.牢记人民至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B.践行党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特殊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结合 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和使命
15、共产党员的 ,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
A.先锋模范作用 B. 战斗堡垒作用 C.协调各方作用 D.领导核心作用
16、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一直( )
A.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B.是中国的执政党
C.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D.不忘初心和使命
17、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3周年。回顾百年征程,党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这表明………( )
A.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B.党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斗目标
C.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 D.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18、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
A.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B.坚持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C.中国共产党领导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9、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①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②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③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④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历经百年沧桑,勇于自我革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既是人民的期待,又是伟大时代的召唤。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
① 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② 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③ 严肃党风党纪,确立了从严治党的制度 ④ 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吸收近几年党的纪律建设和纪检体制改革的新成果,对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两章进行了必要的充实。这样做旨在…………………( )
① 进一步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 ②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③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支撑 ④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政策时, “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将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这是党在坚持 ( )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依宪执政
23、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 )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依宪执政
24、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23年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出席会议的近3000名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4.85%,妇女代表占26.54%,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16.69%。这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 )
A.最真实的民主 B.全民的民主 C.最管用的民主 D.最广泛的民主
25、2024年3月5日,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亮相全国人大会议。 “看得见的幸福,摸得着的民主。”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盲人代表王永澄指尖划过起伏的盲文,感慨万千。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的发行表明………………………………………( )
①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 ② 我国是全体公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③ 政府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 ④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在不断扩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6、2021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为个人信息安全筑起了更加坚实的"篱墙"。该法的实施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是………( )
A.最广泛的 B.最管用的 C.最真实的 D.最优秀的
27、教育部就有关减轻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工作开展网上征求意见活动,分别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展开。国家多渠道征集公众建议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真实的政治权利
C.我国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D.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28、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生态环境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这体现的国家职能是……………………………( )
A.维护国家稳定 B.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
C.促进社会发展 D.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29、下图漫画中,我国政府多部门联合推出《老年人防诈骗手册》是为了…………( )
A.合理设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B.严惩诈骗老年人的违法行为
C.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惩罚作用
D.引导公民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权益
30、2023年10月10日,菲律宾海军1艘炮艇不顾中方一再劝阻和警告,执意侵闯中国黄岩岛邻近海域。中国海警船在多次喊话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依法对菲船采取航路管制等必要措施予以驱离,敦促菲方立即停止侵权行径。这体现了我国…………………………( )
A.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 B.履行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
C.依法打击危害国家统一的民族分裂活动 D.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31、 下图表明,人民代表大会………………………………………………………( )
A.决定我国的国家性质
B.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D.享有法律规定的提案权和质询权
32、2025年3月11日下午, 十四届全国
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修正案)》》。这体现了全国人大行使……………………………………( )
A.最高决定权 B.最高立法权 C.最高任免权 D.最高监督权
33、在某地组织的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经过选民无记名投票,三人当选为人大代表。由此可以推断出……………………………………………………………………………( )
① 本次选举采用的方式是直接选举 ② 本次选举采用的方式是间接选举
③ 选民选举的是设区市级人大代表 ④ 选民选举的是县或乡级人大代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4、在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齐秀敏牵头提出议案8件,建议22件。她发现“90后”闪婚闪离现象较多,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完善推进家事调查员制度的建议。这表明,她在行使人大代表的………………( )
A. 提案权 B. 表决权 C. 审议权 D. 质询权
35、 2024年6月,某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就环境保护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并座谈。假如你是该省人大代表,应该…………………………………………………( )
① 行使决定权,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② 行使提案权,提出解决当地环境污染问题的议案
③ 行使选举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自己的代言人
④ 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听取人民对环保的意见和要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6、2025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71 年的历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度优势, 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这一制度………( )
①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体 ② 决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③ 有力保证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 ④ 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共计28分)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结合材料,运用“党的先进性”的知识,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原因。 (13分)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各种烦恼凸显。道路拥堵、住房供不应求、公共交通难堪重负……于是,限行、限号、限购、限贷、限流……"限字诀"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线、三线城市铺开。各种"限象",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就现代城市治理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多次召开民主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立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也不得增加其义务;政府部门专题研究相关问题,强调要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在推进城市治理过程中,党、人大、政府积极作为。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其中所蕴含的政治道理。 (1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